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槽值 Author 槽值小妹
在學習新技能的旅程中,每個人都從 " 菜鳥 " 起步,渴望成爲一個真正的 " 高手 "。讓我們一起通過本文探索高效率掌握新技能的關鍵步驟,爲自己的成長和成功鋪就堅實的基石。
" 此肉隻得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最近在高校雲集的北京海澱區,一個叫 " 鵝腿阿姨 " 的神秘女子成爲新晉京圈頂流。
如果說追張雨绮的人排到了法國,那追 " 鵝腿阿姨 " 的人 " 高考分數加起來能繞地球兩圈 "。
圖源:小紅書 @墨魚不磨叽,已獲授權
别看阿姨的攤子不大,賣的烤鵝腿也不過 15 塊錢一隻,卻已在附近的清華、北大、人大學生之間建了幾十個訂貨群。
群群都是 500 人爆滿,一呼百應,讓無數大廠的用戶增長專員汗流浃背,堪稱 " 現實掃地僧版增長黑客 "。
500 人是聊天群的極限,不是阿姨的極限。/ 圖源:@澎湃新聞 cr:張學
愛好者們有人将阿姨家的烤鵝腿命名 " 勾魂腿 ",一頓不吃想得慌;
有人爲搶鵝腿從線上忙到線下,情急之下喊話 " 求求你們别搶了,鵝腿就是我的命啊 "。
頂流鵝腿本腿 / 圖源:小紅書 @看雲時很近,已獲授權
但很可惜," 鵝腿阿姨 " 每群僅發放 20 個秒殺名額——
誰發的 15 塊錢紅包顯示 " 已收款 ",就意味着搖到了今晚的一隻鵝腿,對于群成員來說,其中簽難度甚至高于考研考公。
而作爲頂流," 鵝腿阿姨 " 往往隻是雲淡風輕地留下一句:" 資源有限,謝謝支持 "。
一隻烤鵝腿,怎麽會有這樣的魔力?
01
撼動半個京圈的頂流,朋友圈真牛
鵝腿阿姨一夜登頂,某種程度上,還是靠大學生的 " 發瘋文學 "。
事實上," 鵝腿阿姨 " 早在 2016 年就在北大小西門出攤,那時的鵝腿還賣 10 元一隻,預定群不到 40 個人。
圖源:小紅書 @汾客,已獲授權
彼時的鵝腿阿姨在北大和人大附近來來走走,巡回售賣鵝腿,并無什麽特殊。
也就是半個月前,阿姨還在人大群裏半小時喊了 3 次 " 有多的鵝腿 ",群内卻安靜無波瀾。
那時候可愛的人大學子們不會想到,後來他們中的許多人會心酸唱出那首《嘉賓》的同時,再呼喊着那句 " 阿姨,再愛人大一次 "。
" 請原諒我不體面沒出息 "
因爲直到數日之後,驚覺阿姨好多天沒來的同學們才發現:
阿姨沒來,是因爲挪去清華擺攤了。
提起知道消息瞬間,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大同學描述當時的感受:
" 像是平地驚雷,又似晴天霹靂,兩年的時光終究還是錯付了。"
" 阿姨你說句話呀阿姨 "/ 圖源:小紅書 @橫着躺平的智齒,已獲授權
于是群昵稱爲 " 鳥腿阿姨 "" 雞腿阿姨 "" 鵝腿小姨 " 的人大學子們,以一頓整齊的罵罵咧咧表情包向隔壁(指清華)發起進攻。
圖源:小紅書 @天地之大,已獲授權
有人如林黛玉上身 " 阿姨我就知道,不是别人挑剩下的也不會給我們 ";
有人現場分析利弊 " 阿姨人大的市場可是很有粘性的 ";
也有人苦口婆心 " 請你們清華的少吃點 "" 阿姨不要被清華,哄騙了啊 "。
圖源:小紅書 @Cielhulu,已獲授權
而受到影響的還不止清華大學,與清華西門相隔僅 300 米的北大這邊,學子們也不無哀怨地懷念:
" 阿姨以前每天晚上來兩次北大的,現在隻來一次了,有時還不來。"
總之,阿姨不來了,是 " 清華壞 "
