歌手李榮浩,被挂在熱搜上一整個周末了。
争議和熱度居高不下,可以說是解鎖了自出道以來最大的破圈程度,那叫一個鮮花着錦,烈火烹油。
先是歌火,他去年 12 月發布的一首《烏梅子醬》,在前陣情人節因爲含糖量爆表,爆紅被全民翻唱,連月榮登各大音樂榜單 top 3;
再到人火,但……是被罵上去的。
知名樂評人丁太升尖銳評價李榮浩的《烏梅子醬》:
" 驚掉了我的下颌骨,(主歌沒什麽可吐槽)但進入到副歌,一股濃郁的中國鄉土風摻雜着當下短視頻的火爆元素撲面而來,你躲都躲不開。
加上歌詞……哎呀,真是讓人受不了啊。"
一石激起千層浪。
創作人李榮浩,
親手砸自己招牌?
《烏梅子醬》歌的内容早已上過幾輪熱搜了,熱度一度引起網友讨論:烏梅子醬,到底是個啥?直接讓它的搜索網購量翻 N 倍。
大家熱衷随大流,喜歡湊熱鬧找樂子,其他人都學那自己也唱上幾句。
直到丁太升銳評《烏梅子醬》吵上熱搜,在肯定李榮浩的編曲制作能力之優秀外,也毫無保留地抨擊了這首歌之 low:
" 簡直俗不可耐,用俗不可耐這個詞來形容這首歌,俗不可耐這個詞都變得俗不可耐起來了。"
斷定這是爲了用簡單旋律和甜膩歌詞,故意迎合下沉市場小鎮青年和缺愛打工人,向市場妥協的媚俗作品。
言語之間一度上升到對歌手素養的批評:不讀書,沒文化,無審美,太投機。早期還有誠懇,現在連誠懇都沒有了隻剩下雞賊。
# 丁太升說烏梅子醬俗不可耐 #
# 烏梅子醬 口水歌 #
這番話極其辛辣,甚至把喜歡這首歌的受衆都掃射了一通,以至于在網絡上迅速掀起罵戰。有網友怼他:
" 你有什麽作品?像個噴子天天嘩衆取寵。"
" 小鎮青年,想談戀愛談不着的打工人怎麽惹到他了?歌曲難道還有三六九等嗎?"
誠然,樂評人丁太升本人也是一個頗具争議的人,他的評價是否存在偏頗和局限,暫且撇開不談。
但也正因爲他一把撕下這和和氣氣的 " 遮羞布 ",在搜索播放量和跟風翻唱居高不下的背後,另一種 " 隻有我一個人覺得難聽嗎?" 的批評聲音才得以冒頭:
社交評論裏也不乏類似的評價:
" 好奇點開,眉頭緊皺,迅速退出。"
" 我真讨厭丁太升這個人,但他這次說的沒錯…… "
" 李榮浩以前的歌确實不錯,但這兩年也開擺了。"
作爲 100% 的純路人粉,争議發生之前沒有聽過這首歌,聞訊特地去鑒賞了一下。
首先各花入各眼,但就我淺顯的音樂品味,純屬個人偏見(防杠)地說一句:
确實不怎麽樣……第一次聽,愣是沒堅持聽完。
曲調韻律不是内行,不予點評。
李榮浩用沙啞成熟的嗓音唱甜歌,多少帶着點老房子着火的不配适感。
重點從歌詞來講,emmm,确實是……水得毫無邏輯。大白話堆砌,比喻句不神似也不形似,有爲了押韻用諧音字詞拼湊之感。
你淺淺的微笑就像烏梅子醬
我嘗了你嘴角唇膏薄荷味道
迎風吹過你的頭發我好喜歡
說到這裏突然想起:
前兩年流量們推出了一系列自嗨型的所謂音樂。咋一聽全是後期電音,扒開一看歌詞基本 " 這碗又大又圓,這面又長又寬 " ……
視頻平台也有大量雷同的僞 · 古風歌曲噴湧而出,全是名家經典歌曲摘頭去尾,東拼西湊 " 裁縫 " 洗稿成型的。
更是鬧出了大量諸如 " 與虎謀早餐 " 這種成語改寫的,把 " 霸王别姬 " 的動詞 " 别 ",當成 " 别姬 " 人名的,各種爲賦新詞強說愁,洋槍加土炮的古風歌詞,隻想讓人建議:
先别急着寫詞,多讀點書吧!
爲造爆款而拼湊粘貼,迎合市場情緒的音樂,在靠短視頻走紅的時代司空見慣,這些情況因爲太常見,以至于大家内心波瀾不驚。
而這次原創歌手李榮浩的《烏梅子醬》全網刷屏,引發兩極争議,是他出道以來前所未有的。
說這歌确實不算好,也不至于差到被罵上熱搜。
大衆的失望和震驚,在某種程度上,源自于對他抱有高期待。
李榮浩是什麽人?
