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海鷹的編譯著寫與随筆 ,作者海鷹出擊
爲何二戰前的法國坦克堅持使用單人炮塔?
俄羅作者的小結,挺值得參考
1930 年代的法國坦克因其單人炮塔而臭名昭著。如果在其他國家,此類炮塔僅安裝在最輕和最緊湊的車輛上,而法國 45 噸型坦克都使用了單人炮塔。毋庸置疑,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決定。在 1940 年的戰鬥中,德國人注意到法國坦克反應緩慢。負擔過重的車長無法有效索敵、監視戰鬥并下達命令,這又降低了整車的作戰效率和可控性。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将試圖弄清楚爲何法國長期堅持使用單人炮塔。請注意,僅指出一個原因不可能對這個問題給出簡單的答案。我們将讨論在車體上安裝主武器,讨論無線電通信的類型,并研究法國和德國人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處理相同的問題。
抛開一些神話
單人炮塔和法國坦克的其他問題一樣,常常被解釋爲軍事思想的落後。後來人們總是聽到的說法是 ; 法國将軍們正在準備重演上次戰争,并命令工程師們将舊雷諾 FT 進行換代。這種觀點很難讓人同意。我們很難同意這種觀點。法國第一個将帶有炮塔的坦克投入生産,創造了帶有三人炮塔的重型坦克,并通過轉動車體實現了精确的火炮制導。法國發明了搖擺式炮塔,嘗試使用頻閃鏡,并率先考慮在坦克上安裝測距儀。鑒于這些成就,談論落後是相當輕率的。
雷諾 FT 坦克的影響不應被高估。這種坦克的成功并不是由其技術特點決定的,技術特點并不突出,決定因素而是由大規模和廉價生産。(譯者注:實際上 FT 坦克正是因爲相對英國 Mk I 菱形坦克具有更小的體積和更低廉的生産成本,同時裝備的炮塔又具備很好的火力靈活性,數量更多且更爲靈活。FT 坦克的太小,越障能力不如菱形坦克,但是理論上部署密度可以更高,可以說啓發了坦克應用的新思路,也使得反坦克技術和戰術升級。)最初,法國步兵訂購的是 D1 輕型坦克,配備三名乘員和一門 47 毫米火炮。然而結果表明它太重太貴,而且在結構上也極不成功。因此,法國步兵不得不購買配備 37 毫米火炮和兩名乘員的 R35 和 H35 坦克。法國騎兵缺乏威力強大的 S35 坦克,因此其坦克師獲得了性能平平的 H35 坦克。總的來說,這不是一個成功向雷諾 FT 低頭的故事,而是一個新世界大戰前夕坦克短缺的平庸故事。實際上,在大戰期間," 坦克之父 " 艾蒂安将軍更希望擁有更多搭載的 75 毫米火炮車輛,而不是雷諾 FT。
一戰後期德軍的反坦克作戰示意,主要針對菱形坦克。
" 頭部移植 " 的一個例子是帶有焊接炮塔 FCM35 的 R36,這些坦克的炮塔是可以互換的
最近,另一個神話出現了:據說由于統一,法國在大多數坦克上安裝了單人炮塔。事實上,許多法國坦克都有相同的炮塔座圈,因此它們的炮塔可以互換。這并沒有什麽奇怪的。在某些情況下,炮塔被替換爲更好的炮塔,或者爲現有炮塔改進坦克底盤。此外,法國經常由不同公司獨立開發炮塔和坦克底盤。
這種做法并不是獨一無二的。德國炮塔和坦克底盤的開發也經常由不同的公司進行。德國統一炮塔座圈,搞 " 換頭術 ",卻得到了不同的結果。這意味着重點不在于統一本身。
無線電操作員的外觀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法國可能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重視坦克防護。因此,他們試圖減少裝甲體積并用最少的乘員來湊合,否則坦克的重量就會變得太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分配車組職責就顯得極其重要。
