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很奇特的新片:
入圍柏林影展,還拿下今年電影旬報獎年度第一的《惠子,凝視》。
先談結論:
在拍爛了的體育題材裏,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專門撰文分享的佳作。
但到結論前,我們還得先聊聊它的 " 奇特 " ——
《惠子,凝視》是一部安靜到讓人不習慣,剛開始甚至會坐立難安的電影。
因爲主人公,是一位追求拳擊夢的聾啞人。
但相信我,熬過開頭的沉默,你一定會體驗到漸入佳境的魅力。
惠子的故事能給我們的不僅是一種新奇的觀影體驗。
更能讓我們注意到,一種平日從未在意過的人生。
小河惠子是一位失聰的殘障人士。
平日裏她靠在酒店做清潔謀生,閑暇時最大的愛好則是拳擊。
她的生活和健全人有什麽不同呢?
導演用一段 " 對話 " 爲我們搭起想象空間——
同事問惠子有沒有見到客人落下的手表,惠子不理解,示意他摘下口罩說話。
原來,聾啞人需要看口型,才能勉強辨認他人說的話。
《惠子,凝視》的故事恰好發生在疫情期間。
這恰恰是無數無聲的惠子們,最孤獨的時候。
不同于許多類似作品中主角的是,惠子并非天賦異禀的奇才——
教練對她的身體條件一個字誇不出來,隻對她的品性稱贊有加。
可這在擂台上又派不上用場。
在拳擊世界裏,惠子是個連普通都夠不上的苗子。
她所以走上這條道路,更不像很多體育題材作品那般熱血。
用她自己的話講,純粹隻是因爲爽,能發洩壓力。
但教練在采訪中透露的信息,卻揭開了惠子身上的一段過往——
拳頭也是她在世界自保的武器。
她小時候被霸淩
因此産生了逆反心理
這是她媽媽告訴我的
她高中時算是問題少女
甚至打過老師
可能是這個原因
她變得很擅長打架
所以開始拳擊
電影改編自真人傳記《不服輸!》,惠子的身世在書中描繪得更加詳盡。
她自幼聾啞,但家人直到三歲才察覺她的異樣,又沒送去特殊學校,隻讓她戴着助聽器在普通學校念書。
這導緻惠子從小一直生活在霸淩之中。
連至親都忽略了他們的無助。
很多人不會意識到,語言對于人有怎樣巨大的影響。
一直以來,惠子感知這個世界的節奏與他人完全不同步,甚至有很大部分完全無從理解。
連最普通的溝通她都有困難,更别說領會人類社會那些微妙、隐晦的情緒。
聾啞人生來就與這個世界隔了一個 " 口罩 "。
除非有人特别照顧,否則他們幾乎無法改變孤獨的境況。
而至于惠子,一直到高中學會了手語,她才真正擁有了和世界溝通的工具。
這時她感受到的是什麽?
自由。
她第一次能夠主動接受身邊的訊息,盡管依舊有限,但已經是莫大的改變。
也正是在這時,惠子才學會了叛逆、獨立。
以及學會靠出拳發洩郁悶。
《惠子,凝視》的勵志不适用于常人。
因爲它講的是,一個前半生一直與世隔絕的人,如何學會了和世界互動。
對我們而言這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
但對于惠子,卻幾近于奇迹。
别人訓練會有詳盡的解說和指導,她隻能靠雙眼去理解、記憶。
更要命的是,她聽不見裁判的命令和讀秒,也聽不到觀衆的呐喊。
對手有教練在台下全程指揮比賽,她也隻能憑自己戰鬥。
哪怕在勝利時,她也不是第一個享受喜悅的人。
惠子的教練說,在打拳擊時,人腦子裏什麽都不會想。
那是一個 " 無 " 的狀态。
若一定要說惠子有什麽優勢,那大概就是她和 " 無 " 相處的經驗遠超普通人。
那是一種我們隻能想象,而無法真正體會的孤寂。
她的同伴與對手其實都是同一個人。
那就是鏡中的自己。
因此,你大概就能理解《惠子,凝視》的沉默寡言。
它在以一種奇特的方式,讓我們共情聾啞人的處境。
我們連一個多小時的靜默都難以忍受,那麽一輩子活在無聲中的他們呢?
這部電影最讓我欣慰之處,正在于此。
它講的不是極少數人的傳奇,而是一整個群體的命運。
其中有兩個片段我印象極深。
一是惠子在路上不小心撞到路人,被對方大聲叫罵呵斥。
而當他惡狠狠地命令惠子撿起自己掉落的東西,惠子卻完全沒理解。
她隻禮貌地點了下頭,繼續走路。
好在,對方隻是繼續叫罵了幾句,沒有再責難。
可我看到這裏不免倒吸一口氣——
與他人交流受限的聾啞人,生活中會遭遇多少這樣的危險瞬間?
