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部電影,被魚叔加入了「有生之年」系列。
麥浚龍導演的《風林火山》;
賈樟柯監制的《不止不休》;
黃渤、周迅主演的《涉過憤怒的海》;
梁朝偉、郭富城時隔 30 多年再度合作的《風再起時》……
漫長的等待中,一年又一年過去。
好在,今年終于等來了一部——《風再起時》。
提檔元宵節上映。
然而,反響卻不如預期。
豆瓣評分,僅有 6.4。
票房之慘淡,更是讓人不忍直視。
沒上映前,有影迷發問,能不能上十億。
上映後,貓眼預測的最終票房,卻隻有五千萬!
最出圈的,反而是導演翁子光對「依托答辯」等差評的回應。
不僅沖上了熱搜,還引起一波路人與影迷、粉絲與導演的口水戰。
來源:翁子光導演微博
這部電影,究竟怎麼了?
今天魚叔就來聊一聊——
《風再起時》
看完電影,不難理解評論的兩極分化。
這顯然不是一部圈錢爛片。
恰恰相反,電影處處體現了導演翁子光濃烈真摯的個人情感、吃力不讨好的創作态度。
除去演員的片酬外,翁子光将三分之一的經費燃燒在電影的美術上。
成片的畫面質感,的确稱得上視覺盛宴。
在微小處,他還考據曆史,埋了不少「彩蛋」。
路邊洗澡的幼童,匆匆走過的修女。
賣榄人向上抛擲「飛機榄」,顧客從樓上扔下銅闆 ……
諸多細節,無不訴說着,他把影片當作是「給香港的一份情書」的纏綿。
這份情書寄托了他對香港舊夢,所有的印象與情感。
然而,導演有太多情話想對香港說。
因此電影給人最突出的觀感便是——太滿。
這種滿,體現在方方面面。
最突出的表現,是出場人物太多。
電影的主角團,以曆史上的「四大華人探長」為原型。
磊樂 ( 郭富城飾)出生貧寒,未進入警局前飽受警察壓榨。
因此,磊樂加入警隊後,曾有一身正氣,誓不與貪污腐敗之徒同流合污。
但在香港被日軍侵占時期,他的信念被徹底摧毀:
在「人吃人」的環境中,為了生存,他親手殺死無辜之人。
日軍被趕出香港後,他回到英國人統領的警隊。
對英國上級,他極盡讨好。
對當地黑幫,他恩威并濟。
很快,他便叱咤黑白兩道,步步高升,最終成為「四大華人探長」之首。
南江(梁朝偉飾)出身豪門,性格内斂,深藏不露。
他人生的轉折也發生在日軍入侵時期。
逃難初始,他在象征着理想的打字機,與象征着現實責任的槍中,選擇了後者。
幸存後,他加入警局。
憑借精湛的槍法和超人的智謀,他亦節節高升。
除了兩位男主外,導演對兩位男主的紅顔知己、手足兄弟、當時的毒販、黑幫勢力也有着墨。
在不到兩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導演将近勾勒了十幾個角色。
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
這對于觀衆的耐心和專注度都是極大的挑戰。
與此同時,叙事手法也加重了「滿」的觀感。
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電影的時間跨度長達五十多年。
幾乎是一部「香港近代史」。
而在信息排布如此密集的情況下,電影還有好幾條故事線。
在雙雄交鋒的主線當中,包含了磊樂、南江各自的故事線,再加以插叙形式呈現二者年輕時的前史。
除此以外,黑社會勢力更叠、三角戀愛恨糾葛 …… 亦穿插其中。
光是看魚叔的描述,就足夠費神了。
更讓人頭大的是片中的配樂。
從第一幕到最後一幕,從未缺席。
兩個半小時的電影,我估摸着隻有十分鐘無配樂。
這樣的音樂轟炸,很容易讓人産生疲憊感,甚至影響對劇情的專注力。
最典型的,是在不必要的場景,歌舞齊上陣。
磊樂追妻時的雨中曼舞,甚至讓人有種在看廣告 MV 的錯覺。
滿滿當當的配樂,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四大華人探長」的故事本身已經足夠精彩。
即使隻關注其中一位,也可以拍出不錯的枭雄片。
即使是片中的一個配角,都可以成就《跛豪》這樣的港片佳作。
但翁子光所圖盛大,舊香港的風雲人物不過是時代的配角。
追憶香港舊夢也不能讓他滿足。
個體在大時代變動中,微妙複雜的情感,是更深一步的主題。
這些主題一一點到,将電影塞到滿溢。
可這種滿,帶來的不是豐富。
而反倒導緻一種匮乏。
即,過猶不及。
首先,劇情急于推進一連串的大事件,而略去了事件發生的背景。
香港淪陷、黑幫角力、警廉沖突 …… 單獨拎出來都是一部史詩。
可在本片當中,都如走馬燈般匆匆閃過。
對香港曆史不熟悉,或港片看得不多的觀衆,大概率會一頭霧水。
其次是碎片化的剪輯,讓情節顯得七零八落。
磊樂、南江如何帶領香港警察,讓這些黑幫聽話,規規矩矩地「共赢」;
兩人之間為何反目成仇,又為何冰釋前嫌。
這兩處本應該是刻畫人物、追憶時代的重頭戲。
然而這個過程呈現得并不連貫。
一會插入愛情戲,一會插入角色的少年記憶;
而關鍵的信息,有的被直接删去,有的被挪到将近結尾之處。
相較之下,磊樂及其妻子和南江之間的三角戀,霸占了大量篇幅,卻顯得雞肋。
繁亂的情節,零碎的剪輯,架空了這個故事本應有的史詩氣質。
再美麗盛大的皮囊,也掩蓋不了内裡的孱弱乏力。
而這,也釀成了魚叔認為最緻命的一點。
人物淪為一個個符号。
相信很多人都和魚叔一樣,期待郭富城、梁朝偉兩大影帝飙戲。
配角陣容也相當豪華,春夏、謝君豪、許冠文、吳耀漢、車保羅 ……
結果,這卻成了最大的遺憾。
磊樂的戲份雖多,但隻突出了一個「莽」字。
一言不合就無能狂怒,江湖地位全靠老婆暗中斡旋。
難道這個角色就沒有更值得挖掘的魅力了嗎?
