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年年初的時候,托尼拿到了一款信号強到征服大平層的路由器。
來自新華三的 NX15000 。
但是出于它的處理器方案太入門、設置界面對于家庭用戶并不是很美好、價格過高等等的考慮,托尼當時并沒有把它拿來跟大家分享。
結果濃眉大眼的新華三,吭哧吭哧地做出了它的升級款—— Magic BE18000 ,又給我們寄了一次。
雖然按照産品頁的描述來看,這款路由器的定位都是遊戲、日常上網等等的家庭使用場景。
但是升級加價 700 之後,BE18000 的售價已經來到了 1799 元。。。
就這個售價的話托尼反倒覺得,它更适合放給企業用戶放在辦公室裏。
當然,如果你不缺錢正好也有大别墅的話,買回來放家裏也是可以的。
其實這麽評價它除了因爲售價實在昂貴之外,還因爲在實際測試中,它的确實信号很強,強到 " 無視實體牆 " :
把它放在我們的影棚進行測速,在穿越 4 堵牆之後,它的信号依舊有良好的 863Mbps 下載速度。
BE18000 的 Speed Test 測試結果
相同測試條件下,小米 AX3600 測試結果
另一個原因,則是上一代托尼很喜歡的環形闆狀天線在這一代中得到了保留。
并不是托尼要給新華三的套殼升級開脫。
大家也許想不到,環形闆狀天線實際上是這兩款路由器的 " 核心殺手锏 " 之一。
看到這裏差友們可能就要嘲笑托尼了 :
就幾塊闆子就給你唬住了?還核心殺手锏,它甚至都不是強者路由器有的八爪魚的形狀。
雖然信号是很強,但是買這麽個看着就不像路由器的玩意,靠譜嗎?
别着急,要想知道闆狀天線到底強在哪,我們不妨先看看,我們家裏平時用的路由器天線比起闆狀天線,差在哪裏。
就天線數量一定的路由器而言,要提高 WiFi 的信号強度,其實隻有增大天線輸入大功率和增大用戶所在位置天線增益兩個努力的方向。
天線的輸入功率要受到法規的限制,不能大幅度地增大。
這樣相當于路由器天線向外發射的信号總能量就隻能這麽多了,剩下的就是怎麽 " 分配 " 這些信号能量的問題。
早期路由器上使用的全向天線,也就是我們在普通路由器上常見到的這種一根根的天線。
它在信号能量的分配上選擇思路是的是 " 雨露均沾 " 。
簡單來講,傳統的全向天線是同時向四面八方發射 WiFi 信号的,覆蓋範圍是柿子狀。
在水平方向上看,就像是一個帶子繞了天線一圈。
這樣的覆蓋方式會使得的信号在空間上會更散,同時信号增益會比較低,也就有了一個很明顯的問題:
每個方向上都沒辦法覆蓋很遠的距離,穿透能較弱。
另外一個思路就是把能量都集中起來,往一個方向上去發射。
這樣有限的功率都被分配到同一個方向上了,這個方向上的信号強度自然上去了,就能覆蓋更遠的距離,擁有更強的穿透能力。
定向天線采用的就是這樣的思路。
以往我們在戶外可能會看到有的杆子上綁了塊 " 白闆 " ,其實就是戶外定向 WiFi 的天線。
而我們今天的主角, BE18000 和 NX15000 上的闆狀天線,本質上就是定向天線的一種。
這兩款路由器上的單塊闆狀天線把信号的能量都集中到了一定的方向上,從俯視圖上看就是一個 120 ° 的扇形區域内。
因爲 " 勁兒 " 都往一處使用了,在這個 120 ° 的區域内 WiFi 的信号強度自然就上去了,可以覆蓋更遠的距離,實現更強的穿牆能力,甚至誇張一點說,無視牆體。
但是總不能要求用戶一直呆在這個扇形區域内吧 ?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 BE18000 額外再加了兩塊闆狀天線,圍起來組成環形闆狀天線,實現 360 ° 的強信号覆蓋。
在這樣腦洞大開的天線設計的加持下,這兩款闆狀天線路由器的信号覆蓋能力對比起傳統路由器,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而經過我們實測,新華三這兩款路由器對比傳統的旗艦路由器,覆蓋能力确實都很猛。
我們影棚原本在用的路由器是小米的 AX3600 ——玩路由器的小夥伴都知道,這是一代神機。
而它在我們影棚的信号覆蓋能力,是這樣的。。。
越綠,信号增益越大,信号越好
同一個房間内的信号自然不用說,但是在穿越幾堵牆又跨越一個小廣場之後,新華三路由器的信号增益依舊很強。
整體看信号覆蓋圖大部分一半以上都是綠色的強信号狀态,剩下的一半區域的信号也隻是略微變差了
能有這麽強的信号覆蓋能力,闆狀天線要占很大一部分功勞。
但是新華三的這一款路由器在天線上疊了一層波束賦形的小天線陣列,這也占了一定功勞。
波束賦形簡單來講,就是可以将多個天線發出的信号進幹涉疊加,實現信号的進一步增強。
相當于把兩個本來就已經很強的信号,還疊加在了一起,妥妥的 buff 加成,能輻射的距離就變得更遠了。
具體的實現細節,托尼就不展開了,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深入了解哈。
其實新華三的這兩款路由器都有闆狀天線和波束賦形,信号覆蓋能力都很強,那爲什麽我不推薦上代的 NX15000 呢?