起初,雷諾 FT 的替代者被認爲是一款雙人坦克,但安裝無線電台需要引入第三名乘員。當年,步兵使用莫爾斯電碼,無線電操作員用電鍵敲擊信息,無法有效幫助炮塔。D1 坦克的無線電操作員在車體中,但炮塔仍然是單人型。同樣,D2 和 B1 坦克的車長獨自在炮塔内工作,無線電操作員則坐在車體中。法國自己稱他爲無線電報員(radiot é l é graphiste)。在此需要再次強調:步兵坦克的 ER52 和 ER53 電台原則上不能傳輸語音。當坦克的外觀已經成型時,這個缺點在 1938 年的 ER51 型電台中得到解決。
與步兵不同的是,騎兵選擇了語音無線電通信,這就是爲什麽雙人炮塔出現在 AMC34 和 AMC35 坦克上。當然,許多坦克根本沒有接收廣播電台。法國在這些方面做得很差,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但這依然是提供了無線電通信的可能性,然後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是無線電操作員。
AMC35 騎兵坦克配有雙人炮塔和 47 毫米火炮,其炮塔頂部和後部都設有艙門。
留在 20 噸級
一般來說,法國騎兵坦克的炮塔比步兵更好。騎兵坦克和裝甲車的炮塔頂部都設有艙口,可以方便地上下車或在戰鬥外進行觀察。但步兵坦克的炮塔在側面配備了無艙門型觀察指揮塔和艙口,而法國坦克手并不喜歡這種設計。德國人經常拆除繳獲法國坦克上的無艙門型觀察指揮塔,焊接上雙開式艙門。
德國繳獲并使用的 S35。德國人安裝了自己的無線電台,焊接了雙開式艙門。
AMC35 騎兵坦克配備了雙倍 APX2 炮塔,配備一門性能良好的 47 毫米火炮、1395 毫米炮塔座圈、電動驅動器和車頂艙口。但它未能成爲法國騎兵的主力坦克。首先,它的底盤經常出故障。那些年,雷諾不擇手段地把坦克降價,所以可靠性很差。AMC35 也不例外,其次,軍方要求裝甲厚度增加到 40 毫米。這導緻了更大更重的索瑪(SOMUA)S35 坦克的誕生。
S35 坦克的底盤非常現代化,最重要的是,非常可靠。不過它的 APX1 炮塔原本和 B1、D2 步兵坦克的炮塔是一樣的。其沒有安裝頂部艙門,車長成了一支單人樂隊。爲什麽會發生這種情況?無線電操作員再次坐在車體裏,需要在指揮車上操作兩個無線電台。雙人炮塔需要四名乘員,但設計也達到了 20 噸的極限—— S35 的重量爲 19.5 噸。單人炮塔幫助減輕了坦克的重量,滿足了要求。可以自己判斷一下:AMC35 炮塔重 2 噸,裝甲爲 25 毫米,而 S35 炮塔重同樣爲 2 噸,但裝甲爲 40 毫米。
S35 原型車配備 APX20 炮塔。在搭配坦克牽引車時,坦克可以進行長距離運輸。
20 噸限制的出現并非偶然。法國軍方認爲,20 噸以下的坦克可以正常通過 90% 的橋梁,而 20 噸以上坦克隻能 ton 過 50% 橋梁。在第一種情況下,坦克更容易通過已建成的橋梁和并使用車輛進行運輸。1935 年,法國擁有大約 200 輛坦克拖車,可以運輸重量超過 20 噸的坦克,還有一千量拖車平台可以運輸輕型坦克。這些考慮迫使法國軍方做出妥協。S35 的乘員僅限于三人,但炮塔座圈的寬度從 1022 毫米擴大到 1130 毫米,以便無線電操作員幫助車長重新裝彈。改裝後的炮塔被稱爲 APX1CE(chemin é largi- 增加炮塔座圈),有時也被稱爲 " 一人半 " 炮塔。
失敗的妥協
