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狂飙》大爆,各種關于張頌文演技的讨論層出不窮,頻上熱搜。
但最近一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熱搜内容,莫過于張頌文請求粉絲," 不要再來接機了 "。
當天,剛下飛機的張頌文,被前來接機的粉絲團團圍住。
粉絲們激動地喊着張頌文的名字,拿起手機拍個不停,更有粉絲特意用他的家鄉話和他打招呼。
視頻中張頌文一個勁兒地向粉絲們道謝,聊天、拍照、合影一一滿足。
直到快離開機場時,才真誠說到:" 我特别謝謝你們,但是我不知道應該怎麽配合你們。"
圖源:B 站 UP 主 MR 李奧
一邊是熱情似火的粉絲,一邊是略帶無措的演員,旁邊還有被接機、跟拍打擾的路人 ……
有人說張頌文如今頗受歡迎,總好過默默無聞。
也有人擔心 " 粉絲文化 ",會影響甚至 " 毀了 " 張頌文。
打着以愛之名旗号的飯圈,對演員來說,到底是錦上添花,還是一場圍剿?
衆所周知,娛樂圈追星特色之一,就是 " 做數據 ",給自己做數據,也要給 " 愛豆 " 做數據。
張頌文走紅之後,他的社交平台第一時間 " 淪陷 "。
瘋狂湧入的大批粉絲,在 " 張頌文超話 " 裏,争相曬出 " 愛的證據 ":
堅持四十天簽到,成爲 " 超 FUN"(鐵粉)。
張頌文超話
緊接着,國産劇常見的撕番、控評争議也随之而來:
" 張頌文怎麽不能接電視劇一番?"
" 配角出彩就叫撕番嗎?"
" 某某明星到底什麽來頭?番位壓張頌文。"
如果說控評、做數據是對外的,那麽 " 考古 " 就是對内的。
顧名思義," 考古 " 就是翻遍某人在互聯網上留下的所有痕迹,無論多麽古早,都逃不出粉絲的 " 洛陽鏟 "。
無論是未走紅時發布的日常微博:
還是早年的人生經曆:
細節到身高到底是多少公分、家裏到底幾口人:
" 官方身高是 175 厘米,《狂飙》劇照裏張頌文和張譯差不多高,而張譯的官網身高是 178 厘米 ……"
用 " 刷鍋底 " 的微博反推張頌文已經結婚隻是 " 福爾摩斯 " 們的基本操作;
" 列文虎克女孩 " 早已開始放大張頌文的生活照片,憑借院子角落的秋千,推定張頌文有了孩子,并轉而關注起:
" 張頌文孩子叫什麽?"
" 張頌文老婆是哪個學校畢業的?"
有粉絲仔細去看了狗仔偷拍的張頌文家人的照片,并對一家人進行了詳細描述:
" 張太太身材高挑,是個氣質美人。張頌文兒子看起來有七八歲的樣子,性格很活潑,喜歡運動,和張頌文愛靜的性格截然相反。"
不過,盡管 " 張頌文已婚 " 早就被熱心粉絲實錘,他也仍舊沒逃過被組 CP 的命運,不少 CP 粉的熱情,甚至從戲内延續到了戲外。
戲内,高啓強和陳書婷是一對夫妻,一個是運籌帷幄、霸氣十足的大哥,一個是風韻十足、鎮得住場的大嫂。
難以走出劇情的 CP 粉們,專門爲 " 大哥 " 和 " 大嫂 "P 了合照。圖片引來了過億的浏覽量,八千多人參與讨論。
但讨論的對象,已經漸漸不再是高啓強和陳書婷,而成了張頌文和高葉。
" 原地結婚吧!"
" 兩人太有感覺了,氛圍感拉滿,簡直配我一臉!"
網友 P 的張頌文高葉合照
爆火的張頌文被捧上了神壇,但強烈的愛意背後,同樣藏着數不清的審視和窺探。
在多次被接機後,張頌文在社交平台上言辭懇切地表達了自己的态度:
" 謝謝大家的厚愛。
我目前不知道應該怎麽處理,如果大家真的想拍,我站在一個不影響公共秩序的地方給大家拍一下,是不是就可以結束了?"
張頌文回複不适應被接機
但就像機場那番對話一樣,這樣的明确 " 無措 ",絲毫不能澆滅粉絲的熱情。
大批粉絲圍坐在張頌文拍攝新戲的片場出口,保安驅逐無果,甚至反被威脅," 不讓見張頌文就每天來鬧 "。
據傳,還有粉絲試圖翻越圍欄進入拍攝現場。
圖源:騰訊新聞 @小馬娛樂 V
" 爆火 " 後被完全陌生的粉圈打個措手不及,不是張頌文一個人面臨的問題。
" 大嫂 " 高葉同樣在機場遭到了圍追堵截," 你們這樣我很尴尬 "。
" 尴尬 " 的反應尚且可控,接踵而來的麻煩,才更需要藝人打起精神去應對。
《你好,李煥英》爆火,張小斐一時之間成了 " 國民媽媽 ",愛媽心切的女兒們,對她展開了全方位保護。
接機、做數據,流量明星有什麽," 咱媽 " 也不能少。
有關于張小斐的新聞,評論區少不了飯圈那一套控評、彩虹屁。
" 咱媽 " 新劇上映,撕番位也自發組織起來,就問," 男主何德何能能排在張小斐前面?"