惠子可完全沒覺察到對方的惡意。
還有一次,夜裏獨自在外的惠子遇到巡警。
警察看見她滿臉的傷痕和奇怪的行爲,不斷盤問她的來曆。
惠子急得抓耳撓腮,卻無法爲自己辯駁。
這是一個相當現實性的問題。
惠子面對世界的誤解與惡意時,至少有拳頭可以對抗,但也會無助迷茫。
而更多的 " 惠子 ",其實隻能徘徊在危險邊緣,乃至淪爲犧牲品。
惠子直到高中才學會靠手語替自己說話。
而許多更窮困的聾啞人,其實終生都沒有機會系統學習這門語言。
一個冷知識是,手語不單在世界各地有區别,它甚至還有 " 普通話 " 和 " 方言 " 的區别。
由于使用情況過于混亂,它的表達效果在現實中相當有限。
這也導緻,聾啞人在社會中更易受到傷害。
專職爲聾啞人提供法律服務的手語律師唐帥曾接手過一樁案子。
有一天夜裏,他的微信突然被上萬人添加好友,随後他還被拉入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微信群。
這些突然湧來的求助者都是聾啞人。
來源 | Bilibili @新青年
原來,他們是一起巨大詐騙案的受害者。
數萬名聾啞人被卷入案件當中,無從申辯,有的甚至被騙到傾家蕩産。
來源 | Bilibili @新青年
因爲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又與外界信息存在隔閡,聾啞人一直是高危的受害群體。
這種境況部分源自他們自身的弱勢。
但我們也要看到,我們所代表的 " 外界 " 其實負有更大責任。
多數人慣于忽視他們的困難,而一些惡人甚至利用他們的困難牟利。
例如,許多涉案的聾啞人士找不到合格的翻譯,陳詞常常會被錯譯、漏譯甚至被構陷。
一位被指控偷手機的被告在爲自己辯解時,其手語竟被翻譯成認罪,意思完全相反。
現實裏的惠子們試圖和世界溝通的過程,遠比電影呈現的還要艱難。
我想到此前網上的一條熱帖。
一位網友曬出自己和一位聾啞人外賣員的聊天記錄,原因是覺得對方語氣不夠友好,即便能理解殘障人士的不易,她仍覺得生氣。
是的,從我們日常的視角看,外賣員的表達方式确實顯得十分不客氣。
諸如 " 請回答 "" 給我錢 "" 快點 " 這樣的措辭,在服務行業很少會見到。
可如果了解了聾啞人的處境,你會知道,他們并非有意不禮貌。
聾啞人和我們所處的語言環境完全不同。
手語隻有幾千個左右的詞彙量,一般情況還難以識全。
哪怕上過特殊學校,他們也隻能學會拼湊基本的句子,而無法顧及語氣和修飾。
提起這件事,是爲了說明一個嚴重的問題——
如果僅僅是幾條短信,我們都會對少數群體産生誤解。
那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他們又會遭受多少委屈?
前文提到的手語律師唐帥,是少數關注到這一問題的健全人。
唐帥開始學習手語,起先是因爲父母。
他生活在一個無聲的家庭中,父母爲了讓他徹底走出弱勢群體,選擇将他交給外婆撫養,與他保持距離。
可一次父親住院,他親眼目睹了至親有苦說不出的無助。
從那一刻起,他再也無法置身事外。
起先,唐帥先是在父母就職的福利廠與工人們溝通學習。
而在後來在公檢法機構擔任手語翻譯的過程中,他開始接觸到越來越多的聾啞人。
他身處最需面對人間疾苦的職場。
仿佛冥冥之中已經注定,來自無聲家庭的唐帥,漸漸走向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
擔任了七年的刑事案件翻譯後,他通過司法考試,成爲了中國第一位專職的手語律師。
在整個司法案件過程中
一個正确的表達有多麽的重要
它關乎了一個案件
最終能不能達到一個
真正的公平公正
來源 |《心聲 2021》
作爲拓荒者,他面臨的困難之艱巨,我們難以估量。
首先,涉及殘障人士的案件,律師參與調查、取證、辯護等各個環節的複雜程度,都有指數性的飙升。
因爲哪怕一個細節沒表達清楚,都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
因此,參與聾啞人案件難度就已經比普通案件高了不止一點。
其次,即前文所提的手語的局限性問題。
如今全國 90% 以上的聾啞人操的都是不成體系的所謂 " 方言手語 "。
而詞不達意,在司法實踐中将給他們帶來難以想象的危險。
唐帥爲此專門在各大熱門景點同外地聾啞旅客學習不同版本的手語,甚至自費旅居各地,深入少數人群。
最重要的是,他在職業生涯裏爲各地超過十萬的聾啞人提供了手語法律幫助。
其中有許多還是無償、甚至倒貼提供的服務。
這讓他比絕大多數殘障人士還要精通這門語言。
來源 |《心聲 2021》
最了不起的是,唐帥不僅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
近些年,他廣泛舉辦聾啞人普法講座,将許多手語難以表達的晦澀法律用語翻譯成能夠理解的語言。
令許多遊離在社會邊緣的人,真正能夠享受 " 公正 " 二字。
如今,唐帥的團隊還招納了數十位願意學習手語的法律工作者。
并培養出了新中國建立以來,第一位通過司法考試的聾啞人律師。
當然,個體的力量有限。
唐帥依舊覺得聾啞人的現狀如同脫了節的火車廂。
他們還未趕上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停留在文明的陰暗面。
恰如《惠子,凝視》的結尾所隐喻的。
站上擂台的惠子對教練說出了她唯一會說的一個字:" 是 "。
她努力理解指令,認真迎接鏖戰。
但在自己與自己的鬥争中,她還是被這種孤獨感擊潰了。
裁判嚴厲指責她要聽指揮,可她怎麽聽得到?
多少年壓抑的委屈和痛苦湧上心頭,讓她失去了理智。
然後,倒在了歡呼聲組成的寂靜裏。
惠子接受的——是這個世界給予的痛擊。
這片土地上有數千萬人在經曆着這種寂寞。
他們不曾述說,也無人代爲轉達,卻不意味着這種困境不存在。
而作爲幸運的大多數,我們能做的,就是打開我們的耳朵——
他們越說不出口,我們越要努力去聆聽。
聽見他們的不易,理解他們的孤獨。
成爲唐帥們的一份子, 更成爲惠子們的後盾。
單方面看見的真相,往往不是完整的真相。
隻有當所有人都能發出聲量,從每一個角度去自由訴說時,世界才會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