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宏斌 / 文 2024 年一季度 GDP 數據好于市場預期,但 3 月份的工業,消費和出口增速有所回落,經濟仍面臨着下行壓力,扭轉社會預期偏弱的局面亟待更有效的政策支持。除了降息、降準等貨币政策之外,财政政策也應該更果斷積極擴張助力增長。在諸多财政選項中,增加教育投資既可以在短期内拉動有效投資需求,又有利于長期内提高人力資本的質量支持發展新質生産力。
加大财政對教育經費的支持,對長期和短期經濟增長和結構優化均有顯著效果。短期内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增加教育支出會通過财政政策的乘數效應提振總需求進而達到穩增長的效果。
從長期角度來看,一方面教育支出有助于提高人力資本水平,進而抵消我國适齡勞動人口增長逐步下降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中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向創新驅動轉變,這也要求科研、教育的投入加大,帶動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和産業升級換代從而爲創新經濟提供人力、智力支持。相關實證研究發現勞動者受教育的時間每增加 1 年會提高人均 GDP 增長率 0.6 個百分點左右。
國際經驗表明,對于處于中等收入發展階段的國家來說,教育投資中投入少,而經濟和社會回報較高的領域主要是基礎教育:
首先,對嬰幼兒及孕産婦(特别是貧困地區)的營養補助。世界銀行報告指出嬰幼兒營養健康狀況直接對成年後的勞動生産率有重要促進作用。例如,嬰幼兒時期身高較同齡兒童均值每低 1%,成年後其勞動生産率将會降低 1.4%。同時,普及并加強對 3 — 6 歲兒童學前教育,且針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尤爲重要。美國佩裏學前教育研究計算學前教育的投資—經濟回報比率約爲 1:16,意味着學前教育是投資回報最高的教育支出方式之一。國家财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占 GDP 的比重在 2010 年以前維持在 0.01% — 0.05% 之間,此後逐年增加,近年來增至 0.25%,而歐盟各國普遍在 0.5% 左右。鑒于中國城鎮地區學前教育已經與發達國家地區相當,财政支持應向偏遠、農村地區傾斜。
其次,将 9 年義務教育延長至 12 年。國際經驗顯示,高中教育的普及是一個國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條件之一。相關實證研究發現,中學入學率每提高 1 個百分點,将帶動人均 GDP 增長 0.03 個百分點左右。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統計,世界上一共有 70 多個國家實行了 9 年以上的義務教育。其中不乏一些人均收入水平低于我們的國家早已實行了 10 年以上的義務教育。我國在 2011 年全面實行 9 年義務教育,至今已經過去十多年了,該是時候把義務教育延長至高中階段,爲産業升級和發展科技密集型的未來産業奠定人力資源基礎。我們認爲中國現有财力是完全可以實現 12 年義務教育。北京大學的一項家庭教育支出調查數據顯示 2019 年高中生的家庭教育支出全國平均 1.02 萬元,如果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即讓每年 2000 萬的初中畢業生每個人都可以進入高中階段,所需額外财政支出爲 2000 億元每年,約占 GDP 的 0.15% 左右。在執行過程中,完全可以借鑒發達國家,如韓國等的經驗,先從偏遠、農村地區開始,這樣一開始對财政的壓力也不會過大。
綜上所述,目前财政對教育的支持,從數量上和結構上都有提升的空間。首先,總體來說,中國教育支出在國際上仍處于低水平。2022 年全國财政性教育經費支出 4.8 萬億,占 GDP 比例 4%。該比例不僅低于英美等發達國家 5% — 6% 水平,較部分發展中國家,如巴西(6% 左右)等亦遜色不少。更重要的是,在财政性教育經費的支出的結構上,應該更向基礎教育,特别是貧困偏遠地區、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傾斜。因爲這些領域内投資少而回報高,能夠顯著、普遍地提高人力資本水平。我國現在基礎教育不論是從覆蓋面,還是從質量上均有待提高。這和财政支出支持密不可分。積極的财政政策應更加精準有效,投資重點應從鐵公機轉向人力資本,這不僅是增加有效投資擴内需所需,也是發展新質生産力所需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