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 今天要說的電影,大家這幾天應該有所耳聞。
更資深的影迷可能在兩年前就開始關注—— 2021 年,它在平遙電影節大爆發,毫不客氣地拿走平遙四項大獎。
當年 " 國産科幻 " 四個字背後還有太多未知。
但如今。
《流浪地球 2》,票房破 40 億,豆瓣評分 8.4。
它,上映三天還沒過 2000 萬,評分也落在 8.4(開分一度破 9)。
要像當年《流浪地球》那樣改變國産科幻,甚至國産電影。
似乎真不是吹——
宇宙探索編輯部
電影與《流浪地球》的關系,不僅在題材。
本片編劇、導演孔大山,就是《流浪地球 2》的副導演之一。
當年孔大山與郭帆因同時翻拍國産動畫神作《李獻計曆險記》而相識,後來共同走上科幻長片之路。
但方向卻大相徑庭——
如果說《流浪地球》帶給你的是解決問題的快感,比如如何實現太空電梯、行星發動機、量子計算機 ……
那麽。
《宇宙探索編輯部》提供的,則是不斷抛出問題的驚喜。
就像 chatGPT 面對一群戰戰兢兢的人類時。
突然嘴角一笑。
诶。
這人還有點意思。
01
誰才是神經病?
唐志軍,《宇宙探索》編輯部主編。
經過多年鑽研,終于,他接收到外星文明與人類接觸的信号了。
馬上打電話給天文氣象的朋友那日蘇,讓他去 NASA 的官網看看——
有沒有發布什麽突發事件
不排除是某兩個星系的彙合
或是某種外星文明
它突然發來了某種強烈的信号
信号過于強大,導緻能量過載,進而導緻他家電視機 ......
壞了。
" 壞的不是電視機,一定是宇宙出現了問題。"
唐志軍是如何接受這個宇宙信号的呢?
用這個不鏽鋼的特制癢癢撓,一端連入電視後端的電線,一端接入自己的腦袋。
監測電視機的雪花片。
傻嗎,唐主編有自己的解釋——
電視裏的雪花,是宇宙誕生時的餘晖。
神經病吧?
這麽說,也沒錯啦。
電影官方吐槽:這就是神經病大聚會。
這電影裏很難找到幾個 " 正常人 "。
導演孔大山。
看過《法治未來時》的應該都不陌生,孔某,曾經蹲過局子。
罪名," 聚衆拍攝文藝片 "。
冒着觀衆會被悶死的危險,沉迷自我表達。
還有現場逮捕畫面——
一名便察指着他 " 證據确鑿 " 的劇本,對他進行審問。畫面裏的孔某在面對鐵證如山的 " 文藝片 " 劇本時,隻能認罪伏法。
商業片還是文藝片?!
哎哎哎,當真了?
逗你玩呢。
2015 年,導演孔大山拍的一部短片《法制未來時》,在 b 站上有 67 萬的點擊量,在豆瓣上火了很長一段時間。
這條荒誕、諷刺的小短片穩、準、狠地紮進影迷的心窩子。
在商業片的打壓下,文藝片無奈隻能成爲 " 違法 " 的地下電影,甚至拍些具有 " 自我表達 " 的電影就是犯法。
聽上去挺可笑。
笑過之後,如今再轉頭看看四周,你也就笑不出來了。
《宇宙探索編輯部》也一樣。
導演特地挑 4 月 1 号上大銀幕,看上去是想跟你開個玩笑。
故事主角,唐志軍(楊皓宇 飾),前面介紹過了,一個早已無人問津的《宇宙探索》雜志主編。
有一天發現自己的電視機壞了,懷疑有外星文明接觸地球。
上網一搜,發現在四川某地的鳥燒窩村,的确夜有異象。
網上有人發帖,某戶人家門口石獅子嘴裏的石球不見了,有人親眼目睹,這個石球發光,飛到了一個發光小人的手裏 ......
