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 " 并購六條 " 的政策東風,A 股半導體領域并購持續升溫。
10 月 21 日晚間,晶豐明源(688368.SH)公告稱正在籌劃收購四川易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易沖)控制權,後者爲國内頭部無線充電芯片和解決方案服務商,累計完成 15 輪融資。此番四川易沖曲線上市,背後資本将有望解套。
但晶豐明源目前的狀況并不很好。同日公告的三季報顯示,晶豐明源業績承壓明顯,三季度虧損幅度擴大。值得注意的是,晶豐明源在此前并購過程中,曾因未能及時、充分披露交易雙方的特殊利益安排,導緻公司相關責任人受到監管處罰。
融資标的背後資本有望解套
根據公告,晶豐明源籌劃以發行股份、發行定向可轉債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四川易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易沖)控制權,并募集配套資金。
經初步測算,此次交易預計構成重大資産重組和關聯交易。公司股票将于 2024 年 10 月 22 日(星期二)開市起停牌,預計停牌時間不超過 5 個交易日。
二級市場上,晶豐明源股價自 9 月底以來大幅拉升,截至 10 月 21 日收盤,公司股價報 104.82 元 / 股,年内漲超 35%。
公開資料顯示,公司此次收購的标的四川易沖此前就籌備科創闆 IPO,是國内頭部無線充電芯片和解決方案服務商,無線充電解決方案曾被豐田汽車、谷歌、微軟、索尼、澤寶、海爾等采用。
近期,國内外包括百度、特斯拉都紛紛推出其無人出租車業務,曾一度引起市場對于無線充電技術的關注。而四川易沖專注于磁共振耦合無線充電技術,擁有自由位置擺放、充電面積大等特點,可應用于汽車電子、無人飛行器等領域。
四川易沖主要股東有廣州市玮峻思投資企業 ( 有限合夥 ) 、上海錦聚禮合企業管理中心 ( 有限合夥 ) 、成都市智合聚信企業管理中心 ( 有限合夥 ) 、成都市智合聚成企業管理中心 ( 有限合夥 ) 、智合聚德有限公司等。據了解,晶豐明源此次的交易對手方就爲上述企業。
天眼查顯示,四川易沖成立至今已完成 15 輪融資,知名股東包含深創投、川創投、清華控股、信維通信、海爾智家、順絡電子、大衆交通、中金資本、上汽集團、吉利控股、蔚來等。不難發現,四川易沖屬于一級市場的明星項目。
與此同時,四川易沖去年才完成數億元戰略融資,該輪融資由上汽集團戰略直投基金、尚颀資本在管基金聯合領投,中金資本、蔚來産投、賽富高鵬等機構跟投。據介紹,融資資金将用于車規級電源管理芯片及新型車規芯片研發的持續投入。
截至 2023 年 12 月,四川易沖累計擁有 150 餘項國際國内核心專利,占據國内無線充電專利的七成左右,在國内無線充電領域居于領導地位,并且是無線充電聯盟 WPC 的創始會員及 Qi 協議的起草者。
前次并購對賭曾秘而不宣
晶豐明源 2019 年 10 月 14 日在科創闆上市,是國内領先的電源管理芯片及控制驅動芯片設計企業之一,業務聚焦電源管理芯片與控制驅動芯片闆塊。
2023 年 4 月,晶豐明源才完成了産業鏈上公司南京淩鷗 61.61% 股權收購。據了解,淩鷗創芯專注于電機控制領域,核心産品爲 MCU,終端市場面向電動車、家用電器、工業控制等。通過對淩鷗創芯的并購,晶豐明源擴展了在電機控制芯片領域的技術能力并擴大産品組合。
值得注意的是,晶豐明源在實施上述收購計劃時,因未能及時、充分披露交易雙方的特殊利益安排,導緻公司實控人胡黎強、劉潔茜及時任董秘汪星辰遭到交易所監管警示。
根據相關公告信息顯示,晶豐明源實際控制人胡黎強、劉潔茜于 2022 年 7 月與廣發信德、舟山和衆信簽署《關于南京淩鷗創芯電子有限公司之業績對賭與股權收購協議》(以下簡稱 "《收購協議》")。
根據《收購協議》,當發生淩鷗創芯淨利潤不達标(承諾淩鷗創芯 2022 年、2023 年實現淨利潤分别不低于 4000 萬、10000 萬元)等情形,廣發信德、舟山和衆信有權要求胡黎強、劉潔茜以現金方式收購其持有的淩鷗創芯股權。同時,《收購協議》約定非經廣發信德和舟山和衆信同意,胡黎強和劉潔茜不得允許晶豐明源以任何方式出售或轉讓、贈與、質押或以其他方式減少其持有的淩鷗創芯股權等保護性條款。
對于《收購協議》的相關安排及内容,公司在 2023 年 3 月 13 日披露的《關于使用自有資金收購參股公司部分股權的公告》未有提及,直至收到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管理部門問詢函中對于 " 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是否與廣發信德、舟山和衆信存在關聯關系或特殊利益安排 " 的針對性問詢,公司才于 2023 年 4 月 6 日在問詢回複中予以披露。
在此次官宣并購的同日,晶豐明源披露三季報,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 10.88 億元,同比增長 18.78%,歸母淨利潤 -5430.11 萬,虧損同比擴大 55.32%。
具體到第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約 3.53 億元,同比增長 17.5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約 2379.35 萬元,相比二季度虧損幅度有所擴大。
公司表示,業績變化主要是上年同期存在因預期無法達到 2023 年業績指标,而沖回相應股份支付費用的因素影響,以及本年新增股權激勵計劃,相應股份支付費用增加所緻。(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 | 馬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