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東針,作者:王叢予,未經作者允許,不可轉載,原文标題:《這才是星巴克和亞馬遜大罷工的真相》,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聖誕節來臨之際,美國發生多起罷工事件,其中星巴克和亞馬遜大罷工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社會性事件。
12 月 19 日,美國亞馬遜公司數千名員工發起罷工,抗議公司對員工的不公平待遇。此次罷工被稱爲 " 美國史上針對亞馬遜規模最大 " 的行動,旨在假期購物旺季對這家科技巨頭施加壓力。亞馬遜作爲全球第二大私營雇主,長期以來一直是工會的關注對象。工會指責亞馬遜強調速度和效率導緻員工受傷,而亞馬遜則回應稱其支付行業領先的工資,并使用自動化減少員工壓力。
同一時間,美國星巴克工人聯合會宣布在洛杉矶、芝加哥和星巴克總部所在的西雅圖這三個主要城市舉行罷工,抗議薪資、福利、人力配置等問題。
罷工從當地時間上周五開始,已經導緻洛杉矶、芝加哥和西雅圖的星巴克門店關閉。
工會表示,罷工将在接下來的幾天内蔓延,預計到聖誕節前将覆蓋數百家門店,除非公司與工會達成協議。
星巴克的情況
作爲全球知名的咖啡連鎖巨頭,星巴克今年可謂是遭遇了重重挑戰,其銷售額出現了下滑趨勢。
根據最新發布的财報數據,星巴克在 2024 财年第四季度的營業收入爲 90.7 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3.2%;淨利潤爲 9.1 億美元,同比更是大幅下滑了 25.4%。縱觀整個 2024 财年,星巴克的總收入雖然達到了 361.8 億美元,實現了 0.6% 的微弱增長,但淨利潤卻減少了 8.8%,降至 37.6 億美元。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星巴克首席财務官 Rachel Ruggeri 在業績發布會上坦言,市場競争的加劇以及整體經濟環境的疲軟,都對消費者的支出産生了不小的影響。
星巴克業績下滑原因有兩方面:
一方面,通貨膨脹的普遍影響使得美國消費者減少了咖啡等日常消費品的支出,這對星巴克這樣的日常消費品牌構成了巨大的挑戰。
另一方面,星巴克門店的服務質量也頻頻遭到顧客诟病。顧客們紛紛反映,門店的取餐等待時間過長、訂單信息經常出現錯誤、産品種類日益減少等問題,這些不佳的體驗無疑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爲了扭轉這一頹勢,星巴克新任 CEO 尼科爾推出了一系列新政。她計劃加大對技術和工作系統的投入,剔除那些制作複雜的産品,簡化菜單,以優化飲料的生産流程,從而減輕咖啡師在高峰時段的壓力,提高訂單的制作效率。
除了解決顧客抱怨的問題外,尼科爾還希望将星巴克重新打造成爲一個溫馨的第三空間。
爲此,她有意恢複自 2012 年以來逐漸消失的手寫杯傳統,爲門店增添陶瓷馬克杯和舒适的座椅,恢複調料台等,以此提升門店的服務質量,吸引更多的顧客前來短暫停留。
不過,星巴克在員工人數上的縮減卻引發了一些争議。星巴克向美國證監會提交的文件顯示,截至今年 9 月 29 日,公司在咖啡門店工作的員工人數與去年相比減少了 8%,而與此同時,美國的門店數量卻淨增了 513 家。這不禁讓人擔憂,星巴克是否過于注重擴張而忽視了門店的人力需求,從而影響了顧客的體驗和服務的質量。
在之前的第三财季電話會議上,時任 CEO 的 Laxman Narasimhan 就明确指出,過去一年裏,行業内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門店擴張和大規模的價格戰,部分同行甚至不惜以犧牲同店銷售和盈利能力爲代價來争奪市場,這對市場環境造成了顯著且深遠的改變。
事情的真相是什麽?
