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最後一塊,妄想獨立于大數據時代的自留地,多一點不要錢的支持和關懷。
也給自己多一點,算法之外的自由時間。
最近又刮起了一陣 " 科幻熱 "。
歸功于收到幾個關鍵詞就能産出完美稿件的 ChatGPT 們——
如今每個人都能聊五分鍾科幻,主要話題是人工智能與個人飯碗之間的關系。
當科幻電影裏的情節成爲現實,未知轉向令人焦慮的已知。
觀衆不再對探索未來、發明創造的科學橋段抱有狂熱興趣,反而更願意在電影中尋找科幻與現實的交叉點。
探索内心,獲得精神上的共鳴和治愈,逐漸成爲人們看科幻電影時的最大訴求。
在這個檔口,想聊聊已經上線騰訊視頻雲首發的《阿凡達:水之道》。
科技越先進,主角們越能觸底反擊——
觀衆才有可能在技術與現實的縫隙中,找到抵禦焦慮的情緒安定劑。
男主角阿凡達是結合了人類和潘多拉星土著納威人基因的混血兒。
因爲看透了人類的貪婪,阿凡達在第一部選擇駐紮潘多拉星球,幫助納威人保衛家園。
所以第二部的故事背景,就是人類再次入侵潘多拉星球,要找阿凡達複仇。
爲了找到阿凡達,人類上校無所不用其極。
本着甯殺三千,不過放一個的态度,他放火燒掉了所到之處的所有海洋村落。
夾在人類與納威人之間的阿凡達,爲了躲避戰亂,從森林逃到海洋,試圖在水中找到一絲安甯。
有人在豆瓣留言:
" 遭受災難的潘多拉比地球還像地球,人類比阿凡達還向往自由。"
看阿凡達怎麽适應新環境,練習在水下呼吸,馴服烈性子的坐騎。
見證阿凡達從逃避到敢于直面強敵,就仿佛給蜷在椅子裏的身體也加滿了油似的。
納威人之間用辮子末梢相互連接,産生通感。
這也就意味着交流時必須要貼得很近,近到能聽到彼此的呼吸。
十分原始,這恰恰又是最爲普适的溝通方式,抛卻了地區、貧富乃至物種間的阻礙。
阿凡達的二兒子洛阿克,就是通過這原始的結辮交流方式,幫助圖鲲解除誤會。
納威人用辮子末梢相連通感的意義,是重構無門檻溝通的橋梁。
兜裏的銀子、混什麽圈子,這些随着大數據的發展都逐漸成爲阻礙人類溝通的高牆。
而電影所展示的愛、真誠與信任,則是推倒高牆的良方。
誰要說科幻電影門檻高,沒點知識儲備的人都看不懂,票房數據第一個不同意。
全球票房前十的電影,科幻題材占了多半。
畢竟現實總在上演比電影還狠的橋段,奇絕宏大的科幻場面下永遠藏着反思或治愈的力量。
最近一次跟着阿凡達從叢林飛向海洋,是在騰訊視頻電影頻道。
可能很多人會問,已經過去了 13 年,阿凡達一家的故事還能驚豔到大家嗎?
常看常新的豆瓣評論區就是答案。
潘多拉星球上的愛與靈性,總能跨越現實中挫折與潰敗,給你加油打氣。
導演卡梅隆在各種訪談裏一再強調電影的情緒價值:
" 打動觀衆的一定是故事和情感。"
另一方面,在騰訊視頻對《阿凡達》制片人喬恩 · 蘭道先生的專訪裏,他介紹了讓自己拿到奧斯卡最佳特效獎的視覺技術。
" 視覺特效可以讓觀衆身臨其境地感受水下世界,也讓人們在阿凡達失去兒子時落下淚來。"
作爲情感和内容的載體,特效技術貫穿電影始終。
《阿凡達》所代表的的劃時代意義,早已超越一部電影。
13 年前的冬天,有人淩晨 5 點吹冷風排隊買票,甚至還有坐在巨幕廳走廊的觀衆。
别說造福行業或觀衆,連黃牛都因此拓展了業務線。
2010 年,一部分黃牛在搶春運火車票,還有相當一部分在通宵征戰影院售票廳。
導演卡梅隆不惜一切代價燃燒人力财力,才呈現出震撼行業的視覺效果。
随便列出一項制作技術,都是裏程碑式的存在。
3D 和巨幕 IMAX-3D 的火爆,讓中國銀幕一年内暴增 1500 多塊。
動作捕捉,綠幕特效,語言獨創,一個坐騎都要打版 2 年才定稿 ......