第一主角尚且如此,其餘的角色就更加扁平化了。
比如謝君豪飾演的跛豪,本身也是個内在矛盾很強的角色。
影片卻隻給了他幾個平淡無奇的鏡頭。
一代枭雄,淪為智商堪憂、信心膨脹的工具人。
可謂大材小用。
女性角色更是災難。
豆瓣評論中,不乏針對杜鵑、春夏演技的吐槽:翻來覆去一個樣。
但魚叔覺得,這鍋還真輪不到演員來背。
更大的問題,出在編劇對角色的定位上。
無論是戲份多的杜鵑,還是戲份少的春夏,她們都僅僅依附于男性而存在。
尤其是春夏飾演的小瑜,救了年輕的磊樂一命,後被日軍侵犯,染上梅毒,香消玉殒。
讓人不禁聯想到《滿江紅》引起争議的那句台詞,「殺了可以,别糟蹋她」。
背後的邏輯,有區别嗎?
陳舊的「白月光」人設,導演們拍不膩,觀衆也看膩了。
與其指摘演技,倒不如說,導演讨巧地利用演員個人的強烈氣質,去彌補劇本在人物塑造層面的薄弱。
唯此才可以使角色成立。
所以,杜鵑又一次重複着「上海名媛」,與梁朝偉來了一段《花樣年華》緻敬。
春夏又一次充當「受虐少女」。
美則美矣。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豪華陣容,巨額投資。
票房慘淡,評價兩極。
導演掏心窩回應差評,卻惹來更大的「賣慘」「玻璃心」質疑。
兩相對比,魔幻又現實。
那麼,《風再起時》到底何以至此呢?
魚叔在這裡想再一次提起《深海》。
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成也執念,敗也執念。
創作者太迫切地想把野心、情懷,統統傾注在這一部作品裡。
這也不難理解。
兩位導演在創作生涯的初期,都曾憑借一部電影,一鳴驚人。
田曉鵬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近十億的票房,殺出了國産動畫電影的崛起之路。
翁子光的《踏血尋梅》,堪稱是輝煌的港片的落日餘晖。
七年了,我們依舊在等待下一個《踏血尋梅》。
曾經連找投資都十分艱難的兩位青年導演,一下子爆火出圈,頂級資源紛至沓來。
他們試圖抓住機會,把所有的執念與熱愛寄托在下一部電影中。
翁子光對香港舊夢的無限懷念與神往,田曉鵬對敏感抑郁情緒的執着表達,全都是他們個體生命體驗中最震顫自我的一部分。
翁子光微博原文
到這個份上,拍電影就不再隻是拍電影了。
它變成了一場圓夢之旅。
但太執着于實現一個願望,就容易失去判斷能力。
現階段的自己,能夠駕馭這等題材嗎?
自己的夢,能轉化成觀衆的夢嗎?
《風再起時》常被拿來與《美國往事》做比較,翁子光本人也不否認這一點。
但萊昂内的《美國往事》,是他「美國三部曲」的最後一部。
可以說,《美國往事》是萊昂内多年執導經驗凝結出的集大成之作。
而《風再起時》《深海》最受诟病的,都是導演的叙事手法。
講一個好故事難,講好一個故事更難。
如何用電影叙事呈現出導演獨特的生命體驗,并讓它調動起觀影者生命體驗,本就是導演終生的修行。
尚處于上升期的翁子光與田曉鵬,沒能做到這點。
當然可惜,但并不可恥。
兩位導演主動真誠的複盤,讓魚叔依然願意期待他們的下一部作品。
田曉鵬的回應
翁子光的回應
而除了創作者的心态之外,兩部電影遭受的來自外部的挫折同樣不可忽視。
檔期與宣發,統統錯位。
顯然,二者都不走合家歡路線。
然而,一個被安排在春節檔,一個雖然元宵節上映,但面對的同樣是春節檔電影的碾壓。
《深海》絢爛的預告片,讓許多觀衆誤以為這是一個溫馨童話。
《風再起時》的預告片,則引導觀衆認為這是一部動作爽片,吸引了大量不屬于它的受衆。
篇幅與删改,多留遺憾。
《深海》與《風再起時》,前後都曆經了六七年才與觀衆見面。
審查、删改的傳言層出不窮。
原版究竟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從翁子光的回應裡可以看到,《風再起時》從五個小時剪到三個多小時,最後上映的成片不到兩個半小時。
這被删去的近一半的劇情,是否導緻了成片割裂的觀感?
魚叔覺得必然是有影響的。
當然,魚叔這麼說,并非是想給導演找借口。
隻是,有些事情的确不是創作者能左右得了的。
商業上的失敗已成定局。
但無論影迷還是導演,都隻能向前看。
兩位導演都表示,下一部作品會專注于更保險的商業片。
這也不盡然是壞事。
好的商業片,照樣是中國電影所需要的。
若「失敗」能帶來養分。
那便算不上真正的失敗。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