還沒出名的時候,就靠《模特》一舉獲得台灣金曲 " 最佳新人獎 ",成爲首個拿獎拿到台灣去的内地歌手。
後續《年少有爲》、《老街》、《戒煙》等許多作品的,更是高達 9 次入圍金曲獎,說是華語樂壇爲數不多還能撐場子的原創音樂人也不爲過。
曾經百花齊放的樂壇,巨星争鋒,神仙打架,普通作品沉底也就沉底了。
但如今式微的華語樂壇,李榮浩等音樂人一直被寄予 " 向上突破創作天花闆 " 的厚望。
當大家等着有才華的專業原創創作人端出一桌刷新大衆視聽的音樂盛宴,結果等了半天,隻等到一盆與《學貓叫》差不離的淺薄甜歌,當然會大跌眼鏡。
歌手楊坤曾大膽開麥說:"時代在進步,但音樂卻至少倒退了十年";
搖滾老炮兒鄭鈞曾經直言不諱:"現在排行榜上十首歌有九首聽不下去,雖然火,但我一聽就是屎啊。"
2016 李宗盛在金曲國際論壇上演講,也相當痛心地表示:"我最大的痛苦,就是發現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垃圾,你喂消費者豬食,他就變成豬。"
就連李榮浩曾經公開抨擊 " 聽衆不挑食,啥豬食都當寶 " 的微博,也被視作是回旋镖,紮回自己身上了。
說到這裏,你以爲我要開始罵了?
且慢。
他被嘲諷圍剿,
錯不在《烏梅子醬》。
即便我個人不太能欣賞這首歌,或者别的作品,但我還是希望能呼籲大家:
爲藝術買單的受衆,對一個音樂文學作品的合理批評完全可以,且有必要,也是對創作者的鞭策和監督。
但請給藝術多一點容錯率,多一點嘗試探索的空間。
首先,藝術分流派,各花入各眼。高屋建瓴的陽春白雪,和淳樸通俗的下裏巴人各有各的受衆。沒有一份作品能 100% 滿足所有人的偏好,一統全民審美。
在音樂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要求創作者甘于清貧搞曲高和寡的創作,也不實際。迎合熱點,搞通俗流行樂,也不全是錯,算不上失格和堕落。
畢竟,通俗樂不代表質量差,流行也有精品。
其次,任何一個稍微有點追求的創作者,肯定都希望能交出一份高質量且叫好賣座的作品,最好能一舉封神,成爲行業标杆……
沒有誰是故意奔着砸自己招牌去的,人人都想考滿分,但力不從心的時候,搞砸考差也是常态——
不至于上來就惡意揣測,不由分說先扣上 " 媚俗 "、" 折腰 "、" 低頭 " 的帽子。
再來,都說人賺不了認知以外的錢,藝術創作者也有他們自己的局限:靈感是随機的,體會是可遇不可求的,存貨會掏空,創作會枯竭……
不論是歌手、畫家、作家都好,不可能做到産出的每個作品都家喻戶曉,都是精品,都保質保量——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除了天才選手,極少人做得到。
在嘗試新風格時候,難以避免會出些 " 廢片 ",大衆過分苛刻的完美主義會進一步扼殺創作者的表達欲。
成人世界就是複雜的,沒有非此即彼,非錯即對兩種對立思維。
當然,真 · 爛片 / 歌挨罵也是應當的。
李榮浩陷入争議和群嘲,不在于他迎合下沉市場搞通俗樂,而在于他的敷衍和不真誠。
如果說僅僅隻有 4s 的《貝貝》,全曲隻有 9 個字的《要我怎麽辦》能作爲一種實驗性的先鋒音樂上熱搜;
那爆火的《烏梅子醬》,和同專輯裏另一首沒紅的《習慣晚睡》,都透露出一種輕佻的,大白話鋪陳,未經雕琢的拼湊感。
就算不是媚俗下沉市場,也脫離不掉湊數之嫌。
若(非人身攻擊的)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
李榮浩在沒名氣,零宣發的情況下,純純靠實力突圍而出的一系列作品,大多都産自于他窮苦潦倒,遭遇車禍,痛失至親等人生低谷時期。
所以那時候的作品即便不算完美,但确實是誠懇,真摯,包含刻骨渴望和真情實感的。
如今在走紅多年之後,李榮浩早已榮升各大音樂排行榜,坐上了 " 導師 " 的頭把交椅,給其他新人點評打分了……
日子過得太順遂,在備受吹捧,賺了盆滿缽滿的時候,未必說是 " 飄了 ",但一定對人生、時代、命運的深入思考少了。
這次陷入争議的旋渦,實力和作品遭到業内業外的共同質疑,對李榮浩來說當然是困境,但——
也可能是機遇和轉折。
痛苦情緒能成爲創作的土壤,偶爾的受挫能提醒初心。
究竟要從這場全網聲讨中涅槃重生,還是順勢跌落,這還得看李榮浩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