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鄭植文 , 何芳
編 輯丨張明豔
一向在技術傳播方面非常克制的蔚來,開始大秀 " 肌肉 " 了。
9 月 21 日,蔚來舉辦首個創新科技日,這對于初代造車新勢力蔚來來說,這場發布會舉辦的時間比想象中來得晚了些,但對于上半年銷量堪憂、虧損持續擴大的蔚來來說,這場發布會,恰逢其時。
整場發布會圍繞蔚來全棧自研的戰略和布局展開,這是蔚來首次對外系統介紹其全棧自研框架,其中包括芯片及車載智能硬件、電池系統、電驅系統、車輛工程、操作系統、移動互聯、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慧能源、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全球數字運營等 12 個關鍵技術領域。
就在科技日前兩天,9 月 19 日,蔚來發布公告稱拟發行 10 億美元的可轉債,其中一筆 5 億美元可轉債于 2029 年 10 月 15 日到期,年利率 3.875%,另外一筆 5 億美元可轉債于 2030 年 10 月 15 日到期,年利率 4.625%。
與此同時,蔚來拟向債券發行中的初始購買者授予可自債券發行日期 ( 包含該日 ) 起計 30 日内行使的選擇權,以增購最多本金總額 0.75 億美元的 2029 年債券及增購最多本金總額 0.75 億美元的 2030 年債券。
據悉,這兩筆可轉債将用于回購部分現有債務證券,以及進一步加強資産負債表和用作一般公司用途。
就在三個月前,蔚來宣布獲得 " 中東土豪 " 阿布紮比機構 CYVN Holdings 的戰略投資,總額爲 11 億美元。
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 李斌的創業故事講到技術一站,恰逢其時," 錢花在哪裏 " 需要給投資者一個交代。
9 月 21 日創新科技日的内容雖然稍顯枯燥,但卻向資本市場和用戶,說明了一件事情——蔚來大舉 " 燒錢 " 的去向正是研發,而且是全棧自研。
的确,全棧自研需要勇氣和定力,作爲爲數不多堅持這條路徑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李斌和蔚來保持着一種 " 近似瘋狂 " 的執着。
當然這種執着,如果在蔚來實現全年盈利的若幹年後回望,會顯得彌足珍貴。相反,如果蔚來邁不過那道坎,那麽這種全棧自研涉及的巨大投入就會成爲 " 教科書式 " 的反面案例,蔚來的長期主義不敵理想的現實主義。畢竟,中國汽車市場,依然要 " 以成敗論英雄 "。
此刻的李斌,如同一個走鋼索的人。
用近期的研發投入換長期的毛利
比起比亞迪的 " 三電技術 "、小鵬的 " 智能駕駛 "、阿維塔的 " 鴻蒙系統 ",在競争日益激烈的新能源市場上,蔚來 " 用戶服務 " 這一标簽明顯少了些技術硬核的元素。
對此,李斌有些委屈:" 其實我們是一家非常注重研發投入的公司,從一開始就是全球做研發布局,也開創了很多技術方面的先河。"
爲了撕掉 " 服務好 " 的單一标簽,這場創新科技日活動充滿了濃濃的 " 理工男 " 氛圍,爲了表明自己不是隻有 " 換電站 " 這一條護城河,蔚來發布了多項全新技術與新産品,以此力證錢都花在 " 刀刃上 ",并且結出了一些果實。
例如,蔚來整車全域操作系統天樞 SkyOS 首次亮相,據李斌介紹,這是首個由車企發布的底層操作系統,涵蓋整車系統、輔助駕駛、智能座艙及移動互聯等多個領域。天樞 SkyOS 通過構建 "1+4+N 技術集群 ",解決了軟件、硬件、服務一體化問題,同時還能解決不同域的安全性、實時性、應用的複雜性等問題。根據規劃,天樞 SkyOS 全功能量産将在 NT3 平台車型上實現。
此外,蔚來自研的第一款芯片産品——激光雷達主控芯片 " 楊戬 " 正式亮相,并且已經量産,據悉,該芯片采用 8 核的 64 位的 CPU,8 通道的 ADC,采樣率達到 1G 的赫茲,芯片功耗降低了 50%,點雲處理的延時優化 30%,能對複雜場景提供更佳支持。
" 我們内部代号 NX6031 的這一顆芯片(即 " 楊戬 "),其實商業模型還挺好的,在功耗降低性能提升的同時,我們還實現了降本,因爲它确實可以幫一台車省大幾百塊錢,所以投資芯片還是挺劃算的。" 在李斌看來,自研芯片不是爲了先進而先進,成本也是很重要的考慮。
關于全棧自研,李斌的底層邏輯一言以蔽之就是," 用近期的研發投入換長期的毛利 "。
而在創新科技日上,備受矚目的蔚來手機也正式推出,同時 NIO Link 蔚來全景互聯正式發布。官方表示,作爲以車爲中心的全景互聯技術,NIO Link 通過軟硬件一體、端雲協同、全鏈路安全且開放的移動互聯技術體系,實現了包括 NIO Phone 在内的各設備融合。
談及爲何一定要自研手機,李斌再度正面回應:" 蔚來做手機不是因爲手機公司都在造車,也不是因爲蔚來造車不賺錢要用手機盈利,而是蔚來用戶需要一款與蔚來汽車無縫連接的手機。"
簡而言之,這款爲蔚來用戶而生的手機,目的是爲了通過手機讓車變得更好用,提升用戶的用車體驗,通俗來講更像一把 " 超級鑰匙 "。據蔚來聯合創始人秦力洪解釋,蔚來手機是對蔚來全景互聯的場景诠釋。
全棧自研并非易事,大筆投入的資金也不意味着研發進展的絕對順利。蔚來頻頻跳票的 150 度大電池在此次的創新科技日上再度 " 隐身 ",李斌私下接受采訪表示,其量産難度比想象中大,目前還在驗證階段,還需要一些時間," 目标仍是年内推出,但因爲跳票了,我們的說法也變得保守一點。"
不過,全棧自研背後是李斌創立蔚來的初衷——總要有一些公司需要在高端市場參與全球的競争,但他非常清楚自己的業務邊界和資源邊界。
" 蔚來做事可能想的比較長遠一些,比較長期主義一些,在今天這樣一個快速波動的世界裏面,長期主義确實風險變高了,回報要相對低一點,但是我們有自己的堅持,所以蔚來在研發和創新方面的底層思考到底是什麽,和我們公司在 2015 年設定的願景驅動力其實都是一脈相承的,都是緊密的耦合的。"
李斌指出," 蔚來技術全棧 " 是基于蔚來價值體系——包括從用戶利益出發、全生命周期的用戶體驗、全局體系效率、持續引領創新四大方面。" 該做的事情堅決要做,不該做的堅決别做,如果是一件長期中期短期都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堅決投入,我們要想清楚一件事到底給用戶創造了什麽價值,給公司長期競争力打什麽基礎,給公司長期毛利和經營的提升提供什麽樣的貢獻,在這些基礎之上,雖然我們資源有限,但還是把優先級排好,該投入的盡量投入,該省的錢還是要省。"
用多長時間維度去看蔚來的投資回報?
