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化轉型将放緩?
撰文:許濤
距離極越汽車爆雷才過去不到一周的時間,很多車企的 HR 還在進行「搶人大戰」,畢竟極越的數千名員工大部分都進入了求職市場中。然而年關将至,汽車行業求職市場中,有可能還會湧入更多求職者。
就在 12 月 17 日,據多家媒體報道,豪華汽車品牌保時捷或将開啓中國區裁員,包含正式、外包等崗位,賠償或按 N+6 的标準執行。有保時捷内部員工稱情況屬實,公司計劃裁員 30%。
想兩年後「赢回中國」的保時捷
其實在不久之前的 12 月 11 日,保時捷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潘勵馳(Alexander Pollich)曾表示,保時捷将在 2026 年重啓「進擊模式」,以赢回中國市場。
潘勵馳來到中國做出的第一項重要舉措,是對保時捷在中國的經銷商渠道進行優化調整。根據計劃,保時捷在華銷售網點将從 2024 年 1 月的 150 家左右,到 2026 年底減少至 100 家左右。既然要優化調整經銷商渠道,裁員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根據保時捷發布的中國市場銷量數據,2024 年前三季度保時捷中國銷售新車4.33 萬輛,同比下滑 28.75%。
而回顧過去的幾年,2021 年保時捷在中國市場新車銷量爲 9.57 萬輛,2022 年爲 9.32 萬輛,2023 年爲 7.93 萬輛。不難看出,自 2022 年以來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連續下滑。保時捷的全球第一大市場,也由中國變成了美國。
按照潘勵馳的說法,他們在德國所做的營銷很簡單,比如就在保時捷中心放很大的氣球人,很大的廣告标識,就能吸引大家入店,但在中國這麽做不會有人來。
" 在中國,KOL 傳播非常重要,這是在中國做市場營銷的一個關鍵。既然中國市場有這樣的特點,并行之有效,我們就得做。" 潘勵馳認爲,在中國做市場營銷 " 得靠網絡、靠 KOL、靠 KOC,關鍵是車主客戶幫我們做口碑的宣傳,這才是最真實的觸達。"
其實在我看來,保時捷銷量下滑,營銷策略未能及時轉變是一方面;而對于産品的過度自信也是其中一方面。自從純電動的 Macan 上市以來,這款車型在中國市場無論是銷量還是聲量一直都不太盡如人意。
作爲一款中型 SUV,Macan EV 在同級别來說并沒有特别明顯的優勢。同時在經曆了數年的困境之後,多數消費者更願意将錢握在手中,或者尋找性價比更高的産品。
如今的消費者對于設計的原創程度、品牌的附加價值以及産品的情懷并不那麽看重,大家更注重性價比和實用。「緻敬」保時捷的小米汽車得到大賣,就是最好的證明。
當然了,保時捷也正在做出改變,除了優化調整經銷商之外,他們還将在門店推廣數字化零售及服務系統,以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而像是保時捷中國研發中心,也正在爲中國消費者量身定制産品功能,如全新純電動 Macan 将搭載本地研發的通訊管理系統。
潘勵馳強調,保時捷不會通過犧牲産品價格換取銷量的增長,單純追求量的增長并非保時捷的目标,品牌是保時捷的關鍵資産。
「結構調整」随處可見
2024 年,有那麽一個詞開始流行起來,那就是「廣進計劃」。
這一詞語出自電影《年會不能停》,由于财源廣進中的「财源」與「裁員」同音,才引申出了這一諧音梗。這本來這是電影中荒誕、搞笑、諷刺的梗,但卻恰恰反應了現實中社會的殘酷。
今年以來,車企裁員的消息幾乎每個月都有。
例如前兩天發布的文章《公開炮轟網友的 CEO,下台了》中便提到,11 月哪吒汽車内部發生裁員風暴。
據财聯社消息,哪吒汽車開啓了大規模裁員,其援引了哪吒相關工作人員的說法:部分裁員比例高達 70%,賠償方案爲 N+1,賠付将在 60 個工作日内結清。
早在今年 4 月,特斯拉就曾曝出在全球範圍内進行裁員,比例超過 10%,同時特斯拉還在國内取消了所有應屆畢業生的 offer。
而前些年在中國市場勢頭極爲猛烈的本田,今年也逃不過裁員的命運。在今年 6 月,廣汽本田啓動了以主動離職爲主要方式的大規模裁員,據當時的媒體報道賠償或達到 N+2+1.8,據了解當時廣本離開的員工超過 2,300 人。
同樣的,東風本田在 9 月也提出了高額的裁員補償方案,裁員數量超過 2,000 人。