發展到後來,粉絲後援團炮轟張小斐經紀公司不作爲,逼問經紀公司何時能對粉絲的 " 努力 " 做出回應。
這場鬧劇,以 " 粉絲解散粉絲後援會,張小斐經紀公司接手粉絲運營 " 而告終。
和張小斐一樣解散了後援會的,還有王凱。
2015 年,憑借《僞裝者》《琅琊榜》《他來了,請閉眼》三部劇,王凱一夜爆紅。
人氣攀升,煩惱也攀升。
不少粉絲在酒店門口蹲守,隻爲拍到他上下班。
還有人大手一揮,入住王凱酒店隔壁的房間。
" 你這有什麽意義呢?我不喜歡這樣的事情 ",在采訪裏,王凱毫不掩飾自己不認同。
也有藝人從社會擔當的角度,考慮問題。
作爲公衆人物,張智霖總會擔心粉絲在接機過程中受傷,或者接機回家的途中受傷。
畢竟," 一旦出事,誰能負責?"
多次勸說無果後,對于粉絲接機的行爲,最終化作一句 " 反感 "。
爲什麽粉絲帶着滿腔愛意而來,卻往往落得不歡而散,甚至 " 人人喊打 "?
或許,這一切要追本溯源到飯圈的演化——
20 年前," 粉絲 " 這個詞還沒有普及,更多的是影迷、歌迷、球迷,再瘋狂一點的,會被稱爲 " 追星族 "。
那時,追星的行爲也簡單很多,明星和觀衆之間仿佛有着自然而然的距離,你忙你的,我追我的:
線下追星還沒有多方便,線上交流也沒有普及,再過激的舉動,無非是 " 把小虎隊的貼紙貼滿了卧室整面牆 "" 我媽蹲在電視前面,讓我給她和費翔合個影 ",或者 " 因爲同桌說周傑倫難聽而大打出手 "。
作品,幾乎是連接明星和受衆的唯一橋梁。
觀衆依靠電視、報紙來認識藝人。
鄧麗君的歌迷和鄧麗君關聯,或許是都會唱《我隻在乎你》;
黎明的影迷,想要多見黎明幾次,也隻能反複去看《甜蜜蜜》。
藝人不需要考慮 " 愛有回音 ",隻需要懂得 " 用作品說話 "。
港圈巨星張國榮、梅豔芳,有狂熱的受衆群體,但幾乎不受制于粉絲
直到 2004 年,《超級女聲》橫空出世,并史無前例地實行了短信投票制:
能不能出道,取決于有多少人爲她們投票。
2005 年《超級女聲》總決賽截圖
由 fans 音譯而來的粉絲第一次被大衆所熟知,認領了新身份的 " 粉絲 " 們,也首次意識到:
原來自己的存在,可以決定一個藝人的事業走向。
粉絲在追星上的消費投入加大,大批粉絲凝聚起來,逐漸形成飯圈。
擁有衆多粉絲的藝人,也有了新的稱呼——偶像。
當下,互聯網普及,讓追星的雙向奔赴變成了可能。
借助各類社交平台,粉絲和偶像可以更頻繁的互動:回複留言、私信,直播連麥 ......
粉絲表達愛意,有了更多途徑,一根網線,偶像即能實現 " 愛有回音 "。
不少偶像都會以發 Vlog、禮物等形式發放粉絲福利
但頻繁互動帶來的,還有粉絲對藝人的全方位侵占。
從染什麽樣的發色,到保持怎樣的身材,打着 " 以愛之名 " 的粉絲,統統要插上一腳。
個别粉絲的發言,不代表社長觀點
還有粉絲會把手伸向藝人的事業規劃,甚至家庭生活:
" 陳曉婚後一點都不幸福,你看眼裏都沒‘光’啦!"
倘若藝人眼裏有光、狀态不錯,看上去就家庭幸福呢?
" 你一心享受家庭,暫緩事業,還不是‘忙着當嬌妻’?"
總之," 藝人可互動 " 是當下飯圈的 " 共識 "。
而互動交流的邊界卻無人定義、甚是模糊。
同時,在我們熟知的 " 粉絲—偶像 " 的閉環模式裏,偶像通過全方位的展示,給予粉絲想要的情緒價值;粉絲自願成爲追光者,奉獻出時間、精力和金錢。
但,或許有人并不願意走入這樣的閉環。
不少老戲骨都曾表示過,當演員,很重要的事是要和觀衆保持距離。
演員把自己過多的暴露給觀衆的時候,會改變觀衆對演員的印象,也會極大程度影響觀衆入戲。
而演員的演技,也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速成,他們要在生活的煙火氣裏熏陶發酵。
" 你要跟這個社會活在一起 ",而非和狂熱的粉絲頻繁産生交集。
由此,狂熱的飯圈,和習慣于單向輸出的演員,形成了一場錯配——
習慣于單向輸出的演員,難以全方位展示自己,滿足粉絲需要的互動,給予粉絲回應;
大批粉絲形成的狂熱飯圈,則難以自控,常常打着 " 爲你好 " 的名義,把愛變成傷害。
就像在早年的一次訪談中,張頌文提起自己因爲主動去撿垃圾,被劇組丢下的事。
這件事在張頌文火了之後被重新翻出來。
盡管沒有實證,但粉絲猜測事情發生在張紀中導演的《兵聖》劇組。
大批粉絲湧入張紀中微博評論區,進行質疑。
結果是,張紀中被網暴,張頌文不得不出面澄清。
張紀中的發聲和張頌文的回複
這場 " 錯配 " 帶來的一系列麻煩和鬧劇,讓無端卷入的人不堪其擾。
以愛之名的 " 圍剿 ",更是對演員本人的傷害。
我們常說,把片場還給演員,把舞台還給愛豆。
或許現在可以加一句,把粉絲留給偶像,把觀衆留給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