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評論員 塗穎浩
利率,或許從未像今天這般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如此之近。" 加息 "" 降息 "" 利差 ""LPR"" 麻辣粉 " 一系列專業或俗語稱謂在社交平台朋友圈層出不窮,似乎每個人對 " 利率 " 這件事都有着異乎尋常的關注。而在保險界,随着監管窗口指導時間漸近,3% 以上預定利率産品銷售進入倒計時,意味着這一曾被各大銷售渠道視爲金字招牌的 " 高利率 " 産品即将成爲曆史。
" 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 ",個險、銀保和經紀等各大渠道紛紛用近乎悲壯的宣傳,敦促客戶把握最後的銷售窗口期,抓緊 " 上車 "。
誠然,在利率下行大背景下,保險産品相對滞後調整利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在金融理财領域的吸引力。但利差損風險隐患之下,保險産品下調利率也是當務之急,以避免高企的成本給公司經營帶來損失,甚至還有可能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對于保險銷售端而言,3% 以上、甚至 3.5% 高利率産品的全面退出,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保險産品的吸引力。但值得思考的是,利率優勢本就是保險銷售中的昙花一現,當保險利率向市場利率靠攏,保險銷售也将作别 " 唯價格論 "。
首先,以價格爲主要賣點的保險銷售方式是違背了保險業的本源和初心的。保險業是以風險管理爲核心的金融服務業,其根本職能是爲消費者實現風險轉移、風險分散、風險補償等,幫助消費者應對各種不确定性事件帶來的損失。而非以追求高收益爲目标的理财工具。如果把保險産品當作理财産品來銷售,就忽視了保險産品的本質屬性和社會價值,也背離了監管部門對于保險業發展方向和目标的要求。
其次,以價格爲主要賣點的保險銷售方式是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長遠利益的。一方面,這種銷售方式容易造成消費者對于保險産品的誤解和誤導,導緻消費者在購買保險産品時缺乏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不能做出理性和明智的選擇。另一方面,這種銷售方式也容易誘發消費者沖動消費和盲目跟風,導緻消費者在購買保險産品後出現退保、換保等行爲,不僅影響消費者享受長期穩定的收益和保障,也增加了消費者承擔的成本和損失。
實際上,與其他金融資産相比,保險産品具備長期、确定性的特有優勢。
随着銀行理财打破剛兌,市場利率不斷下滑,消費者偏好趨于保守。在不确定的經濟變局當中,保險産品作爲穩健、安全較爲突出的資産,受到大衆的青睐。即便未來收益率優勢不再,保險産品作爲家庭的底層資産,防禦性資産的相對優勢還在。此外,保險産品穩定給付的功能屬性,能有效對抗長壽風險。
3.5% 的 " 高利率 " 不再,一夜之間仿佛大家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線。新的競争時代又将來臨,沒有了利率這把銷售利刃,對消費者而言,或許不是一件壞事。産品和服務将真正回歸,保險産品也将返璞歸真,如何提升産品競争力,滿足客戶的最大需求,同時還能吸引潛在的消費群體乃至挖競争對手的 " 牆角 ",将是各家險企開發下一階段産品和服務的重心所在。筆者相信,這一次," 保險将會真正姓保 "。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