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不易。
撰文:許濤
2023 年,是中國汽車工業誕辰七十周年。
1953 年 7 月 15 日,第一汽車制造廠在吉林長春奠基,新中國汽車工業由此展開;1983 年,上汽大衆 " 桑塔納 " 在上海下線,外國汽車通過合資的方式的進入中國市場。
1992 年,中國汽車年總産量突破 100 萬輛;2009 年,中國汽車産銷分别爲 1379.1 萬輛和 1364.5 萬輛,首次成爲世界汽車産銷第一大國。
2023 年,中國已連續 14 年成爲全球第一汽車産銷國;連續 8 年穩居全球新能源汽車産銷規模第一;第一季度汽車出口奪得全球第一。
進入新能源時代以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更爲迅速,今年 7 月 3 日,中國第 20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
到了 8 月 9 日,比亞迪第 500 萬輛新能源汽車正式下線,成爲全球首家達成這一裏程碑的車企,這也意味着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比亞迪獨占四分之一份額。
在比亞迪的下線發布會現場,比亞迪将一衆中國汽車的代表車型擺在了會場中。而且在排位方面,比亞迪也做得十分講究。
前排中間停放着的都是有着國企背景的中國品牌;比亞迪自己的車型乖巧地停在了兩邊。後排的兩側是新勢力車企以及民營企業的作品;國車代表紅旗穩坐後排 C 位。
這既合理地擺放了各家車企的車型,又巧妙地體現出比亞迪 " 會來事兒 " 的特質,特别是這一句" 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 ",更是格局拉滿。
而在發布會的現場,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對 500 萬新能源用戶、政府部門、媒體朋友、上下遊合作夥伴、同行友商及 60 多萬員工表達了感謝。
這次代表亞迪第 5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是騰勢 N7,作爲比亞迪的高端子品牌,騰勢拿出了傲人的成績。在 7 月,騰勢賣出了 11146 輛,銷量再度破萬的同時也創下新高。
回顧比亞迪的發展曆程,确實頗具傳奇色彩。
1995 年,比亞迪在深圳成立,以生産二次充電電池起步; 2003 年,進入汽車行業;2005 年,首款比亞迪品牌汽車 F3 上市。
2008 年,比亞迪 F3DM 上市,率先實現了電動汽車商業化;2021 年,比亞迪發布 DM-i 超級混動技術;2022 年比亞迪宣布停止燃油汽車整車生産,同年,比亞迪第 300 萬新能源汽車下線。
比亞迪第 3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場景,我還曆曆在目,時間僅過去不到一年,比亞迪就迎來了新裏程碑。
曾經我對比亞迪也持有質疑的态度,但随着比亞迪的逐漸發展,我慢慢地改變了自己的看法。我發現比亞迪有着自己的想法,用官方的話來說就是" 做一件正确的事,等待時間的回報 ",而他們确實做對了。
做電池出身的比亞迪,能堅持造車這條道路十分不容易。
在造車之初,比亞迪就受到了各界的質疑和反對,但其仍堅定研制新能源,堅持技術創新。造車賺不到錢,就做代工賺錢,就做電池賺錢,賺到了錢就繼續做研發。
而正是比亞迪的堅持,讓其獲得了成功,本來并不被看好的 DM 混動,在 DM-i 技術出現之後,成爲了比亞迪的王牌産品。這項技術使得車輛既沒有續航焦慮,又能有效降低能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能當作純電車型使用,确實符合大多數消費者的需求。
直至現在,比亞迪已推出刀片電池、DM 混動、CTB 電池車身一體化、易四方、雲辇等一系列技術。
除此之外,比亞迪還有一件堅持做的事,讓我肅然起敬。
在比亞迪的車型中,所有的按鍵使用的都是中文。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讓中國消費者無需付出過高的學習成本,就能上手車輛。
同時,這樣做也帶來了一系列優勢,中文按鍵既宣揚了中華文明,也展示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當然了,在宣揚中國文化上,比亞迪做的不隻有這些,從王朝系列的命名到 " 龍顔 " 前臉的設計,比亞迪的車型無一不在堅持展示中國的優良傳統文化。
堅持,是比亞迪成功的第一個重要原因。
勇氣,是比亞迪成功的第二個原因。