這次所謂大罷工,是有預謀有策略進行的。
之所以這樣說,是有來由的。我們首先要明确一點,企業方是絕對不希望工人發起任何規模的罷工行動的。
而作爲發起罷工的工人們,如好好說話能夠協商妥當,實質上也并不希望以這樣的手段去謀求更多對等利益的。
美國近來的罷工事件透露出一點詭異的氛圍,這是我們在考量這起事件時需要顧及的問題。
對于星巴克而言,罷工的焦點主要集中在薪資、福利以及工作環境的改善上。
星巴克工人聯合會代表全美 500 多家門店的超過 1 萬名員工,他們要求公司提高底薪、提供年度加薪和生活成本調整,以及更完善的福利體系,如自動 401k 退休計劃注冊、100% 雇主支付的醫療保健以及 13 天的帶薪病假等。然而,星巴克方面則表示,其平均工資已經超過每小時 18 美元,并提供了一系列包括免費大學學費、帶薪育兒假和公司股票獎勵等在内的福利,認爲工會提出的加薪幅度過高,難以維持。
實際上還不止星巴克大規模罷工發難。
12 月 19 日,美國亞馬遜公司數以千計的員工發動罷工,抗議該公司對員工的不公平待遇。他們說這是 " 美國史上針對亞馬遜規模最大 " 的停工行動,尋求在假期購物旺季最繁忙時期,對這家科技巨頭施以最大壓力。
那爲什麽工會會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發起罷工呢?
其中最主要原因可能有三個方面:
第一,聖誕節前夕正是美國線上購物和線下消費行業最繁忙的季節,員工們希望利用這個時機向企業施壓,以争取更大的談判籌碼。
第二,在銷售激增的關鍵時刻對公司運營造成幹擾,期望能夠借此逼迫公司作出選擇,同時也能将工會本身影響力最大化提升。
第三,也與即将上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有關。工人們希望在特朗普任命共和黨多數派進入國家勞工關系委員會之前取得進展,因爲他們預計在特朗普執政期間,該委員會對工會的态度将不那麽友好。因此,他們選擇在這個關鍵時刻發起罷工,以展示自己的實力,并給企業帶來政治壓力。
所以,工會顯然是在精心策劃,每一階段的宣發和執行都是極具目的和戰略戰術的。
從這一系列的罷工行動中看,絕非孤立事件。
今年以來,包括波音工廠工人、東部及墨西哥灣沿岸港口碼頭工人、電子遊戲行業表演者,以及拉斯維加斯大道上的酒店與賭場員工在内的多個大型且曆史悠久的工會,已經成功地從公司雇主那裏赢得了實質性的讓步。
自 COVID-19 大流行以來,亞馬遜和星巴克等一線工人的組織活動熱潮不斷,這場大流行也讓人們更加關注經濟不平等對工薪美國人生活的影響。
在亞馬遜方面,罷工則更多地涉及到司機和倉庫工人的組織努力。
他們要求亞馬遜承認他們的工會身份,并滿足簽訂就職勞動合同的要求。亞馬遜拒絕承認這些組織,并指責工會誇大了其代表的員工數量。
但國際貨車司機兄弟會等工會組織卻聲稱,他們正在爲亞馬遜員工争取更高的工資、更好的福利和更安全的工作條件。這場罷工不僅影響了亞馬遜的物流網絡,還可能導緻節日期間的包裹配送延誤。
相比之下,星巴克的合同談判雖然一直在進行中,但進展緩慢。自 2021 年以來已經組織了 535 家門店工人的星巴克工人聯合會表示,星巴克未能履行今年達成勞工協議的承諾。
所以,在特朗普上任之前,預計還會有更多工會活動。
這是政治對壘與資本裹挾下所必然會産生的問題和趨勢,特朗普的反應将使公衆有機會了解明确他可能會 " 對工人階級作出的承諾 "。
關于美國的罷工
五十年前,即 20 世紀 70 年代初,Joe Uehlein 作爲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名建築工人,參與了薩斯奎哈納河上橋梁的建設工作。這項工作充滿了危險,因爲河中的一些建築物漏水,工人們時刻面臨着溺水的風險。
但 Uehlein 的老闆卻對這些安全隐患視而不見,堅持要求工人們繼續工作,并讓他們自行解決漏水問題。
面對這樣的無奈,Uehlein 和他的數百名同事選擇了罷工,以此來捍衛自己的生命安全。
經過三天的抗争,他們取得了勝利,建築工地迎來了一名健康和安全代表,爲工人們的安全保駕護航。
從二戰後到 20 世紀 70 年代,工人罷工在美國是一種常見的維權方式。
但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初,政府開始嚴厲鎮壓罷工工人,導緻罷工活動急劇減少,這一影響至今仍然深遠。