和法國一樣,德國人也試圖将量産坦克的重量控制在 18-20 噸。原因相似:橋梁通過性、平台的承載能力以及使用重型半履帶拖車牽引的可能性。然而,他們在相同重量限制下的側重卻不同。法國 D2 和 S35 重 19.8 噸和 19.5 噸,德國 Pz.Kpfw. III Ausf.E 和 Pz.Kpfw. IV Ausf. B 分别重 19.5 噸和 18.5 噸。法國以強大的 40 毫米裝甲和三人車組而著稱。德國坦克有五人車組,但 37 毫米炮的火力不如法國 47 毫米炮,裝甲厚度前部不超過 30 毫米,側面不超過 20 毫米(Pz.Kpfw.IV 則是 14,5 毫米)。
兩次妥協都失敗了。德國坦克的防護太差,即使是隐藏在灌木叢後面的輕型 25 毫米霍奇基斯反坦克炮也很容易擊毀德國坦克。法國坦克操作不善,車長責任過重。但戰鬥結束後,德軍得出了結論,将坦克正面裝甲加強至 50-60 毫米,并在 III 号坦克上安裝了 50 毫米炮。不過法國很快被擊敗,在德國占領下幾乎沒有機會發展坦克。
這就是帶有三人炮塔和 SA37 火炮的 S40 坦克。S40 底盤與舊款 S35 不同,具有凸起的被動輪、更強大的發動機和加強的裝甲。
從技術上講,S35 底盤使得安裝可容納 2-3 名乘員的炮塔成爲可能。FCM 公司的項目展示了這一情況,該公司發現自己位于占領區之外。1942 年,其工程師秘密爲 S35 開發了一款帶有 1435 毫米炮塔座圈的雙座型焊接炮塔。新炮塔爲多邊形,裝有一個帶有艙口的車長指揮塔和一挺可伸縮高射機槍。接下來,FCM 準備了具有相同炮塔座圈的三人炮塔和威力更大的 47 毫米 SA37 火炮的圖紙。隻是到法國解放時,S35 坦克已經過時了,因此該項目仍然停留在紙面上。
戰鬥檢查
當我們讨論技術細節時,例如無線電通信的細節或重量限制。但對單人炮塔的熱情還有另一個原因——法國根本不明白這是多麽糟糕的妥協!以下是曾在 S35 和後來的謝爾曼上服役的讓 · 巴尤 ( JeanBaillou ) 中尉的回憶。據他介紹,戰前,法國坦克兵擔心電台的可靠性低。它們經常發生故障,因此在演習期間坦克必須挂旗駕駛。但法國軍方并不在意單人炮塔。直到第一次戰鬥之後,他們才意識到這是一個多麽糟糕的主意。
巴尤舉了 13 年 1940 月 50 日在比利時發生的一場戰鬥的例子。他的坦克正在穿過村莊,意外地與一輛面向另一個方向的德國 Pz.Kpfw.II 坦克相撞。他從 50 米外自信射擊,擊穿了德國坦克的炮塔并殺死了車長。德軍開始撤退。由于巴尤的坦克在沒有無線電操作員的情況下投入戰鬥,因此沒有人幫助重新裝彈。巴尤移開視線,給火炮上膛,随後看到了一輛德國坦克的邊緣,第二炮擊毀了德國坦克。
這件事給巴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坦克裏很黑,所以當他從觀察裝置上擡起頭時,他的眼睛無法立即适應黑暗,反之亦然,因此尋找彈藥非常困難,而且時間緊迫。從那時起,巴尤的口袋裏一直就裝着幾發 47 毫米炮彈(群衆的智慧)。戰後,他研究了詳細戰史,并驚訝地發現有兩輛 Pz.Kpfw.II 坦克在該地點被摧毀。事實證明,他擊毀了第一輛德國坦克,卻沒有注意到它已經撤退,第二輛坦克就在原地。這再次證明了戰鬥中持續觀察的重要性。
S1 坦克的 APX35CE 炮塔内部,雖然炮塔座圈變大了,但顯然沒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兩個人。無線電操作員兼裝填手必須躲避掉落的彈藥筒
艾蒂安将軍的遺産
法國單人炮塔的概念是基于假設:車長自己裝彈不會太困難。讓 · 巴尤甚至能夠将彈藥放在口袋裏,幸運的是,25-47 毫米口徑的炮彈很小。但更強大的 47 毫米火炮就已經需要單獨的裝填手,更不用說 75-105 毫米口徑的火炮了。
1939 年 AMX 中型坦克的設計草案,注意車體形狀和四人車組,其中兩人在炮塔中。