無論是新勢力車企還是老牌傳統車企,在今年或多或少都實施了廣進計劃,其中銷量下滑是最爲重要的原因。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到,2024 年 1-11 月,本田在中國的終端汽車累計銷量爲 740,399 輛,同比下降 30.7%。而在 2019 年的時候,本田在中國市場可是賣出了超過 155 萬輛新車。
作爲參考,比亞迪在 2019 年累積銷量爲 451,246 輛;而在今年 11 月,比亞迪銷售新車 506,804 輛,再次創下單月銷售紀錄。
可能有的人會說,很多傳統車企隻是在中國市場受挫罷了,在海外人家還過着好日子呢!但實際上,許多傳統車企如今在海外的日子也不好過。
以日産汽車爲例,2024 年上半年,日産的淨利潤暴跌 94%,第三季度更是虧損 93 億日元。爲了應對困境,日産宣布将在全球裁員 9,000 人,并削減 20% 的産能。
除了剛才提到的本田和日産這些日系車企之外,歐洲多家汽車巨頭也在最近紛紛發布了裁員計劃。Stellantis 集團宣布将在美國俄亥俄州裁減 1,100 名員工;奧迪計劃在德國裁員約 4,500 人;大衆汽車則表示将關閉 3 家工廠,并裁減數萬名員工。
越過寒冬将是春天
不難看出,除了在國内經常被唱衰的各大新勢力車企,很多老牌車企也正面臨着困難。難道說這些車企在這場汽車行業的寒冬面前,隻能「繳械投降」了?我想這種情況大概率是不會發生的。
這場「寒冬」發生的原因個人認爲有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經濟下行帶來的影響,消費者對于未來收入預期不樂觀,減少了對于大宗消費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各大車企爲了加速電動化轉型,提高了車輛更新換代的速度,同樣也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雖然大家都在說傳統車企電動化轉型不夠快,但實際今年上半年,歐洲(包括歐盟、英國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市場)注冊的乘用插電式電動汽車已超過 144 萬輛,約占市場總量的 20.96%,與去年同比增長 2.1%。
國内市場就更加不用說了,新能源滲透率在今年已經了突破 50%,但無論是網絡上還是現實中,堅持購買燃油車的消費者仍然不在少數,畢竟新能源車型的适用範圍仍然沒有純燃油車那麽廣泛。
進入 2024 年以來,許多老牌車企開始放緩電動化轉型的速度,包括奔馳、奧迪、沃爾沃以及豐田等巨頭都暫緩了電動化轉型的計劃。他們這一行爲被很多人看作是「西方國家正在放棄新能源車」,但我并不那麽認爲。
在電動化轉型放緩的同時,許多純燃油性能車的銷售周期得到了延長,例如早些時候梅賽德斯 -AMG 就曾考慮讓 C63 和 E63 回歸适用傳統的 V8 汽油發動機;像是福特野馬,也仍然堅持使用 V8 發動機。
電動化轉型的放緩,在某種程度上其實能激起部分消費者的購車欲望,起碼消費者不需要擔心會發生「一年磨三劍」這種事情。隻有汽車消費市場的需求量得到回升,車企才能獲得更多資金以投入後期研發,電氣化仍然是未來大趨勢。
當然了,放緩電動化轉型進度并不能完全讓汽車消費市場恢複往日的輝煌。
因此世界各地的政府相關部門都正推動着政策支持,像是近期我國市場中的以舊換新補貼政策;而歐洲市場同樣推行補貼政策,例如法國的部分地區爲新能源汽車免征全部或者 50% 的稅費,購買純電動汽車或燃料電池電動汽車至高還能獲得7,000 歐元補貼。
同時,各地政府也正實施着應對經濟下行的一些政策,例如降準降息等。
種種迹象證明,各方正通過不同的手段,幫助着汽車行業度過這個寒冬,而在寒冬過後則将會迎來春天。
中國車企如果能趁着這個時候加速出海,尋找機會更多殺出重圍,或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對于消費者來說,現在也是購車的好機會,車企爲了度過寒冬各出奇招,給大家提供了諸多選擇,同時優惠力度也十分強。
如果這個時候大家再不出手,一些不那麽強勢的車企可能會活不下去,而活下來的将會是一些巨頭甚至是寡頭企業,在沒有那麽大競争壓力的情況下,他們還會給消費者選擇的空間嗎?這點值得我們思考。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今日話題
你覺得現在是車市寒冬嗎?
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