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爲什麽能夠變法成功?我認爲,這跟商鞅的性格分不開,他堅守原則,不顧人情,最重要的是這個人,骨子裏能忍,沉住氣,才能成大器,咱們看一看商鞅是如何能忍的。
商鞅本來是衛國宗族旁支後裔,就相當于他是一個沒落豪門旁支出身,身份不是太高,俗稱 " 寒門 ",他就是一個寒門士子。咱們普通人,可别胡亂稱自己是寒門,人家 " 寒門 " 這個詞是有講究的,祖上沒有發達過,連稱 " 寒門 " 都夠不上的。
言歸正傳,雖然說彼時的衛鞅還是一個寒門士子,但是,人家還是有抱負的,喜好法家、刑名之學。史書中并沒有說商鞅的老師是誰,但是,在商鞅身上,有吳起的影子,比如說商鞅的 " 徙木立信 ",跟吳起初到魏國在河西的立信之舉,如出一轍。
簡單說一下,吳起到魏國求職,魏文侯給吳起一個西河郡守的位置,算是對他的考驗。吳起剛到河西,怎麽在軍中立信呢?吳起讓人在北門外靠置了一根轅木,告訴大家,隻要誰能把它搬到南門外,賞地賞房子。
但是,太尴尬,這事太簡單了,大家都不信,怎麽會有這種好事,結果有一個窮人,完成了這個 " 壯舉 ",果然得到了田地和房子,人們就對吳起産生了信任值。
商鞅的徙木立信,跟吳起這招幾乎是沒區别,簡直就是複制粘貼那麽簡單,但是,同樣有效!因爲它們的背後,就是人性!
可以說,商鞅對吳起研究得很深,商鞅自然也依靠自己的一身才華,來到了魏國國相公叔痤門下,給公叔痤做事。公叔痤非常賞識商鞅的才華,不然後面也不會讓魏惠王 " 舉國而聽之 ",把國家大事交給商鞅這麽一個小年輕。
商鞅很沉得住氣,跟着公叔痤好幾年,沒有升遷,沒有職業規劃。在很多人看來,這或許不錯了,隻要公叔痤不倒,商鞅必然會混得不錯。
但是,哪有靠山不倒的!
這一年,公叔痤病重了,眼看不久于人世,魏惠王作爲一個魏國的國君,自然是要來看望一下,順便問一問:萬一你挺不住,走了,接下來國家大事,您有什麽看法,誰能接替您的位置?
魏惠王這個國君雖然有點不夠英明,但是,有些事還是比較明白的。所以,他還是來聽一聽公叔痤這個丞相的意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嘛,多聽老人言,少吃虧少走彎路,這句話肯定是沒錯的。
公叔痤躺在床上,上氣不接下氣地對魏惠王說:" 我的丞相府上,有一個中庶子叫衛鞅,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年輕人,是一個大才。我希望國君可以把魏國托付給他,全權交給他來治理,魏國一定會越來越強大。"
魏惠王一聽,腦子快速轉了幾圈 " 中庶子,衛鞅 ",确定自己沒有沒聽過之後,沉默半天不說話。
公叔痤一看,魏惠王沒有表态,知道魏惠王的意思了。領導不表态,往往就是不認可、不支持、不同意,這個時候,作爲下屬就應該換一個話題或者主動終止這個話題。
公叔痤人老成精,領會到了魏惠王的意思,對魏惠王說:" 如果您不想重用他,那就把他給殺了吧,千萬不要讓他去别的國家,替别的國家效力,不然就會成爲魏國的心腹大患。"
魏惠王聽了,嘿嘿一笑,剛要說話,公叔痤掙紮着想起來,魏惠王一看,怕公叔痤唠叨個沒完,趕忙安慰說:" 行行行,我聽你的,行了吧,你好好養病啊,争取把病養好,咱們國家還是離不開你這樣的老臣呀。"
魏惠王說完,告辭離去。
公叔痤趕忙對身邊的人說:" 把衛鞅給我叫來,要快!"
過了一會兒,衛鞅來了,公叔痤對衛鞅道歉說:" 有些事我必須得跟你說,剛才魏王來了,我向魏王推薦你接替我的位置,但是魏王并沒有同意,你要理解我的做法,我必須先忠于君上,然後才能照顧下屬,所以,我先爲國君推薦你。但是,魏王沒有同意重用你,所以,我現在告訴你,你在魏國沒戲了,而且我對魏王說了,如果不重用你,就要殺了你,不能讓你去别的國家效力,所以,現在趁着魏王還沒有下決心殺你,你趕緊跑吧,我也算盡心了,不枉咱們相識一場。"
衛鞅聽了,搖搖頭:" 我不走。既然國君不能聽您的意見來重用我,那又怎麽可能聽您的意見來殺我呢?"
說到底,衛鞅堅定地認爲魏王既然不把他當作大才,自然也不會對他過度重視,所以,衛鞅并沒有着急離開魏國。
魏惠王回到王宮,把公子卬招來,對公子卬說:" 我剛才去了公叔痤的府上,問他丞相的人選,你猜他推薦了誰?"