蔚來缺錢、蔚來大筆燒錢都已然擺在明面。
芯片、操作系統、電池、手機、換電站等全棧式研發的投入就像一個無底洞,從中長期來說,蔚來目前還處在前期投入階段,遠遠不到投資回報的豐收期。
早在 6 月初的蔚來一季報電話會上,蔚來 CEO 李斌就曾透露,蔚來有意尋求外部融資。從三個月後再度發債籌措資金來看," 中東土豪 " 的輸血也隻是隔靴搔癢。
最新财報顯示,蔚來 2023 年第二季度淨虧損 60.56 億元,同比擴大 119.6%,環比擴大 27.8%;上半年淨虧損爲 109.26 億元,同比擴大 139.07%。而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限制性現金、短期投資和長期定期存款爲 315 億元。
最近幾個季度以來,蔚來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限制性現金、短期投資和長期定期存款平均減少 60 億元。
在虧損持續擴大的同時,蔚來研發投入一直處在高位,二季度研發費用達 33.4 億元;同期毛利僅爲 8700 萬元,同比下降 93.5%,整體毛利率下滑至 1%,而去年同期爲 13%。
面對這樣的财務數據,想必李斌也倍感壓力,他能做的除了拿出更多讓人滿意的研發成果,便是在各個場合的老調重彈,多年來,他一直在跟外部強調他所堅持的長期主義,這一次也不例外。" 蔚來确實有虧損,但是我更願意把這個虧損當成是一個投資,一方面是研發的投資,一方面是基礎設施的投資,基本上近幾個季度都保持了 30 到 40 億人民币的投資。"
即使外界有不少聲音讓李斌省着點花錢,但在研發投入方面,他并不打算接受這一建議。" 我們該省的錢還是省,該花的不能猶豫。"
在他看來,蔚來可以管理好自己的經營風險,在研發投入方面蔚來會提高效率和保持投入的強度,目前的研發費用在每個季度基本上保持了 20% 以上的營收占比," 這個規模是在我們可以承受範圍之内的,也是我們參與下一階段的智能電動汽車越來越激烈競争的一個基本保障。在這樣的行業變革的時期,到底用多長時間維度去看我們的投資回報,這個非常重要。"
做與不做,做什麽,對于外界的評判,李斌并不買賬," 其實我掌握的信息确實比别人多很多,做決策時的參考不一樣。" 他指出,12 項全棧技術背後,蔚來有資源支持研發的寬度和深度,有資源支持持續去投入,持續進行創新,持續給用戶和公司創造價值。" 而且我們要做的這 12 個關鍵技術領域,也是我們接下來這段時間争取決賽資格非常重要的底氣,這些都需要能力的積累,它需要時間,不是一天能夠建成的。今年蔚來确實有一些壓力,但我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但他也的确認同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因爲内外部原因,蔚來的行動不夠敏捷,短闆暴露在對一些關鍵事情的判斷能力和運營能力不足。例如出海歐洲的時間點過早,小看了在歐洲鋪設基礎設施的難度。" 目前我們公司也在全面提升整個效率,就是找到問題、解決問題,很多的地方做的不夠好,我們原來的組織架構、業務流程和項目協作機制都有改善的空間,我們已經學到了教訓,已經在改正。"
攤子雖然鋪得大,但李斌始終覺得隻要方向對,日複一日持之以恒做,就一定會得到回報。" 到底把錢花在哪兒?應用層面的創新容易,或者顯性價值用戶也可以感受得到,蔚來做的事情顯性價值讓用戶理解起來時間長一些,隐性的價值、底層的價值多一些,而且有些東西的收益沒有那麽快,在今天變動這麽快的大的環境下,我們這樣一個體系性的長期思考的風險會增加,回報降低,這個肯定是我們要面對的一件事情。"
無論如何,李斌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證明自己的底層邏輯能否自洽,但似乎在宏觀環境下行的今天,資本市場的耐心是很大的挑戰。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趙鳳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