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濟仁汽車評論》對中國三年來各價格段汽車市場的分析,已經來到了 40-50 萬元價格段。從這個價格段開始,市場份額開始呈現向少數幾個品牌高度集中的趨勢。
而 40-50 萬元市場的份額集中者,毫無疑問就是 BBA。40-50 萬元市場,同樣也是 BBA 在國内的 " 大本營 "。
過去三年,40-50 萬元市場不僅占到 BBA 約四成的份額,這個價格段内的中大型轎車和中型 SUV,更是 BBA 在國内最主要的利潤來源。
在燃油車時代,BBA 之外的豪華品牌,在這個價格段中如果想要占得一席之地,要麽尺寸做大,要麽優惠放大,總之都是要錯位競争。而自主品牌在這個價格段,幾乎沒有任何上牌桌的機會。
但是,當新能源與智能化到來時,情況發生了兩點變化:第一,技術降維競争的中國高端新勢力,開始逼迫 BBA 在銷量與利潤之間二選一;第二,BBA 指導價落在這個價位的純電動車型,也不得不以價換量。
本質上,是 BBA 曾經在這個價格段牢牢掌控的定價權,因爲新技術的革命,開始松動了。
過往閱讀:
欲砍血量,先破護甲
過去三年,國内 40-50 萬元新車市場有兩個穩定:新車規模穩定、品牌格局穩定。
三年來 40-50 萬元市場的月銷量基本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動,保持在 9-10 萬輛之間,市場份額同樣穩定在 5%-6% 左右。同樣,BBA 這三年在 40-50 萬元市場的份額,也一直都在 75% 以上。
但是從 2022 年下半年開始,理想 L9 在這個價格段橫空出世,有月銷連續過萬輛的表現,對于這個同價位 SUV 的影響已經凸顯。
如果我們看這個價格段裏最重要的兩個細分市場——豪華中大型轎車和豪華中型 SUV 的銷量變化,也能佐證這一點。
海外豪華品牌中大型轎車近三年銷量複合增長率是 -7.1%,即便沒有什麽強力競品進入,但更早見頂的消費市場,也讓其更早進入到下滑的趨勢中。
而海外豪華品牌的中型 SUV,過去三年複合增長率是 -1.8%,相比同價位的轎車要更加堅挺,2022 年甚至還有小幅增長。但是,今年 1-5 月,在去年同期受疫情影響基數偏低的情況下,仍然同比下滑 6%。這極有可能,将是傳統豪華中型 SUV 開始要遭遇中國高端新能源競争的開始。
但是,如果銷量是血量,那麽終端價格就是護甲。對于品牌力較強的 BBA 而言,在銷量出現明顯下滑之前,一定會先在終端價格上進行讓步。寶馬 X3 和奧迪 Q5L 目前終端都有較大的優惠,剛剛換代的奔馳 GLC,恰恰也是因爲終端價格守得比較死,造成市場觀望情緒濃烈,銷量出現了較大的波動。
而且,不僅是燃油車,傳統豪華品牌在這個價位的電動車,同樣面臨不降價就賣不動的尴尬。寶馬 iX3 的終端優惠,已經比寶馬 X3 還要大,而奔馳 EQE、凱迪拉克銳歌,也都進行了超過 5 萬元的官降。
如果我們再來看 BBA 中型 SUV 過去三年各線級城市銷量結構的變化,會進一步發現,它們在高線級城市的銷量占比都處在不斷下滑的狀态。這種豪華品牌的消費趨勢,本就是自上而下不斷下沉的,如今 BBA 中型 SUV 反映在高線級城市的銷量下滑,結合不斷放大的優惠,事實上已經是一個非常不利的信号。
對于 BBA 來說,也許暫時銷量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但無論是終端價格體系、輿論的導向,還是銷量結構的變化,都是在掉血之前先掉護甲的迹象。
糾結的純電,奮進的插混
40-50 萬元價格段的新能源滲透率曲線,與其它市場平緩上升的趨勢有顯著差别。
2021 年,靠着寶馬 iX3 月均 2,000 輛左右的銷量,40-50 萬元市場的新能源滲透率艱難地從量開始爬升到了 4% 左右。到了 2022 年,随着蔚來 ET7、ES7 陸續交付,新能源滲透率又進一步提升到了 7%。
然而,2022 年 9 月起交付的理想 L9,用首月即破萬輛的表現,将新能源滲透率曲線拉出了一個超過 10 個百分點增幅的台階。而且,随着理想 L9 的交付,自主品牌在 40-50 萬元市場的份額,也一下子增長了十多個百分點。
反觀純電動市場,在去年底達到了一個高峰後,2023 年蔚來 ET7、ES7 兩款車型陷入低谷,整個純電動市場又回到了寶馬 iX3 獨立支撐的局面。而之所以還能撐住,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寶馬 iX3 的終端價格,早已不在其指導價所處的 40-50 萬元價位裏了。
這反映出兩個事實:
第一,中大尺寸車型的消費者,尤其是有多功能、全場景的用車訴求時,對于插電混動的接受程度要高于純電動。反過來,純電動想要實現同樣的多功能、全場景,代價要高得多。
第二,40 萬元級别的純電動車,目前很難向消費者解釋清楚到底比 30 萬元級别(乃至 20 萬元級别)的純電動車好在哪裏。尤其是在今年 30 萬元級别純電動市場競争格外激烈、價格底牌被不斷打出時,40 萬元以上的純電動車那些花錢的地方、高級的地方,很多都被價格戰所掩蓋了。
所以,不管是蔚來目前以 30 萬元級别的 ES6、ET5 爲主銷,還是終端優惠後落在 30 萬元級别的寶馬 iX3,都表明想要在 40-50 萬元級别賣好純電動,需要比現在有更多、更強的吸引力。當然,對于企業而言,先确保有規模下的生存,遠比頭鐵堅持要更爲明智。
但事實上,在已經缺少增量的 40-50 萬元市場裏,每一個中國高端新能源品牌的目标,都隻能是去搶奪 BBA 那超過 75% 的份額。插電混動更強的普适性,是當下直接實現 BBA 燃油車替代的主要途徑,而純電動有更多的羁絆與顧慮,在這個價位市場的成長周期也會更長。
而純電動與插電混動成長的時間差,很有可能會在一個平均換車周期之内。因爲每一個增程式或是長續航插電混動的用戶,如果他已經習慣用電而非用油,那麽他的下一輛車,很有可能就會是純電動車。
寫在最後
如果 BBA 開始收緊入門市場,全力确保中堅市場的貢獻度,那麽 40-50 萬元價格段的中大型轎車和中型 SUV,就是他們不可失去的陣地。而且,這個市場的燃油車仍然有較大的利潤空間,BBA 用從燃油車上賺的利潤,去補貼與培育電動車市場,從商業角度也合情合理。
這樣的思路下,目前 BBA 中電動化比較堅定的寶馬,在國内市場也能把電動車的月銷量推到超過 8,000 輛的水平,也證明了隻要價格到位,BBA 的品牌力仍然有其優勢所在。
所以,對于所有想要搶奪 BBA 中堅市場份額的中國高端新能源品牌,其實沒有任何捷徑可以走,也絕不是說換了一條新能源賽道,就能輕松颠覆 BBA 已經建立的品牌認知。中國品牌的向上突破,本質上仍然要靠技術與價值的突破,而不是造個新能源車之後,靠品牌營銷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