鵝腿患寡也患不均,一場 " 鵝腿争奪戰 " 就此打響,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誰能料到命裏的紫微星何時降臨,有些爆紅就在一夜間。
從前對 " 鵝腿阿姨 " 愛答不理,現在早已高攀不起,水洩不通的人群把阿姨包圍住,隻能遠遠看見眼她的粉色頭盔。
大型紀錄片《清北鵝腿阿姨争奪戰》/ 圖源:小紅書 @納蘭容光,已獲授權
所謂 " 半個月河東,半個月河西 ",亦是 " 鵝腿阿姨 " 的真實寫照。
之前一連幾條消息無人回應, 而現在輪到阿姨說:" 這段時間都沒有鵝腿,我都沒有時間回複你們。"
圖源:小紅書 @納蘭容光,已獲授權
到如今這破天富貴的鵝腿經濟,已經有了成熟的下遊代購産業。
有代購的同學已經像模像樣地開發了新人下單立減 2 元的優惠;
也有豪者一擲千金怒買 7 個鵝腿,雖然一時沒收到,但也不改那顆熱愛的心。
其他同學:清華的你們少吃點!/ 圖源:小紅書 @看雲時很近,已獲授權
更有一個宿舍齊心協力,把搶演唱會那套技能都用上,提高分母中自己人的占比,最後搞到一隻烤鵝腿。
吃到鵝腿的人心情到底如何,從幾大高校的鵝腿争奪戰的激烈程度,和 get 鵝腿的同學難以抑制的笑容就可見一斑。
圖源:微博 @九派新聞
從默默無聞到一夜之間成爲 " 新晉京圈頂流 ",關于鵝腿的影響霸屏各大頂尖高校學子朋友圈。
從線下巡回售賣到線上線上人氣兩開花,甚至吸引許多鵝腿愛好者從外地趕來打卡:
" 要是能吃上一口,就算讓我上清華大學我也願意!"
得承認," 鵝腿阿姨 " 要是也有重生文學,一定是本年度最佳爽文。
02
搶的不是鵝腿,是獨家記憶
" 鵝腿阿姨 " 的爆火讓人猝不及防,也讓許多人摸不到頭腦:這鵝腿得有多好吃,才能這麽火?
在衆多評價之中,被它味道吸引的回頭客學生們不在少數。
同時也有人持保留意見:在美食荒漠北京,15 塊錢一隻手掌大小的烤鵝腿隻能說算是性價比不錯的小吃。
但鵝腿阿姨的現象級爆火,還不止口味那麽簡單。一方面,這其實算是幾所頂尖高校圈的一場狂歡。
就像學校食堂不一定多好吃,但校友聚在一起總愛念叨,那是凝聚圈子的重要 " 暗号 "。
來自全國各地的學霸們一起曬鵝腿 / 圖源:大象新聞
把 " 鵝腿阿姨 " 搶到自己的地盤來,無疑激起了學霸們骨子裏的好勝心和集體榮譽感。
如果說搶到烤鵝腿成爲 " 京圈學術大佬 " 們專屬的至爽時刻,那麽其中至少 50% 的美味感是來源于這勝利的味道。
鵝腿不能少吃,排面也不能輸 / 圖源:微博
另一方面," 鵝腿阿姨 " 的火爆,也喚醒了許多人對于學生時代的共同回憶。
那些年的校園生活裏,誰的記憶中沒有這麽一号人物?
TA 可能是 " 糯米飯阿姨 "" 糖葫蘆大叔 "" 煎餅阿姨 ",也可能是 " 烤冷面大叔 "" 炸串兄弟 " ……
鵝腿阿姨爆火後,其他城市的校園小攤們也不斷出圈 / 圖源:新民周刊
它不是外賣平台上 5 公裏内能搜出三四家的連鎖店,也沒有 30 分鍾内準時達服務。
隻需要在群裏喊一聲 " 阿姨,少放蔥花不加辣的,等會兒下課去拿 ",便能收獲一份校園限定美味。
而去拿貨時,會發現學校周圍的小攤,一般都和學生之間保持着清澈的信任。
每次給他們看付款記錄,明明他們的眼睛都沒離開過鍋裏,嘴裏卻笃定地回答 " 看到了看到了 ",這是在校園裏才有的 " 善意敷衍 "。
搶着吃才香 / 圖源:小紅書
幾塊錢到十幾塊錢的小吃攤和食堂檔口們,構成了大多數人的學生時代回憶。
即使往後嘗過無數美味,也總愛說句:" 還是學校旁邊那家味道最正最暖心。"
雙向奔赴的信任,讓很多戀愛關系都汗流浃背了吧?