2023 年的美國再次迎來了工人罷工的高潮。
這一年,美國衆多行業,從好萊塢到快餐業、酒店業等,紛紛遭遇了大規模的勞動力罷工潮。這些罷工的根源在于低薪和惡劣的工作條件,演員、編劇、制片助理、汽車工人、酒店經理以及醫護人員等衆多群體均受到了波及。随着罷工持續推動行業變革,員工面臨失去收入來源的困境,企業也難以維持正常運營。
爲了應對這股 " 炙熱的勞工熱潮 ",多個州紛紛調整立法,加強對工人權益的支持,特别是失業救濟方面。
這一年的罷工潮,背後有多重因素的推動:
一方面,疫情帶來的不平等加劇了社會矛盾,通貨膨脹也讓工人們的生活壓力倍增。許多工會正在談判自疫情以來的首份合同,工人們紛紛要求提高工資和福利。
另一方面,随着經濟的複蘇和勞動力市場的緊張,工人們有了更多的底氣來争取自己的權益。
罷工雖然會給工人們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但往往也是他們擁有的最強大且是唯一強大的合法維權工具。
例如,在今年,超過 75000 名 Kaiser Permanente 的醫護人員在全國範圍内舉行了爲期三天的罷工,最終迫使管理層在合同期内加薪 21%。同樣,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也通過持續罷工,成功迫使通用汽車和福特等汽車制造商提高了工資和福利。
不過,與 20 世紀 70 年代相比,如今的罷工規模仍然相對較小。
據美國勞工部統計,1970 年發生了 381 次大型罷工,涉及約 250 萬工人。
1981 年,當時裏根總統解雇了 11000 多名罷工的空中交通管制員,這一行動讓工會感到震驚和恐懼,也爲随後的企業攻擊提供了合法性。
自此以後,大規模罷工的數量急劇下降,工會會員資格也大幅下降。
盡管如此,勞工運動并未完全消失。
罷工是自由還是工具?
首先必須明确的是,美國工人擁有罷工的權利。
根據《國家勞動關系法》第七條,員工有權爲了集體談判或其他保護目的而參與協同活動,罷工便是其中的一種。
雖然工人的罷工權受到法律保護,但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賦予工人罷工自由和法律保障至關重要,因爲罷工是他們争取更好工作條件和公平薪酬的有力武器。
自 20 世紀 80 年代初以來,雖然罷工現象的消減導緻了一代從未參與過集體行動的工人出現,但今天,工人們和工會再次利用罷工作爲杠杆,似乎是要借此爲工人争取更好的工資和福利。
喬治城大學勞工曆史學家約瑟夫 · 麥卡汀認爲,我們很可能會将這一刻視爲一個轉折點,它标志着美國職場權力動态的改變,正在擺脫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一直存在的困境。
但現實走得太艱難,在物價飛漲,薪資低下的資本市場裏,資本家們用幾頁紙去規定了千千萬萬的工人的價值,甚至是前途、命運,而工人們隻能用千千萬萬的價值和命運去賭一個平等的席位,或者是話語權。
曆年美國乃至整個歐美國家,罷工事件層出不窮,本質上,是市場驅動、工人意識有了新的覺醒。
我們期望的,是要将罷工本身作爲人民權利自由的基準,而不是肆意妄爲攫取權力的工具。
我們更期望的,是亞馬遜和星巴克的這次大罷工,并非爲了政治鬥争的龌龊而把工人利益擺上談判桌,而是爲了工人利益而把資本家們拉上談判桌。
所以我們會渴望看到,不僅僅是亞馬遜和星巴克的員工,而是全世界的勞動者,都能擁有更強的議價能力,不再被少數掌握資本的人輕易決定他們的生計和未來。
我們也渴望,政府能出台更加公平合理的勞動法規,确保每一位辛勤工作的工人們都能獲得與其付出相匹配的報酬,享有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以及足夠的休息時間和職業發展機會。企業能承擔起社會責任,不僅僅追求利潤最大化,更要關注員工的福祉和成長,實現企業與員工的共赢。
隻有當全社會都意識到,每一個勞動者都是推動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力量時,職場權力的天平才會真正趨向平衡。
資料數據來源:國際貿促委浙江省委員會、新浪财經、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