《阿凡達》幕後記錄片有一段驚人的數據:
47 個後期人員同步在電腦前搗鼓一小時,才能完成 1/24 秒(即一幀)的加工。
不光是打磨後期,卡梅隆也是最會 " 折磨 " 明星的導演。
《阿凡達 2》裏,爲了拍好 " 水之道 ",拍攝多半在水中進行。
因爲潛水設備會産生噪音幹擾特效生成,所以演員們隻能屏住呼吸在水下表演。
海洋部落女祭司的扮演者,在水下憋氣的時間甚至達到了 7 分多鍾。
二刷時看到一條彈幕,說海洋女祭司是凱特 · 溫斯萊特演的,也就是《泰坦尼克号》裏的 Rose。
不愧是靠一張竹筏挺過海難的女人。
在騰訊視頻買了票的觀衆,不光能在幕後特輯裏看明星的樂子。
還能得到更具象化的福利:
圖鲲圖案的周大福吊墜、潘多拉星樂高、各種手辦和帆布包 ......
當然了,13 年前睡在售票大廳,去年頂着咳嗽聲進影院的影迷們,不一定詳細了解特效制作工藝。
但一定還記得圖鲲潛遊水底,水草交橫浮動的曼妙空鏡;
記得弓箭頭直直刺向自己、跟着阿凡達憋氣潛水的冒險體驗。
對影片技術的單薄羅列,遠遠不及 " 整個潘多拉星球就在你身邊 " 的直觀視覺盛宴。
換句話說,一切技術的産生,都是爲了觀衆 " 怎麽舒服怎麽看 "。
爲了讓觀衆沉浸式感受緊張的情節氛圍,這些年還發展出 4D 甚至 5D 技術。
有位網友吐槽他買的 4D 票,銀幕中人類與圖鲲上演海洋追擊戰。
自己則有種坐在大巴車後排,大巴不顧死活隻管搖頭擺尾上山的淩亂感。
刺激是真的刺激,走出影院顫抖發軟的膝蓋也是真的不怎麽體面。
最近在騰訊視頻買了電影券,想重訪潘多拉 海洋部落。
意外發現他們在玩一種很新的沉浸式特效。
剛打開電影詳情頁,就有一隻圖鲲探出海面,直飛雲霄。
接受了這隻努力營業的圖鲲,咱也算邁進了潘多拉星球的大門。
正式成爲自由自在的精神納威人。
一會是阿凡達一家被孤立,一會是洛阿克結交了圖鲲 ......