接着,唐志軍帶着一行人,有看不上自己 " 科研 " 的老同事秦彩榮(艾麗娅 飾),有認爲唐志軍很酷的酒鬼那日蘇(蔣奇明 飾),還有曾經《宇宙探索》雜志的小迷妹曉曉(盛晨晨 飾),來到了鳥燒窩村。
在這,他們遇到一個頭頂鐵鍋的少年——孫一通(王一通 飾),在他身上,好像真的有什麽奇異現象曾發生過。
就這麽一次看似 " 神經病 " 的田野調查,越鬧越荒唐。
" 神經病 " 的客戶。
阿波羅太陽能熱水器找到《宇宙探索》編輯部,想讓他們給自己打打廣告,好久沒錢繳暖氣費的編輯部可算是開張了。
編輯部财務秦彩榮,特地翻出蘇聯時代生産的宇航服,讓唐志軍穿上去做展示,連廣告位都想好了,就貼在宇航服的頭盔上。
穿是好穿。
問題是,這幾十年前的東西卡扣已經老化,脫不下來了。
眼看唐志軍關在裏面就要窒息了,無奈叫來消防員,用電鋸鋸開宇航服。
屋裏不好操作,隻能叫來吊車,把這 " 宇航員 " 給吊出去。
一件幾十年都沒有 " 上天 " 的宇航服,在此時,完成了它兩層樓高的 " 航空 " 飛行。
此時,導演特地爲這個畫面配上了貝多芬的《歡樂頌》。
氛圍一下就變得宏偉,嚴肅了。
當唐志軍的頭盔被鋸開,他宛如一個剛剛從航天飛船裏出來的宇航員一般,氣喘籲籲地對 " 地球人 " 說着:我很好。
對,這還有一幫 " 神經病 " 的乙方。
唐志軍的這件 " 事故 " 不過是爲了後面的故事開了一個頭。
接着,是一段集合了航空漫遊、飛船發射、冰川融化、戰亂動蕩、人類宗教等所有紀錄片的大串聯,孔導将世界的動蕩,宇宙萬物的姿态剪輯起來,并用另外一首古典音樂作爲背景——
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二圓舞曲》。
采訪裏,孔導說:我在電影裏用的是安德烈 · 瑞歐的版本,是一個無法替代的一個版本,就是這一條網友評論—— "一種理想主義懷着熱烈的情感在巨大的悲劇裏狂歡,在痛苦和絕望裏産生了美好又盛大的幻覺。"
孔導說:我覺得他寫的其實就是唐志軍的判詞。
這又何嘗不是人類生活的判詞呢。
唐志軍回到編輯部的第一件事就是責怪秦彩榮,你破壞了這件宇航服。
不是爲了錢,是因爲——
" 那我們就少了一個可以跟外星人親密接觸的名額啊!"
跟了他那麽多年的老同事,是懂他的——
啥科學家,說白了就是個民科
啥是 " 民科 "。
1906 年,《自然》期刊對民科的定義:一個民科就是思想觀念無法轉變的人。
固執的人,都可能是 " 神經病 "。
但,唐志軍卻覺得自己還不夠瘋。
因爲,他認爲神經病是他們的研究對象,是人類與地外文明連接的突破口。
所以,他眼前的鄉村,就是最好的研究基地。
這裏有頭頂鍋蓋的奇怪少年孫一通。
頭戴紅帽,神出鬼沒的 " 隕石獵人 "。
望着這群 " 神經病大聚會 ",煞有介事地、認真地在追逐着外星文明。
突然有點懷疑,誰是正常人,誰是神經病?
也許在他們看來,我們也是一群 " 神經病 " 呢?
02
宇宙在天上,還是在地下?