因爲上一代 NX15000 除了闆狀天線之外的配置都很糊弄,特别是處理器方案沒有很好地解決天線數量的激增帶來的問題。
處理器本身的接口規格過低,也連累了 NX15000 隻能擁有 2.5G 的 WAN 口。
而新一代的 BE18000 把上代的這些闆都給補上了。
升級之後的處理器方案,CPU 從 IPQ5018 + IPQ5000 雙處理器變成了一顆 IPQ9674 。
乍眼一看減少了 CPU 的數量像是反向升級。
但實際上,上一代用兩顆處理器,是因爲 IPQ5018 性能實在太爛,本身就是百元級别的普通路由器才會用。
PCIe 接口也不夠用,才不得不再接一顆 IPQ5000 來應對第三路 5G 天線芯片。
而且兩顆 CPU 之間需要用以太網交換芯片 QCA8337-AL3C 橋接,導緻互聯的帶寬不足,隻有 1Gbps 。
我們之前使用 NX15000 的時候,出現過連接到路由器上的設備超過 20 台後就會變得有點卡的情況。
托尼推測,很有可能就是因爲兩顆入門級的處理器性能還是不夠強,加上 CPU 之間、 CPU 和其中一路 5G 天線之間通信帶寬受到了限制,
導緻雖然天線數量增加,但能應對的設備數量沒有我們期待的那麽多。
更加抽象的是, NX15000 的三個千兆 LAN 口和三塊平闆天線中的一塊,都接在了一個以太網交換芯片上。
在使用 LAN 口進行有線拓展時,網線連接的設備需要跟其中的一塊闆狀天線共享帶寬。
NX15000 的 LAN 口本來就有限,帶寬還要跟無線通信去搶,稍微膈應了一把想把網線接在這個路由器上有線上網的用戶。
好在升級後的處理器 IPQ9574 性能更強,而且擁有三個 PCIe 接口,三路 5G 芯片都可以直接連在處理器上了。
WAN 口到任何一個無線模塊之間都不有 1G 帶寬的限制,也不需要與 LAN 口共享帶寬。
而且托尼發現,升級後的 BE18000 開機和重啓的速度都要比上一代更快的,估計也有移除 CPU 之間帶寬限制的功勞。
雖說路由器這種東西半年也重啓不了一次,但這麽高級的路由器哪怕再細節體驗都應該做得更好。
另外不像 IPQ5018 隻支持 2.5G 以太網口,新的 IPQ9674 支持 10G 以太網口。
這就使得 BE18000 的 WAN 口可以跟着升級到 10G ,更有旗艦的霸氣了。
WiFi7 這樣的升級點就不用托尼多說了,全網科普的内容已經很多了,強就完事了。
總的來看,不管從哪個角度看, BE18000 和 NX15000 都像是企業級别的技術下放到普通家用路由器。
尤其是補足了處理器方案和接口短闆的 BE18000 ,更是碾壓式的存在。
至于闆狀天線這樣強的技術,我們當然是希望新華三能一直用下去,也希望其他路由器的廠商能夠一起跟進的。
年初,我們在某展會上剛好遇到了這款路由器的産品經理,他告訴我們短時間内估計會比較難看到這項技術在家用路由器上的普及。
一方面闆狀天線本身的研發和調試需要一定的技術門檻。
另一方面現在的家用路由器市場,有這個技術能力的廠商,比如華爲,單靠普通天線就不愁賣。
爲了這樣一項光是外形考驗消費者接受度的技術而增加産品的成本,廠商們大概率還是不樂意的。
好了,所以我知道這款路由器很厲害了,那麽大平層在哪兒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