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新見朋友,他們會問一個高頻問題:
自媒體剛起步,怎麽賺錢?這個問題聽起來簡單,但回答起來不容易。我告訴他們,4 年前,最開始的三個月,我沒賺到什麽錢,直到第四個月,收入才開始慢慢進來。
那三個月真的很難。
我每天埋頭苦幹,沒有辦公室,也沒有團隊幫忙,一開始,我經常去咖啡廳,每天 28 元的咖啡持續下去,實在太貴了。
後來,租了三個月共享辦公室,租期結束,我和保安大哥混熟了,爲了節省成本,我還買過幾包煙送給他,就這樣,沒續費,他經常給我開後門。
說到最後,朋友會說:
所以,你的結論是,一開始沒有産品,隻是靠接了幾個廣告和咨詢項目才賺到錢的?是的,這是事實。但更深入地說,我學到了一種叫做交換理論的東西,直到現在,我依然肯定,這個結論。
什麽是交換理論 ( Social Exchange Theory ) ?
簡單來說,我們在相互交往時,有點像在做交易,但又不是交易;你給了我一些東西,我也會給你一些東西。這種交換不隻是物質的,還可能是軟性的,類似于幫助、信息、情感支持或者好感。
爲什麽這麽說呢?講一個我的故事。
我住的小區,門前有個小賣鋪,不是那種大超市,是一對老夫婦開的,方便小區裏的居民,大叔還會給人補胎,那種特别小的老式傳統生意。
我在那兒買了半年的東西,大叔從來沒給我打過折。他的商品利潤不多,比如雪碧,标價是 3 塊 5,他就賣 3 塊 5。但是後來,他開始給我打折,隻要 3 塊錢一瓶。
我并沒有要求打折。有一次,我買東西時,大叔問我是做什麽工作?我說我寫東西,做自媒體,也給别人出 " 馊 " 主意。
大叔笑了笑,聊着聊着,他說:寫東西好,就這樣,不知道就聊到了寫書;我說,剛好最近出了一本,改天帶給你看看。第二天,把書帶給了他,從那以後,大叔對我更熱情了,也開始給我優惠。
這并不是因爲書裏有什麽特别的内容,阿姨回老家後,大叔一個人在店裏,每天除了看店就是刷抖音,我給他的書,給了他一些新鮮的東西,讓他心裏有種感謝的情感。
這種情感拉近了我們之間的關系。關系近了之後,人們往往會有一種心理,覺得應該做出一些回饋;所以,他的打折,是給我的交換。
還有,我第一次收到咨詢費,也不是我主動談的,我甚至不知道該怎麽收這個錢,這筆咨詢費也是基于交換來的。
這個交換是怎麽形成的呢?
四年前,我從公司辭職後,一個朋友問我在忙什麽,我說在做自媒體。他說,你在市場部工作這麽多年,和我們業務差不多,能不能來我們公司講講營銷、品牌傳播的一些經驗。
我答應了,說需要準備一下,不能太匆忙。
他同意了,還說,既然這麽用心準備,我就組織一下,讓市場團隊都來聽聽。他們公司挺大的,市場、品牌和媒介部門加起來有 20 多人。
後來我去了,講了一下午,他們聽得很認真,從下午 2 點一直聽到 6 點下班,氣氛很熱烈。小夥伴們提很多工作中的問題,我都一一解答了。
第二天,朋友告訴我,講得很好,說走内部流程給我申請了一筆 1 萬的咨詢費當作培訓費以表感謝,還勸我别嫌少;這是我沒料到的,是他主動給我的( 再次說聲對能力的認可 )。
你會發現,這一切本質是一種交換,這種交換是建立在情感上的;我和這個朋友很熟,一開始我沒想從他那兒得到什麽,隻是碰巧有了這個機會,這是情感作爲基礎的結果。
我覺得,無論是個人還是做 B 端生意的人,都值得學習這種基于情感的交換方式。爲什麽呢?