公子卬知道公叔痤不會推薦自己,但是,還是很好奇,公叔痤到底會推薦誰呢?一副很好奇的樣子。
魏惠王很不屑地說:" 公叔痤病糊塗了,居然把他府上的中庶子衛鞅推薦給我,讓我重用衛鞅,還要舉國托付,我大魏國沒有人才了嗎?他先讓我把國家交給衛鞅來治理,接着看我不想重用衛鞅,又勸我把衛鞅殺了,你說這不是前後矛盾嗎?簡直是糊塗了!" 說完哈哈大笑。
公子卬也跟着哈哈大笑," 大王說得對,難道我大魏沒有人才了嗎?要用一個區區的中庶子做丞相?"
魏國就這樣錯過了一個,1000 年才能出一個的絕世人才。
咱們說完故事,再說衛鞅。衛鞅爲什麽願意在魏國的丞相府,做一個小小的中庶子呢?是他沒有才華去求取更大的官位嗎?當然不是。
他之所以能夠在公叔痤府上沉下心來做事,我認爲,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在領導身邊升職快啊,一旦有機會就可能直接做到高位,另一個原因就是在公叔痤的丞相府,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信息。
可見,平台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重要!
既然魏國不重用衛鞅,那衛鞅又跑到哪裏呢?跑到了秦國!
他托秦國新國君秦孝公的寵臣景監推薦,見到了秦孝公,有了這種關系,他就可以直接接觸到秦孝公。這簡直就是一步登天的良機!
但是,衛鞅第一次并沒有把這種良機太當一回事,而是對秦孝公進行了一番試探。衛鞅對秦孝公這一番試探頗爲有意思。
第 1 次衛鞅見秦孝公的時候,跟秦孝公大談禮儀道德,結果把秦孝公說得那是一個昏昏欲睡,第 1 次面試失敗。秦孝公把推薦人景監罵得狗血噴頭。
景監接着回去罵衛鞅,衛鞅卻讓景監再推薦一次,說,下一次絕對不說那些大話了。
于是,衛鞅第 2 次見到了秦孝公,這一次又換了一種說法,讓秦孝公效仿秦穆公,說了一堆大道理,但是,卻沒有實質的内容,秦國當時内憂外患,他說這些,根本行不通。秦孝公回頭又把景監罵了一頓,别再讓這個繡花枕頭來見我。
接着,景監又在衛鞅的堅持下,又有了第 3 次面試,這一次衛鞅富國強兵的話題,引起了秦孝公的興趣,秦孝公越聽越欣喜,心道:這才是我想要的大才呀!
于是,決定讓衛鞅主持秦國變法。
衛鞅爲什麽三次對秦孝公說不同的治國策略呢?這其實也是對秦孝公的一番試探。
人家衛鞅不是在求職,而是在選老闆呀。
所以,衛鞅并沒有一開始就和盤托出自己的富國強兵之道,而是先看看領導的方向,如果秦孝公不是他心中期望的那種老闆,那麽,我們相信衛鞅肯定轉身走人。
這就是衛鞅告訴我們的道理,要沉住氣,耐心選擇老闆,而不是爲了一口飯吃而選擇一個不合适的老闆,讓自己委屈。
秦孝公讓衛鞅主持變法,對秦國進行了長遠的規劃,這一變法就是 20 年。
新法施行 10 年之後,秦國就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景象,百姓們爲了國家英勇作戰,秦國内部形成了鐵闆一塊,私鬥大幅度減少,勇于公戰,怯于私鬥,整個朝堂和民間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秦國變法 20 年後,衛鞅帶着秦國新軍,從魏國手裏奪回了河西之地,從此秦國和魏國,攻守之勢互換,秦國以強勢的新面孔出現在東方諸侯面前。
我認爲,商鞅的這段人生經曆,給我們帶來了三個啓發,你看看有沒有道理:
一、選對一個好平台、好方向,好好沉澱自己,老闆差一點、起步低一點也沒關系,關鍵是要對自己的成長有利。
二、選擇老闆和事業,一定要選擇對脾氣的老闆,一定要選擇願意爲之奮鬥的事業,這樣你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才不會動搖,有人支持你,那你才會更有信心堅持下去。
三、一定要做一個長期主義者,這樣你才能夠取得成果,甚至這個成果能夠讓後來者收益。
商鞅之死,咱們不做讨論,死于利益鬥争,死于私人仇怨,但是,他死了之後,爲什麽秦國依然在沿襲它的變法?
你想啊,别人幫你種了 20 年的樹,已經開始結果子了,你會砍了它嗎?肯定不會!所以,我們做事也是一樣,一定要秉持長期主義,這樣才能真正結出果子,持續取得進步,持續走向成功。老闆一看,你都成長起來了,把你趕走,豈不是給别人種樹了?升職加薪的邏輯,也在裏面,博弈的關鍵是誰付出的成本會更高,以及你能讓老闆願意付出多高的成本。
你覺得是這樣嗎?
關注我,每天爲你分享讀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