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 | 若風 排版 | 五月
第 7880 篇深度好文:8320 字 | 20 分鍾閱讀
宏觀趨勢
筆記君說:
" 修昔底德陷阱 " 是真實存在的,在過去五百年的時間裏,16 次大國崛起,其中有 12 次引發了戰争。
在當今世界,中美關系作爲最重要的一組雙邊關系,這一次,中國的崛起是否将引發新的 " 修昔底德陷阱 ",如果引發,避免戰争的希望在于什麽?
近日鄭永年教授出版新書《中國叙事》,我們也基于這一内容專訪了鄭永年教授,就中美關系展開了一場讨論,希望對你有所啓發。
01
" 舊金山會晤 ",意味着中美關系全面向好?
中美關系,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
甚至不止是最重要的雙邊關系,還是當今世界秩序的兩根支柱。
但是,我們看到,從特朗普時代到拜登時代的前段時間,由于美國緻力于 " 貿易戰 " 和 " 脫鈎 ",中美關系在很多方面直線下滑,幾乎陷入了一種 " 自由落體 " 的狀态。
這種 " 自由落體 " 不僅損害了中美兩國的利益,更是給整個世界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這幾年來,世界越來越亂,俄烏戰争還未結束,以色列和哈馬斯的沖突又開始了,包括世界上其他的一些地方,也随時可能爆發沖突。
也因此中美關系的穩定與否将表明世界秩序的走向——如果中美發生直接沖突的話,它不僅是兩國的沖突,甚至可能造成世界文明的毀滅。
而随着世界進入 AI 時代,人類面臨的生存危機隻會更加深刻。
這種情況下,有什麽辦法呢?
隻能通過對話。今年以來,美國的各個部長都來中國了,包括香山論壇,我們也邀請了美國國防部部長,盡管美國國防部部長最後沒來,但也是派出了代表。
中美之間需要接觸交流,所以這次舊金山會晤,人民日報也發文指出,唯有本着對曆史、對人民、對世界負責的态度,處理好中美關系,才能不斷增進兩國人民福祉,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爲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
這不是空話、套話。
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深刻認識到,不是說一場舊金山會晤,就能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
中美之間到底要建立一段什麽樣的關系,大家都在探索,在 2021 年中美兩國元首視頻會晤之時,最高領導人就提出,未來 50 年,國際關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中美必須找到正确的相處之道。
中美兩個大國之間到底是什麽樣的關系,将決定未來和未來的世界秩序走向何方。
雙方都在探索,但是探索的過程絕不是通過以前的相互叫罵、相互媒體妖魔化實現的,它必須是通過對話達成的。
美國方面态度很明确,中美競争這一點并不意味經過這次舊金山的會晤就會停止,但是競争歸競争,還是要管控沖突、守住底線。中國同樣如此,美國封鎖中國、卡中國脖子,盡管中國是想合作,但中國也不怕競争。
中美關系還是還處于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中,所以不要輕言中美關系馬上就向好了。
兩個大國的關系既是鬥争出來的,又是通過談判達成一定共識的。
但美國現在面臨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行動赤字,就拿巴厘島兩國元首說好的事情美國做不到一樣。
但做不到也是一種事實,因爲現在美國政治高度分化,無論是誰當美國總統,很多事情做不到是常态。
這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美國現實,但是我們并不能因爲美國有行動赤字就不跟美國談,所以這次最高領導人前往美國任重道遠,因爲這不僅是兩國的福音,對世界來說也是如此。
爲什麽這麽說?
因爲中美兩國是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經濟總量超過世界 1/3、人口總數占世界近 1/4、雙邊貿易額約占世界 1/5,這不像以色列跟哈馬斯的沖突,隻是區域性的,一旦中美發生直接沖突,那一定是世界性的。
這其中,還要想清楚的是,中美到底要建立什麽樣的關系?美國的目标是什麽?中美關系變化的目的是什麽?