随着情節變換,如果想表達憤怒或興奮的心情。
不用學 1000 多個詞構成的納威語,眼睛一閉一睜的表情包就夠用。
而且阿凡達練習潛水和駕馭坐騎時,彈幕居然能像海洋生物一樣順着水流來回波動。
實不相瞞,去年還在吐槽阿凡達過于不熟悉水性。
堂堂一介部落首領,到了海裏光撲騰不位移,虎落平陽被孤立。
今年看到自己發出去的彈幕,在屏幕上頗有些 " 身世浮沉雨打萍 " 的意味。
立馬就跟阿凡達共了情,甚至還想追發一句 " 潘多拉洋裏歎零丁 "。
在電影裏不光能獲得沉浸式體驗,還有陪伴式服務。
頭部 KOL 時不時就會開場包間,跟觀衆一起看電影。
不光是拉片侃劇情,而且還有不少幹貨知識。
印象很深的是,一個包間裏大家都是卡梅隆電影迷。
随着情節發展,彈幕硬是把卡神電影都串了一遍。
比如電影的高潮,阿凡達和人類上校在捕鲸船上赤手空拳大決鬥。
阿凡達一家人在捕鲸船上暫時團圓。
卡神專屬 buff 都疊滿了,最後也不出意外地船艙漏水,全員沉海。
一眼望去彈幕全都是
" 泰坦尼克号:這我熟啊 ";
" 卡梅隆電影永恒的主題——沉船 "。
當時在電影院有個遺憾是,卡梅隆沒有放出官方彩蛋。
但是萬能的網友,掘地三尺也要挖出些場外小彩蛋。
第二部裏有個 14 歲的小姑娘琪莉,可以感應到聖女伊娃的訊号,一颦一笑都帶着少女情懷。
演出這種靈性之美的,是 70 多歲的 " 天花闆級 " 女演員西格妮 · 韋弗。
彈幕上說," 不要小看這位,年輕的時候可是手撕異形的 "。
《異形》系列電影裏,西格妮親手把異形抛向外太空,是唯一的生還者。
這種力量也被演員本人保持至今,在水下憋氣表演,能堅持六分多鍾。
掏錢買一張電影券,看完發現卡梅隆電影宇宙都被拉通科普了個遍。
記得第二部剛上映時,有個話題叫做 " 當年陪你看阿凡達的人,現在還在你身邊嗎?"
無論如今是幾個人一起看電影,在騰訊視頻的各種彈幕互動裏,人們都能感受到強烈的陪伴與共鳴。
不光是跟影片内容本身,在各種技術的幫助下,還能跟屏幕外的其他影迷産生默契的互動。
比如前段時間的打卡活動,一邊刷片,一邊在特定時間戳氣泡,還有可能拿到藝術設定集,用戶體驗豐富多了。
從内容到技術,從觀影到售後,《阿凡達》始終跟陪伴觀衆的主題相契合。
前面說的都是即時體驗。
一部科幻電影帶給人的後勁兒,能從 2010 年到一直持續到 2023 乃至更遠。
很多人不想快速結束這場潘多拉星的美夢,于是在評論區寫下了自己的心情,名曰 " 潘多拉降落筆記 "。
電影永遠不會辜負觀衆的真誠。
加入 " 愛看電影圈兒 ",帶上 # 潘多拉降落筆記 # 話題,以文字影評、二創剪輯、觀影 vlog、創意手繪的形式分享你的感悟。
官方會根據帖子内容和互動量,評選出 55 位發表優質帖子的影迷,送出精美禮品。
不局限于一部《阿凡達》。
在提升觀衆觀影體驗這方面,騰訊視頻電影頻道有整不完的活。
觀影福利,有:
主創團隊到場觀影、正版周邊、大廠牌抽獎,各種電影票、電影兌換券、明星簽名 ……
好玩的特效,應有盡有:
最讓我開眼的是,這年頭連恐怖片都有陪伴屬性了。
甭管你害不害怕驚悚、怼臉這些元素,電影開始時視頻頁面會彈出個選項。
膽子大的選 " 尖叫模式 ",高能來襲時手機用震動音效提供物理共振,讓人尖叫過瘾。
又菜又愛看的選 " 護體模式 ",特效幫你自動捂眼睛,貼臉鏡頭再也傷害無法眼睛。
無論是科幻還是現實,恐怖還是溫馨 ......
在電影裏完成一段奇旅,尋找現實中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已經是當下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式。
若說電影是一方世外桃源,那麽特效就是連接電影與現實的媒介。
人們會向往《阿凡達》裏納威人與自然溝通的方式,因爲辮子相連能跨越一切障礙。
換句話說,電影的放映技術讓人們感受到阿凡達的喜怒哀樂,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情感的溝通。
在某種程度上,彈幕裏阿凡達眨巴的眼,也是技術向人類釋放的友好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