享受校園生活的年輕人們,品嘗着來之不易的鵝腿,也沉浸式享受着屬于他們的熱鬧。
瞅準學生們的熱情,人大和北大都推出了自己的食堂版烤鵝腿,同樣賣 15 元一隻。
圖源:微博 @北京青年報
旁邊農大的學生還給校長信箱留言,作爲 " 帝都高校美食天花闆 ",在吃飯這塊兒,不能甘于人後,校長回信說食堂已經在采購烤鵝腿的設備了。
自此,再也沒有一隻鵝能活着走出海澱。
中國農大的 " 烤鵝腿請願書 "(圖源:小紅書)
要說在這場鵝腿引發的校園熱潮中最可惜的,大概是充滿人情味的熱鬧之外,有了其他插曲。
" 鵝腿争奪戰 " 的原教旨主義者都懂,看大家齊聚一堂、在零下三度的北京争奪一隻烤鵝腿的反差感,順帶懷念學生時代的熱鬧,才是狂歡的重要一環。
但漸漸,無數網紅趕來打卡,普通人被流量裹挾後難免手足無措。
圖源:微博 @西部決策
鵝腿阿姨不得不給學生們退款,暫停小吃攤的生意,開始思考好好開個店。
原本她的願望,也不過是平平安安做燒烤,讓和她孩子一樣的學生們都能吃到鵝腿。
學生們也呼籲 " 搶鵝腿大戰暫停,請大家給阿姨一點空間 "。
圍觀的人終究會散去
" 鵝腿争奪戰 " 迎來重要轉折點,幾大高校似乎也眼看着離 " 休戰 " 不遠。
而不論這場 " 鵝腿争奪戰 " 的結局最終走向何方,在許多學生心裏,大概即使畢業很多年後,還是會回到校門口,買上一隻鵝腿,滿心懷念的提起當年:
或許,你還記得當年轟動一時的三大高校搶奪鵝腿事件嗎?
或者不用多年以後,就現在,許多人便已經生起感觸無數。
03
離開校園,誰還陪你搶鵝腿?
起初,眼見這場 " 鵝腿争奪戰 " 興起的人們,更多感受是不解和疑惑——
" 說來慚愧,我第一次看到鵝腿本尊的時候,默默感歎了一句還是大學生有閑心。"
" 不管是什麽一口入魂的美味,我就不信附近哪位 11 點下班的程序員還有興緻去排隊。"
可不解和疑惑之後,随之而來的何嘗不是懷念和羨慕。
擁有爲了一隻鵝腿在零下 3 度的北京排隊的熱情,現在的他們何嘗不是擁有着無盡的生活的樂趣。
而這樣的熱情背後,不正是資深打工人們身上漸行漸遠的生命力嗎?
仔細想想,多少人上一次成群結伴趕流行 " 湊熱鬧 ",還是學生時代。
" 那會兒拉着一個重慶室友,在 36 度的北京午後,站在露天街邊排了 2 小時隊,去吃一碗據說不及她家樓下十分 之一好吃的重慶小面,價格還是 3 倍不止。
畢業後大家各奔東西,有次去重慶看她,我們在街邊 10 分鍾吃完一碗面,提起當年的吃面奇遇,沒人記得它的味道,但它已成爲專屬于我們學生時代的記憶鑰匙。"
圖源 @喵,已獲授權
站在多年後回望,彌足珍貴的,又何止那排很久隊才能吃到的小面和鵝腿。
還有珍貴的不嫌麻煩不嫌累的朋友,不計時間和精力成本地去經曆一些大人眼裏 " 不值 " 的事的簡單快樂與灑脫。
哪怕回過頭來,大家又聚在一起幸福地笑着吐槽那件事有多離譜。
離開校園後,我們逐漸覺得奶茶店每季的新品都差不多、附近新開的湘菜館可以等下個月熱度散去再吃、有排隊吃飯的時間還不如在家睡覺點外賣……
小孩子才去做湊熱鬧這麽低效的事,成年人都在謀劃着高效錯峰。
時過境遷,生活方式改變後,我們終究換一副思維模式。
隻是偶爾會想念,曾經有人和你相視一笑,就能手挽手,心照不宣地擠進熱鬧。
▼ 喜歡請分享,滿意點個贊,最後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