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網報道 (文 / 陳興華)百年東芝的資本故事即将落下帷幕。
9 月 21 日,東芝公司表示,以日本國内基金 " 日本産業合作夥伴 "(JIP)爲主的财團通過收購邀約,已累計取得其超過三分之二的 78.65% 股份。東芝計劃最早于 2023 年 12 月退市,結束其長達 74 年的上市公司曆史。
據了解,經曆了财務造假、核電虧損和業務甩賣等一系列事件後,東芝近年來經營愈加不善、管理長期混亂,最終走上了退市 " 救贖 " 之路。同時,東芝旗下半導體業務铠俠也因出現持續巨額虧損,近期被傳與西部數據正加緊合并談判。
可以說,東芝退市一定程度上是日本制造頂峰代表的黯然落落,也将成爲東芝 148 年發展史的重要分水嶺事件。但退市不等于一蹶不振,東芝在基礎設施、電子設備及半導體等領域仍有較強競争力,未來走向仍由決策層的掌舵定調,但勢必需要謹慎布局。
" 向嶄新的未來邁出重要一步 "
無疑,由 20 多家日本公司組成 JIP 實現控股,爲東芝的私有化退市掃清了障礙。
據外媒報道,JIP 發起的收購從 8 月 8 日開始實施至 9 月 20 日,每股收購價爲 4620 日元,共 2 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币 974 億元),目前已持股 78.65%,超出 66.7% 股份的最低門檻。在獨立性方面,JIP 計劃依然保留東芝首席執行官及其管理團隊,實現業務的單獨管理。
值得一提,盡管在海外知名度不高,但 JIP 财團一直參與日本企業集團的分拆和切割等,包括奧林巴斯相機業務和索尼的筆記本電腦業務。
東芝公關部門負責人稱," 我們預計會在 11 月下旬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辦理相關手續。之後股票将被證交所指定爲 " 整理股 "。經過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就會完成退市。"
屆時,東芝将結束自 1949 年以來的 74 年上市曆史,并将爲持續多年的困境畫下 " 句号 "。
自 2015 年被曝光會計造假醜聞後陷入财務危機後,東芝長期處于管理混亂、經營困難的狀态。此後,東芝多次傳出并購重組方案,均告流産。有分析稱,東芝的重組方案遲遲難以确定,與東芝握有敏感技術、日本有關方面對投資方的選定特别慎重相關。
到了 2017 年,爲化解資不抵債困境引入外部資金,東芝通過增資 6000 億日元得以避免退市。但一些分析人士認爲,參與增資的海外股東等行使發言權,會影響東芝經營。
爲了甩掉包袱、輕裝上陣,2021 年底,有消息傳出東芝決定分拆爲三家公司,分别專注新能源和基礎設施,硬盤和半導體業務,以及閃存芯片的生産。但在拆分計劃被股東否決後,2022 年 3 月,東芝開始尋找收購方,以便與海外投資者切割,直至今年 3 月接受了 JIP 财團的收購邀約。
在通過 JIP 的收購邀約後,東芝 CEO 官島田太郎(Taro Shimad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我們非常感謝許多股東對于公司立場的理解,東芝現在将與新股東一起,向嶄新的未來邁出重要一步。" 在私有化完成後,東芝仍将爲提升企業價值 " 做正确的事 "。
實際上,此前東芝在資本市場已經難以支撐。按照東京證券交易所的規定,東芝必須結束連續多年的資不抵債局面,否則将會被強制退市。對此,東芝陸續出售資産後勉強維持,卻也難以重拾大部分投資者信心,并且與海外資本方矛盾頻發。
" 激進股東和東芝多年來一直相互糾纏,這次收購讓雙方擺脫了相互的限制。"Quiddity Advisors 的分析師 Travis Lundy 稱," 我預計管理層和新的所有權調整的前景将提振士氣。但爲了取得成功,管理層需要能夠向投資者講述一個更好的故事。"
" 被抛棄 " 的半導體業務
從當前收購進度來看,JIP 财團對東芝的控股已箭在弦上。據外媒報道,JIP 将從結算開始的 27 日正式成爲東芝母公司及其最大股東。而在組成該财團的成員中,除三井住友、瑞穗等金融機關之外,半導體制造商羅姆、歐力士等企業也參與了收購。