如果是堅持,給比亞迪帶來了技術優勢,那麽勇氣就給比亞迪帶來了市場優勢。被大家戲稱爲 " 深圳特産 " 的比亞迪,非常有廣東地區人民勇于探索的精神,作爲 " 第一個吃螃蟹 " 的人,比亞迪勇于将電動汽車商業化,讓它早早地占據了市場。
早在 2010 年,比亞迪生産的全球首批純電動出租車 e6 就已經批量上路運營;同年,比亞迪首款純電動大巴 K9 也正式下線。
直至今日,你仍然能在深圳街頭看到比亞迪 e6 的身影,而其它款式的比亞迪出租車、網約車更是數不勝數。
借用埃安品牌副總經理肖勇的話來說,能廣泛應用于網約車市場車型說明産品品質高、小毛病少。從網約車市場開始,比亞迪便打響了新能源汽車的口碑。
關于比亞迪的勇敢,令我最爲印象深刻的,是比亞迪宣布停止燃油汽車整車生産這件事,這也令比亞迪成爲了世界上首個停産純燃油車生産的車企。
如果對産品沒有足夠的自信,企業沒有足夠的技術積累,管理層沒有足夠的勇氣,比亞迪是不可能敢做這個 " 出頭鳥 " 的。
事實證明,比亞迪的選擇是對的,在新能源領域,中國汽車實現了彎道超車,無論是體量還是增速都可以稱得上是遙遙領先。
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全球第一,全球有超過60%的新能源汽車由中國生産銷售;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占全球的70%;全球有超63%的動力電池由中國供應。
中國已掌握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和完備的産業鏈,新能源汽車産業不再被 " 卡脖子 ",成爲名副其實的新能源汽車強國。
當然了,中國新能源汽車不隻有比亞迪。
刷新過紐北最快量産車圈速紀錄的蔚來 EP9。
創造了量産車 0.197Cd 最低風阻系數的昊鉑 GT。
在全球 80 多個國家上市的上汽名爵MG MULAN。
......
無數優秀的中國品牌車型,撐起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另外 1500 萬輛的份額。
目前,中國汽車已經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數據顯示,7 月份,我國汽車出口39.2 萬輛,創曆史新高,比上月增長 2.7%,同比增長35.1%。1 至 7 月份,汽車出口253.3萬輛,同比增長67.9%。
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的增速超過了傳統燃油車,前 7 個月,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長了超過 1.5 倍。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再超日本,躍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車功不可沒。
曾經的比亞迪,視豐田爲學習對象,而現如今卻與豐田成立合資公司,爲豐田的新能源汽車提供技術支持。
在海外,元 PLUS(ATTO 3)在國際市場上獲得銷量和市場口碑的雙豐收,連續多月蟬聯泰國、以色列、新西蘭以及新加坡等地的純電汽車銷量第一。日本人甚至拆解了一輛比亞迪海豹來獲悉中國目前在電動車領域的技術優勢, 并認爲中國車企正以他們難以想象的速度在向上發展。
奧迪購買智己純電平台、大衆入股小鵬這些事情,無一不在說明着一件事,在新能源領域,中國汽車就是世界頂級。
在比亞迪第 5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發布會上,我看到了比亞迪的堅持、勇敢和格局,也看到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至今的成就和不易。
雖然中國汽車工業起步比較晚,但中國人骨子裏的堅韌以及那股不服輸的精神,讓中國汽車工業 " 卷 " 出了新高度。我不敢說中國汽車實現了彎道超車,但是我堅信中國汽車已經追趕上來了。
2023 年 8 月 9 日,是比亞迪的第一個 "500 萬輛 ",也是世界新能源汽車的第一個 500 萬輛。相信在不久的将來,比亞迪會帶來 " 第 1000 萬輛 "、"1500 萬輛 ",也會有更多的中國車企達到 "500 萬輛 "、"1000 萬輛 "。
至此,向中國汽車工業緻敬!
(圖片來自網絡)
對比亞迪感興趣?
或者你是比亞迪車主?
記得加入我們的比亞迪專屬車友群,
大家一起聊車、吐槽、分享用車心得!
還會有不定時的群友專屬福利放送哦。
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