再分享一個身邊的經曆:
有個小姑娘,好像是 98 或 99 年的,我以前在新媒體部門帶過她,她離職後,給我發信息說沒工作了,問我有沒有工作推薦或者能做的事。
我問她能做什麽,她說她懂新媒體,可以幫我排版;那時候我特别忙,做自媒體最煩每天要分發文章,索性就把這事交給了她。
她幫我做大概一星期,找到新工作了。我不知道應該給她多少錢,她也沒提,我也不好意思虧錢對方。
後來查了查實習生的工資,大概一天 150 到 200 塊,我就按 200 塊一天,給她算了一星期的工錢,有一次聊天,她說她偶爾還會做點副業。
我問她做什麽?她說:在閑魚上挂自己的能力,幫别人做新媒體排版,現在一天能接好幾個活。
這讓我挺驚訝的。
我發現,剛開始時,人們可能不太清楚怎麽交易,但從小事情做起,就能把能力變成産品;她的這種特殊能力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也是從情感交換開始,最後變成交易的一個情況。
所以,當我們還不會和别人交易時,不妨從交換下手。
可問題來了,有時候,你覺得什麽都沒有,不知道怎麽去交換,怎麽辦?其實有辦法的。我總結了三個要點:
第一,利用對方規則
人們喜歡按照自己定的規矩來,在營銷領域特别明顯。
我以前帶團隊投放廣告時,經常提醒大家要研究不同的傳播和分銷渠道,比如:抖音、小紅書,看看它們的規則有沒有變化,有沒有什麽新政策。
我經常跟團隊分享,掌握規則,你就能更有效地花錢,吸引更多用戶,這就像玩遊戲,了解規則,能更快達到目标。
放在個人看待商業視角也一樣,即使你什麽都沒有,也要先學會對方的規則,看看對方有什麽要求,想想自己能不能做到,然後大膽去試一下。
第二點,利用不等價規則
什麽是不等價?簡單講,讓别人覺得你是最劃算的;一想到最劃算,很多人錨定印象會認爲是價格。
其實,不是的。準确來說,是給對方最想要的、最急需的東西。有些事,你能做,别人也能做,但我做得比别人好,性價比更高,更靠譜,别人就會選擇我。
這讓我想到了社交的本質,當我們和陌生人建立聯系時,最重要是清楚自己能給對方帶來什麽價值,這種價值交換是建立關系的基礎,實際上是一種資源和價值的交換。
小馬宋有一個故事,他說剛創業時,沒錢沒資源,去街道辦事處提供免費的講座,換取在 SOHO 區域張貼海報的權利。
這是一個雙赢的策略,用「講」換「海報宣傳」。所以,深入了解對方的需求,提供相應價值,可以創造出雙方都滿意的交易。
第三點,利用你有的東西
什麽是你有的東西呢?再分享一個故事。2021 年出版《複利思維》這本書時,出版社讓我找大佬寫推薦。
我數了數,身邊确實認識一些有影響力的人,但要讓他們給我寫推薦有點難,因爲我們的關系并不算特别親近,這可怎麽辦呢?
出版社老師給我支招:你先從一個你最熟悉的人開始;于是我找到前老闆,他很慷慨地給我寫了推薦,有了這個推薦,我像拿到了一張通行證,接着去找其他大佬。
我對其他大佬說:這是某老闆給我寫的推薦;對方一看,自然沒拒絕我;後來,第二位大佬寫後,我又拿着兩個大佬的推薦,找第三個人。
就這樣,我一下子找到了 8 個。
更讓我驚喜的是,我還通過朋友聯系到了 TikTok 的周受資,他也很爽快地答應了。後來因爲公關部門考慮,名字沒有出現在書上,但這個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什麽交換。
所以,你會發現,什麽是我有的東西呢?
一個背書、一個換一個背書;一個推薦語,一個推薦語換另一個推薦語,這都是無限資産,都在交換;不要覺得你什麽都沒有,有的東西往往看不到,這些看不到的,恰巧關鍵時候能派上用場。
當然,交換有一個前置條件,即改變看待交換的心态。
這兩年,我見過不少人,我發現很多人的問題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心态,我常常思考:什麽樣的人能夠抓住機會,讓自己的财富增長?
有時候,我會留意周圍的人,發現有些人似乎天生缺乏賺錢的氣質,這種感覺,往往來自于他們持有的一些傳統觀念。
你有沒有注意到,網絡上對富人敵意越來越強烈?比如:哪個老闆削減成本,哪個企業裁員,人們就會說富人是造成世界不公的根源。
有一句叫做:富人制定規則,窮人在規則裏内卷。
但富人制定規則,不是爲了壓迫或剝削某個人,而是爲了賺更多的錢,提高商業效率,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制定一些對你不利的規則,這隻是爲了實現他們的目标。
有錢人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競争對手或更高級别的人身上,就像你不會去關注路邊的流浪漢,想着怎麽虐待他一樣。
所以,我認爲:擁有一個交換心态是必備的。
很多人既恨富人,又想成爲富人,但如果帶着這種有毒的觀念進入社會,不願意和别人交換,總覺得别人對你好或傷害你,都是有目的的,那真的說明自己快沒有價值了。
還有一點,我們不應該隻把 " 老闆 " 看作是機會的提供者,也不應該有 " 我隻是在你這裏暫時避雨,有工作就做,沒工作就别煩我 " 的心态。
有時,應該想想,怎麽從老闆那裏交換到更多的東西,這種思維可能會讓你的路越走越寬,即使他在金錢上給你的是有限的,但機會和嘗試是無形的。
在公司的有限空間内,爲什麽不利用公司的資源去大膽交換呢?更何況,諸多出來創業人,也在大膽的和别人交換。
展現自己的能力和善意,讓更多人看到你的價值,這樣才能在交換中獲得利益,這種利益的獲得,反而,會帶來正面的反饋。
所以,結合我這兩年的社交經曆,以及四年前賺到的第一筆錢,我更加确信,交換是賺錢的第一節隐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很多人說,現在已經沒有賺大錢的機會了,上升通道已經被關閉了,學曆也越來越不值錢;但我認爲這反而是好事,這表明大家已經開始意識到,單純複制舊人的成功模式已經行不通了。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獲得财富增長的方式,階層固化是現實,但微觀上,總有人能突破一個個小固化。
現在 AI 時代,難道就沒有 AI 時代的機會嗎?很多,你也知道很多,但這一切,有個前提,怎麽把你知道的給别人呢?
作爲「問題少年」的我,這個問題,甩鍋給你,希望你,坐上交換的快車道,大膽和别人交換。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王智遠 "(ID:Z201440),作者:王智遠,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