如果以爲這部片就是純粹發瘋,那小看它了。
電影裏所有荒誕元素都不過是現實的變形。
90 年代,一部國産情景喜劇《編輯部的故事》,風靡全國,講述是一個在《人間指南》編輯部發生的故事。
很巧。
《人間指南》,跟《宇宙探索》在同一個大院裏。
人間指南,指點世間迷津。
宇宙探索,尋找終極意義。
現實中,也有這樣一本雜志。
1981 年創刊的《飛碟探索》,2018 年休刊。
一年後,《飛碟探索》雜志的公衆号文章上發布它即将複刊的信息,其中有這樣的一句話——
" 人類都該守護庸常之外的自我,讓它不被娛樂和淺薄侵擾,始終保留一點小小的深刻和大大的好奇。"
電影裏,唐志軍也多次跟與自己女兒年紀相仿的曉曉說," 有好奇心是好的 "," 一定要保持好奇心 "。
再說說頂鍋少年。
孫一通腦袋上的鍋來的也是有依有據: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氣功熱潮。沉迷于氣功的人們認爲頂着在家做飯的鍋,就能接受宇宙的大氣場,達成一種天人合一的狀态。
曾經,這一行爲在當下極度符合 " 科學 ",可放在現在來看,怎麽看怎麽可笑。
還沒完。
電影裏唐志軍來到一戶人家,門上左右一副對聯:莫愁宇宙無知己,星海浮萍一家親。
橫批:在宇宙盡頭呼喚愛。
住在這裏的老鄉神神秘秘地跟他說——
曾經,我遇到過外星人。
我還将它的屍體保存了起來,保存得很好。
想看嗎?
普通人看不得,此 " 屍 " 隻給有緣人。
隻要在這 " 宇宙功德箱 " 裏放上 520,就可以目睹外星人真容。
這個場景,怎麽那麽熟悉——
你别說,這個保存外星人屍體的事兒,還真有,還上了山東電視台。
記者一本正經地采訪這名叫李凱的市民。
看到了他冰箱裏的外星人屍體,還摸了摸這個凍硬了的外星人。
他們還來到了 " 案發現場 ",李凱詳細地說明了那天夜裏,外星人是如何用 UFO 吸他的自行車。
自己還用智能手機拍了一張外星人的照片。
以及,他又高談闊論,是怎麽拿電魚的電網,把追他的外星人電死的。
在節目裏,他強烈要求有關部門來幫他看看這個外星人屍體。
最後,李凱因爲擾亂正常社會秩序,獲得 5 日行政拘留。
故事正是這部電影的最初靈感。
新聞所呈現出來的感覺,就是‘一本正經胡說八道’。我就覺得充滿荒誕感,這也太适合拍成電影了。
這些故事,都來自于現實,也就曾經在我們身邊發生過。
現實常有的荒誕,配合一本正經地相信。
夾縫裏撕扯出一個理智之外的深邃 " 宇宙 "。
可探索這個宇宙的意義在哪?
電影裏一個細節。
秦彩榮的眼鏡店,叫" 慧眼 "眼鏡店;唐志軍去的精神病院,叫" 明心 "精神病院。
慧眼與明心,似乎是導演特意開的玩笑。
秦彩榮 " 瞎了眼 " 才會聽唐志軍的忽悠,大量進貨望遠鏡;唐志軍是 " 豬油蒙了心 ",才死磕一定要找到外星人。
不止他們。
曉曉說夜裏跟 UFO 聊天,第二天被爸爸帶去配了副眼鏡,才發現 "UFO" 是對面大樓的廣告牌;
孫一通說天黑的越來越早,醫生給他點了藥水後交代了一句:不要盯着太陽看,眼睛要瞎。
他們都是看不清的人。
是什麽蒙蔽了他們的心與眼?
望遠鏡、外星人、UFO、太陽,象征着這群人渴望卻又難以觸碰的東西。
比如利益、陪伴、關注、意義 ……
即,心中那個填不滿的欲望黑洞。
而電影想說——
欲望與欲望之間。
無論它是向上或向下,是指向銀河深處,或是生于污濁的溝渠裏。
都同等值得我們關注、探索。
沒有貴賤之分。
03
《西遊記》取的經,怎麽沒有字?