披露信息顯示,羅姆半導體在本次提案中将投資高達 3000 億日元(約 21 億美元),是參與該并購案當中出資金額最高的日企。有分析稱,由于日本要做強半導體需要進一步整合,此次東芝的私有化正好給日本提供了一次進行産業整合的機會。
不過,對于東芝是否會加強與上述半導體制造商是的合作,産經觀察家、家電及 IT 行業分析師丁少将認爲并非會如此。他指出," 羅姆入股之後可能會加速東芝剝離整個半導體業務。目前,東芝半導體業務上隻是參股(铠俠),接下來可能會直接出售這些股份進行變現。"
正如 2020 年 6 月東芝曾對外宣布,公司沒有繼續留在存儲市場的戰略意圖,因此将逐步變現其持有的铠俠股份,以保證公司的收益。不過,後來相繼傳出铠俠計劃在東京證券交易所進行 IPO,以及與西部數據開展合并交易。
" 東芝将來可能會把半導體業務交給更加成熟、更有競争力的品牌,從而聚焦基礎設施等主要業務,同時尋求新的投資方和重新上市,這會是它未來會進行振興的戰略方向。" 丁少将說。
據了解,東芝曾是日本的重要芯片廠商,2000 年半導體銷售額僅次于美國芯片巨頭英特爾,位列全球第二;2008 年東芝排名第 3,僅次于英特爾和三星,排在德州儀器和意法之前。但近年全球芯片領域競争不斷加劇,在台積電、三星等企業的實力不斷提升之際,東芝的芯片已經遠遠落後。
2018 年,身陷多重困境的東芝将半導體業務剝離,以大約 2 萬億日元的價格出售給了包括美國貝恩資本在内的企業聯盟,由此成爲了獨立運作公司铠俠。其中貝恩資本持有铠俠 49.9% 的股份,東芝則持有 40.2% 股份。
不過,由于全球性半導體記憶體市場的不景氣,铠俠近年來的日子并不好過,出現連續大幅虧損并産生财政赤字,因而正在考慮裁員。在這一背景下,铠俠和西部數據的抱團取暖也有了新進展。知情人士近日透露,至少三家銀行拟爲铠俠與西部數據合并交易提供 140 億美元貸款再融資,這或将加速雙方的合并進程。
有分析認爲,目前東芝依然持有铠俠約 40% 的股份。在東芝私有化的過程中,買家需要重新評估所持股份的價格。這對西部數據的收購計劃也必将産生影響。
未來發展目标仍面臨挑戰
作爲日本制造業曾經的代表之一,東芝在家電、電氣、能源、基建和半導體等領域都有巨大影響力,一度創造過許多 " 日本首創 ",包括日本第一台雷達、第一台晶體管電視與微波爐、第一部彩色影像電話、第一台筆記本電腦、第一台 DVD 等。
鼎盛時期,東芝家電業務收入占到總收入的三分之一,與夏普、松下成爲日本白色家電 " 三巨頭 "。以家電産品名聲大噪後,東芝開始 " 狂奔 ",迅速将業務擴張到半導體、重型電機、醫療設備、鐵路運輸、電梯制造等領域。
然而,蒙眼狂奔後,留下的是無盡唏噓。
近十年來,在經曆電子産業崩落、核能業務失敗後,東芝難以應對利潤率微薄和業績大幅下滑,被曝進行長達八年财務造假,随後股價大跌、市值縮水 40%,陷入破産境地。危機下,東芝選擇斷臂求生,将家電、筆記本等資産分别出售給了美的、夏普,将白電部分國内授權出售給了創維等,并賣掉了存儲芯片公司股權,轉而主攻基礎設施、電機及半導體領域。
如今,在經曆資本市場系列閃轉騰挪即将完成私有化後,東芝未來将貫徹所謂 " 做正确的事 "。東芝方面稱,穩定的股東基礎将有助于公司追求以高利潤數字服務爲中心的長期戰略。
此外,JIP 财團的管理層在上個月發布的一份聲明中表示,一旦交易完成," 我們的目标是爲東芝建立穩定的管理結構,并迅速實施新的增長戰略 "。
" 具體來說,我們打算通過更好地響應東芝客戶的需求,通過開發新技術實施增長戰略,以及爲東芝高管和員工提供更有價值的工作場所來進一步發展每項業務。"
在具體的業務路徑方面,丁少将指出,東芝在私有化之後的重點肯定是聚焦在基礎設施等業務上,包括電力、城市交通和供水等,并在資本市場重新建立信譽和尋求新的投融資機會。
另據行業分析稱,雖然島田太郎在本次收購之初的記者見面會上表示,要把東芝重新打造成對世界有貢獻的企業,以及目标在 2030 年的銷售額達到 2022 年的 1.5 倍即 5 萬億日元。但由于東芝已經放棄醫療器械、半導體存儲等銷售額較高的業務,這個目标将很難實現。
日媒的報道也指出,雖然 JIP 意是在 3 至 5 年内推動東芝重新上市,但由于現在東芝财務基盤較弱,目标同樣難以實現。
不過,另有觀點認爲,東芝因爲與部分股東在經營方面意見不合而長期陷入經營混亂,通過本次收購使股東結構發生變化,加之經營方對 JIP 财團提出的一系列方案持贊同意見,中長期來看公司發展呈現向好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