事實上,法國的超重型坦克設計包括三人主炮塔。在開發後期,G1 中型坦克還配備了配備 75 毫米火炮的兩人或三人炮塔。法國對重型坦克就沒有限制最低價格或 20 噸。AMX 中型坦克的初步設計具有代表性,裝有更厚的傾斜裝甲和強大的 47 毫米 SA37 火炮。限制 20 噸的重量已不再可能,法軍也不再糾結造價,規劃了一個普通的雙人炮塔。
B1 重型坦克與 D75 一樣,車體裝有 75 毫米主炮和單人炮塔,值得特别考慮。它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艾蒂安将軍的一個想法。法國批量生産雷諾 FT 輕型坦克,但其 37 毫米火炮威力不足;配備三人炮塔的 FCM1A 重型坦克配備一門 105 毫米炮,但體積太大且價格昂貴。最好的類型是配備 75 毫米火炮的中型坦克,可以摧毀輕型防禦工事和敵方坦克。
B1 坦克的原始形态本質上是一種帶有機槍炮塔的自行火炮,注意圖上指示的無線電。
坦克的想法就是這樣産生的,其本質上是一種突擊炮,車體上有一門 75 毫米火炮,車組由三人組成。車長坐在機槍炮塔裏觀察并打擊敵方步兵。駕駛員控制坦克并操作炮口,第三人則是裝填手,負責 75 炮的裝填。車體中的火炮非常低,以便更好打擊地面的射擊孔。此外,坦克變得更輕。車體内一門帶裝甲的 75 毫米火炮重約一噸,相比之下,配備 47 毫米火炮的雙人炮塔則重達兩噸。
然後突擊坦克開始 " 變胖 "。車組中增加了一名無線電操作員,位于車體中。機槍炮塔更換爲裝有 47 毫米火炮的炮塔。生産型 B1 的裝甲厚度增加到 40 毫米,B1bis 則進一步增加到 60 毫米。于是總共重 15-20 噸的突擊炮變成了重 32 噸的重型雙炮坦克。這還不是極限:B1 ter 又 " 增重 " 了 4 噸。一開始提到的 45 噸重型坦克也重複了 B1 的概念,但威力更大、更重。但 B1 依然是裝備着單人炮塔。
配備兩門火炮的量産 B1bis 的内部,無線電操作員在車長旁邊
綜合
如果我們把所有的事實和推理放在一起,我們會看到下圖。
1. 像 R35 或 H39 這樣的輕型坦克不可避免地會配備單人炮塔,因爲它們的設計目的是盡可能廣泛且便宜。配備單人炮塔的德國 Pz.Kpfw.I 和 Pz.Kpfw.II 在這裏也好不到哪兒去。
2. 在中型坦克 D2 和 S35 上,乘員增加到三人,但炮塔仍然是單人型。通過做出這種妥協,法國坦克在 20 噸的重量要求下獲得了足夠的裝甲,但操控性卻較差。法軍在戰前并不明白戰鬥職責分工的重要性。
3.B1 重型坦克是圍繞車體中的 75 毫米火炮而設計,它的單人炮塔原本隻是車長的機槍炮塔。SAu40 和 ARLV39 自行火炮也有類似的炮塔。如果進行類比,法國 B1 重型坦克的定位介于德國 StuGIII 突擊炮和實驗性 VK30.01 ( H ) 坦克之間。
4. 稀有坦克和裝甲車的炮塔可容納 2-3 人,通常是裝甲較弱的車輛,或者是非常強大的坦克。裝甲較弱的車輛非常輕,很容易符合嚴格的重量限制,而強力坦克的設計顯然會打破限制。
來源:
•雜志《Histoiredeguerreblindesetmateriel》(第 78、79、83、84 期)
• PascalDanjou 的 Trackstory 系列書籍(第 1 和第 3 名)
•史蒂文 · J · 紮洛加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國坦克(1)。步兵和主戰坦克
•尤裏 · 帕肖洛克。最好的不是好的敵人 ( https://warspot.ru/9756-luchshee-ne-vrag-horoshego )
•一些插圖取自 StephenZaloga 的《決鬥》系列叢書(PanzerIII 與 SOMUAS35 以及 PanzerIV 與 CharB1bis)
其他法國裝甲車輛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