孔大山說,他的電影與《西遊記》的本質是相似的。
唐志軍是唐僧,孫一通是孫悟空,騎着毛驢過河可能就是像通天河 ...... 我覺得這個故事本身就像一個當代《西遊記》。
一個人要完成某種宏大的理想,就帶着他的小夥伴上路去尋找終極答案的一段旅途,唐僧去西天取經普度衆生,唐志軍去四川找外星人,想解答他女兒的問題。
采訪來自澎湃新聞 《宇宙編輯部》導演孔大山:以西遊記的方式讀解人性宇宙
所以,電影中有許多《西遊記》的人物出現。
在精神病院,在街頭,你都能看見一門心思要取經的人。
唐志軍與這群一路西行的神話故事人物一樣,都在追求一個終極問題。
" 我們人類存在宇宙裏的意義是什麽?"
這個極大的命題,就算是去西天取得真經也不一定能知道。
但,唐志軍覺得外星人可能知道答案。
而他越是努力,越是投入,癡迷地尋找外星人,現實隻是在一次次地打他的臉,他是科學家麽?前面說了,他的 " 科學 " 很不專業。
他是誰?
是不賺錢雜志的倒黴主編;
是不通世事情商極低的中年男人;
是一個可悲的失敗者,是一個永恒的理想主義者。
是不停地将巨石滾上山的西西弗斯;是一個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堂吉诃德;
是被捆在山崖上,每日都被老鷹啄食内髒的普羅米修斯;
是九次來到流沙河前,都葬身河底的金蟬子;還有,是那頭系着胡蘿蔔,才能往前走的驢。
可笑麽?
可笑。
但面對類似人物,我們總會想勸 " 他 " 停下來。
卻很少追問他爲什麽開始。
唐志軍的女兒,曾因抑郁症自殺。
他對這件事,隻有六個字的看法:不理解,不接受。
在精神病院,醫生還不知他女兒的死訊,不停詢問他女兒的病情時,唐志軍的眼神遊離,似聽非聽。
身患抑郁症的女兒,在自殺之前,給他發了一條信息——
我們人類存在宇宙裏的意義是什麽。
對,這也就是唐志軍爲什麽那麽想找到外星人問個究竟的終極原因。
他想找到答案,好回答自己的女兒,好讓他能真正面對自己的女兒 ……
最重要,好讓自己接受失去。
所以。
最終擊潰唐志軍的,并不是一次又一次找不到外星人的失敗。
更不是别人的嘲笑。
而是另一個讓他無言以對的問題(來自真正相信外星人的孫一通):
" 如果他們也不曉得,如果他們從那麽遠的地方過來,也是爲了問我們這個問題呢?"
他最後找到外星人了嗎?導演給了我們一個樂觀的答案,也給了一個模棱兩可的答案。
唐志軍從西南森林回到城市,參加外甥的婚禮。
他 " 正常 " 了。
停掉雜志社,撫摸着女兒曾留在門檻上的身高。
他和解了。
這讓 Sir 陷入沉思。
故事結尾,猶如悟空取完西經,獲得鬥戰勝佛的稱号後,就目空一切,以和爲貴。
唐志軍說出了像是 " 每個人是存在的謎題,也是謎題的答案 " 這般含糊的話。
可他真的和解了嗎?
Sir 無法相信故事停留在此——
他确實被現實 " 改造 " 好了,但有一部分也随之死去了。
正如《西遊記》結局。
師徒取到真經返回,途徑一條河,河水湍急,把真經打濕了。
唐僧皺着眉歎息,唉,結尾怎麽沒了?
随後孫悟空跳出來。
頂着頭頂的 " 佛 " 字,眨眨眼說道:
師父,不妨!
天地本就不全,
經文殘缺也應不全之理,
非人力所能爲也。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