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嗷嗷胡
小米汽車将提供增程版本,目前看算是八九不離十;問界新 M7 直降四萬,于是訂單吃到撐;理想繼續狂飙,正準備 10 月沖擊 4 萬輛。
" 能加油 " 幾乎成了今天新能源市場的生存法寶,而埋頭 all-in 純電者則多半 " 最快今年最晚明年 ",令人感歎選擇有多重要的同時,也頗有點諷刺意味在。
風水輪流轉
小米一家數碼品牌并不排斥 " 汽油味 " 而投身增程,聽上去就像蘋果造車内飾卻用一大堆物理按鍵一般,聞起來一股子現實主義求生欲。
衆所周知,如今新能源市場如火如荼,可目前能實現盈利的也就兩家:一是理想,迄今生産的每一輛車都可以加油;二是比亞迪,每年銷量一半是能加油的 PHEV。
前者不必多說,後者敝号曾解釋過很多次,對混動原理有基本認識的讀者也應該了解,以 DM-i 爲代表的串并聯 DHT 插混,很大程度上算是增程混動的近親。
零跑和哪吒相繼推出增程車型已是舊事,零跑不久前還打出了 " 超級增程 " 牌,将 300km 續航大電池增程的門檻拉低至 15 萬元。長安深藍在 S7 上市後很快進入月銷過萬俱樂部,表明之前的 SL03 隻是吃了轎車形态的虧。
如果看市場整體銷量份額,純電和插混的增長速度差異非常明顯。考慮到新一代 PHEV 車型,幾乎皆爲增程和帶有增程色彩的串并聯 DHT 插混,可以籠統歸納爲 " 泛增程 " 概念。
據乘聯會統計,去年全年 PHEV 在 NEV(新能源)總銷量中占比約 25%,而今年前 9 個月這一比例已升至 32.5%,最近的 6-9 月連續四個月均超過了三成。
當然,這個趨勢其實去年就已經顯現了。2022 年全年,整個新能源市場的同比增幅爲 90.0%,其中純電與 PHEV 的銷量同比增幅分别爲 74.2% 和 160.5%。
随着 PHEV 體量和占比的增加,對于新能源整體的拉動作用開始凸顯,純電 " 跑輸大盤 " 的程度愈發明顯。今年前 9 個月,純電銷量同比增 18.1%,而整個新能源市場的 33.8%,更多是被 PHEV 的 84.5% 頂上去的。
從數量上看,今年前 9 個月,新能源累計銷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131 萬輛,其中純電比去年同期多賣了 53.7 萬輛,而 PHEV 比去年同期多賣了 77.3 萬輛(去年是純電增 181.2 萬輛、PHEV 增 87.5 萬輛)。
—— PHEV 市場的增量空間已經明顯大于純電,意味着整體上 PHEV 生存 / 擴張的難度要低于純電,這也與我們近兩年所感知到的情況相符。
接力棒從哪來
2021 年初發生了兩件看起來不相幹的事,一是比亞迪首次發布 DM-i 混動技術,二是上海宣布自 2023 年起 PHEV 車型不再免費贈送綠牌。
作爲純電動車與純燃油車(包括 HEV)之間的 " 過渡 " 或者說 " 折衷 " 形态,PHEV 一直以來也享受新能源政策優待,但較純電又有所折扣:純電給十分政策,PHEV 給六七分。
如果按照 " 正常 " 邏輯,随着新能源市場的逐漸成熟,競争邏輯由政策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 純電 +PHEV" 這一整體所享受政策優待應逐步削減。這個過程我們已經看到了。
在整體退坡之中,二者内部如何均衡也是問題。要加快向純電轉型,那麽應控制純電政策的退坡速度慢于 PHEV,拉大二者間的政策差距;要市場整體盡快轉向新能源(無所謂非要純電),那麽保持乃至減小二者間的政策差距即可。
現實呈現出了第二種情況,近兩年随着經濟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新能源政策對于仍占主體的燃油車市場的抑制壓力需要被釋放,于是我們看到中央明令各地不得新增限行限牌,這對于綠牌市場是壞消息。
在純電與 PHEV 這個 " 小家庭 " 中,純電是相對更依賴政策支持的那個,也是對政策退坡(包括不得新增限行)影響更敏感的那個,是近兩年政策變化下受 " 傷害 " 更大的那一個。
