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共享電動自行車在一些城市布局的同時,也讓一些高校感受到了顯而易見的便利和管理的難度。近日,媒體密集關注了廣州高校事關電動自行車的事件和話題。
其一,近日南都報道,有華南農業大學學生反映,學校在國慶假期内把很多電動自行車拖走了、不知去向。該校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學校保衛處開展了新一輪電動自行車清理整治,對象爲校内無牌、假牌、已挂失車牌和已畢業學生的電動自行車。
其二,10 月 30 日南都報道,近來,爲有效整治電動自行車亂象,進一步強化校園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廣州部分高校采用了 " 增共享 " 的方法,引進了共享電動自行車,方便師生校内通勤。不過,校内共享電動車的出現,也引發了 " 不會騎也能用 "" 出事故誰負責 " 等讨論。
其三,10 月 30 日,上遊新聞報道:9 月 27 日,華南理工大學大一女生小木(化名),搭乘同學駕駛的共享電動車返回宿舍途中意外摔倒,頭部着地,在未戴頭盔的情況下,傷勢嚴重,昏迷不醒。10 月 30 日,上遊新聞記者從其親屬處獲悉,小木于 10 月 28 日離世。
将這三則新聞聯系起來,不難發現這三個關鍵詞:亂象、禍端、治亂。
在一些大學校園,由于 " 地盤 " 大、目的地較遠,師生日常通勤頗爲困難,在這種情況下,電動自行車就成爲一種即插即用的出行 " 利器 "。但在粗放式使用和監管的背景下,亂騎亂放成爲常态化現象。而令人不安的是,由于安全意識的缺乏,交通事故也随之而來,甚至發生殒命慘劇。在這種情況下,各校紛紛加強管理,欲讓電動自行車的使用規範化。其中,引入共享電動自行車更是表現了校方希望以品牌化、規模化模式引導師生主動配合 " 新政 " 的美好意圖,但無奈此事并沒有想象的那麽容易。
正如媒體記者所提醒的,共享電動車在廣州高校投放,也存在 " 是否合規 "" 是否需要牌照 "" 安全事故誰負責 "" 如何安全教育與管理 " 等問題,至于在管理細節上,也有諸多亟待改善之處。南都報道提及,在前述女生出事之後,随處可見學生無頭盔騎車、載人情景。這意味着不少學生依然沒有吸取教訓,也意味着規範化管理遠未實現。
應該明确的是,高校引入電動自行車,是改善高校交通生态、服務于師生的必由之路。既不能貿然否定這種努力,一禁了之,也不能對亂象放任不管。重點是以法治之力扭轉亂局。
電動自行車雖然行進在高校之内,但不能成爲 " 法外交通工具 "。将電動自行車納入更爲嚴格的管理模式中,嚴格執法,讓法律法規的光芒照亮校園的 " 車流 ",是題中之義。至于如何讓校内的管理手段與國家的管理規則無縫銜接、把關人做到守土有責,也就成了不可繞開的議題了。顯然,高校的管理者需要把視線拉得更長。
現代快報首席評論員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