首先,純電與 PHEV 一樣從 2023 年起沒有了新能源補貼,消費者能感知的是二者都免購置稅。但 PHEV 所需電池更少,成本較純電具備天然優勢。今天小電池 PHEV 可以輕易做到與同型燃油車的含稅價相當,對于燃油車主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其次,PHEV 也能享受低電價帶來的成本優勢。其中大電池的 DHT 插混和增程,更是可以擁有高度接近小電池純電動車的使用體驗,同時還附加了使用燃油的可選項,便利性與燃油車無二。
最後,PHEV 在多數限行城市都與純電享受一樣的政策優待,比如贈送号牌、不限行、停車優惠等等。各地停增限行限購政策,也讓諸如上海取消 PHEV 綠牌之類的不利變化被凍結。
純電與 PHEV 都受到新能源政策影響,但二者對于同等幅度退坡的敏感程度不同。同樣是補貼終止、停增限行限購,純電勢頭難免地失速,而 PHEV 則來到了一個最利于其争奪(燃油車)搖擺用戶的 " 政策 - 産品力 " 甜點區。
往好了講,這表明過去多年我國對于新能源産業的支持,到今天至少能給出這樣一個成果:至少," 部分用電 " 的新能源車即 PHEV 可以近乎不依賴政策而靠自身實力生存和争奪燃油車市場。
過去多年新能源車事業的基本圖景,是純電作爲排頭兵大搖大擺從燃油車市場一個個争奪用戶,PHEV 在夾縫中兩頭不待見;而今天政策的幫助大大減小,純電滲透的速度放緩,門檻更低的 PHEV 拿過了快速提高新能源滲透率的接力棒。
沒有增程和 DHT 技術的發展普及,就沒有今天 PHEV 在純電失速後順利接棒;沒有新能源政策退坡但同時對 PHEV 放寬,也不會有增程們如此紅火的今天。
保護我方純電
增程助力 PHEV 市場,繼續擴大新能源整體占比,這一方面是好事,先讓更多汽車可以利用電能(哪怕不是 " 隻能 ");另一方面也要考慮,不應讓這種趨勢對純電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所謂 " 插混 / 增程隻是過渡 " 這話我們已經批駁了太多遍了,簡單講就是此類沒有定量的定性毫無意義。不界定時間跨度,這世上任何事物統統都可以是過渡;界定時間跨度,那麽隻要預期過渡時長大于商品正常壽命,則過不過渡對個體無意義。
但話說回來,我們發展新能源車的最終目标,顯然是零排放,當前也隻有純電一個現實選項。哪怕 PHEV 把剩下的燃油車份額全吃完,也無非是從 " 隻能燒油 " 變成了 " 可燒可不燒 "。
純電動車,或者說整個新能源車的政策支持縮水,一方面當然是補貼時間已久、行業已成熟,另一方面也與近兩年經濟環境的不确定性,汽車消費整體不景氣有關(典型就是逐步放開号牌管控)。
這也不難理解,倘若乘用車市場整體從 2000 萬輛縮水到 1500 萬輛,新能源滲透率從 30% 提高到 40% 也毫無意義,都是 600 萬輛。改善結構、提高某種類型的占比固然重要,但前提是大盤不過分縮水。
所以近兩年來,對于過去新能源市場的主力即電動車的支持減少,既是發展過程中的必然,也是随環境動态調整的要求。
這樣的背景下,允許 PHEV 先走一步對燃油車實現 " 部分電動化 " 是合理的權宜之策。但與此同時,也需要記住 PHEV 終究不是新能源發展的終極目标,純電的種子需要被保護。
節假日高速充電不僅是純電車主和 PHEV 車主的 " 正面對決 ",其實也是純電與 PHEV 對社會資源支持争奪的最直觀體現。此類資源争奪應該是全社會共同解決的問題,而不是鬧到熱搜上任由車主們互相傷害。
理是很簡單的理,無論是對于自營樁還是第三方服務商,相對于 PHEV 用戶,純電用戶顯然是平日裏使用充電服務更多、開銷更大的。
那麽服務商就有理由對純電和 PHEV 充電做區别定價,或者提供更高優先級的預約權限等等。前者對充電服務的需求更急迫且無替代方案,也是對服務商的生存和經營更爲關鍵的群體,于情于理都值得被 " 區别對待 "。
公共充電樁漲價已經不是新鮮事,既然服務商都能依地段不同、時段不同、日期不同,收取不同的充電費用,那麽依車型不同、品牌不同、動力屬性不同做收費标準區分也沒什麽壓力,還怕 PHEV 車主吞了你不成?
還是那句話,能用 " 看不見的手 " 去調控的事情,麻煩就不要讓純電車主和 PHEV 車主們憑良心靠自覺、在社交網絡上打嘴仗、在線下充電站打肉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