無論是接觸也好,交流也罷;競争也好,對抗也罷,甚至是付諸于戰争手段,這些都是手段,不是目的。
到底要建立什麽樣的關系,兩個大國都處于探索的過程中。
02
中美關系變化背後的現實
但不管怎麽樣,我們需要認清中美關系變化背後的一些現實。
一方面中美兩國關系回暖,不爆發直接沖突是可以肯定的,另一方面中美關系最 " 蜜月 " 的時代也已經過去了,我們不要再夢想回到那個時代了。
與此同時,中美雙方也在根據目前的現實不斷形成新的共識:
1. 中國不是前蘇聯
從特朗普時代到現在,美國對中國發動的 " 貿易戰 ",想要通過技術脫鈎、技術冷戰,再到全面冷戰,将中國變成另一個 " 蘇聯 ",從而拖延乃至終止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以前美國總覺得把中國視作敵人,他就可以把世界團結起來,像以前對付蘇聯一樣,把中國打敗。
但這些年下來,美國顯然意識到中國不是前蘇聯,中國具有非常強的韌性。
對全球而言,中國是一個産業最齊全的經濟體。
中國人口多、市場大,什麽産業都可以在中國得到生存和發展。這尤其表現在制造業領域。或許今天的産業升級受制于地緣政治的影響,但中國既不是過去的蘇聯,也不是亞洲的較小經濟體。
在有效應對地緣政治變遷對産業所産生的影響時,中國無論是國有部門還是民營部門,都在對研發進行大規模的投入,緻力于跨越因爲美國西方技術禁運而有可能面臨的 " 中等技術陷阱 "。
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也在評估中國的科技能力,很多人也意識到,美國和西方的做法即使能夠延緩中國的科技現代化,但不僅封殺不了中國的科技現代化,反而在刺激中國加速科技現代化的步伐。
而所謂的貿易脫鈎,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脫鈎。
中國隻在一些被西方 " 卡脖子 " 和 " 脫鈎 " 的領域實行 " 被迫替代 " 戰略,而在更多的領域繼續和西方挂鈎。
哪怕是一些脫鈎領域,對中美兩國來說也都沒有好處,隻不過是 "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 或者 " 殺敵一千,自損六百 " 的問題。
脫鈎既不符合兩國的經濟利益,又不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更不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利益,這點共識大家還是有的,上個月美國 1000 多名科學家和學者支持續簽《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呼籲兩國大學反對脫離接觸也反映了這一點。
事實上,作爲一個非西方國家,中國的崛起在西方學術界一直存有巨大的争議。對有些人來說,中國的崛起就是順應了西方的道路和方法。
西方是這麽認爲的,中國的不少學者也是這麽認爲的。曾經有一段時間裏,很多人認爲,總有一天,中國道路和西方道路會趨于統一。
尤其是八十年代後的很長一段曆史時間裏,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很多人都相信中國的改革開放終究會促使中國成爲西方那樣的市場經濟民主政體。
但中國畢竟是中國。中國越發展,隻會越來越像文明意義上的中國,而非西方所期望變成的中國。
2. 美國也不是以前的美國
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技術進步爲人類創造了巨量财富,而作爲全球化和技術創新的中心,美國的蛋糕在這輪全球化中越做越大,獲得了巨量财富,得到的好處比誰都要多。
但随之而來的,美國社會也出現了難以解決的問題:
美國的問題不是利益獲得的問題,而是内部的利益分配問題——全球化和技術進步所創造的财富落入了極少數人的口袋,收入差異越來越大,社會分化越來越明顯,失去了一個健康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公平,這樣一系列的内部問題導緻了民粹主義的崛起。
美國最早期可以說自己是精英民主,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成員都是從哈佛等名校畢業;到了二戰以後持續到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叫中産民主或者大衆民主,當時美國中産階層比例最高時達到 70%;但現在則是 " 富豪社會 " 或者 " 民粹民主 " 了,美國中産階層進一步萎縮,連 50% 都達不到。
這放在哪個國家受得了?底層得不到好處,中産越來越少,連白人都越來越窮,不搞民粹,可能嗎?
所以美國就出現了兩種情況 :
一方面,政治人物操縱民粹,特朗普之前當選就是民粹主義的必然結果,而在明年的美國總統大選,《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的民調也顯示,特朗普擁有高于拜登 10% 的普選優勢。
另一方面,美國作爲世界第一大國,最大的經濟體,擁有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其科技能力、企業能力等也都是 TOP1,美國内部産生的變化本身就具有外部性,一旦他們解決不了内部問題,就很容易把這個矛盾向外轉移,外化成國際問題。
當政治人物決意把内部危機外部化時,内部強硬派紛紛擡頭,國家間的沖突不再局限在單純的貿易領域,而向其他領域擴展。
誠然,在曆史上從沒有哪個國家,把國内矛盾轉移出去就能完全解決國内問題的。
西方的問題,美國的問題,不是其他的問題,就是民主的問題。這種收入分配、貧富差距的社會問題,打多久貿易戰都解決不了。
中美貿易戰解決不了美國的内部結構問題,但美國還是這麽去做了,因爲它能一定上轉移美國的内部矛盾,這點我們要注意。
并且我們還需要冷靜地認識到,很多人都在說美國不行了、衰落了,甚至有人說美國很快要垮台了。
但實際情況是否如此?
美國确實在經曆着民主危機,尤其是治理危機,但美國很多方面都沒有多大的危機。
美國經曆的是政治和治理上的危機,但美國的經濟體制、科技創新都沒有特别嚴重的危機,因爲美國的經濟、技術創新和政治是分離的,政治方面的危機不會直接影響到經濟面。
甚至經驗地看,過去每一次危機似乎都促進了美國的發展進步,不管是一戰、二戰,還是越戰、冷戰,包括幾次經濟危機,都沒有阻止美國經濟和技術的進步。爲什麽會這樣?這需要我們不斷去思考研究。
03
中美關系怎麽看:三個回歸
再回到這次舊金山會晤來看,無論是在會晤前,還是會晤之後,都能在網上看到一些 " 吃瓜群衆 " 的 " 高談闊論 ":
要麽叫嚣着說美國發現自己封鎖不住中國,所以主動投降認輸,邀請中國前往舊金山一叙;
要麽說中國被美國的封鎖脫鈎搞得元氣大傷,經濟還沒複蘇過來,需要和美國進行和解;
相對理性的人可能看到了中美之間在很多方面是相互需要,能夠進行互補,中美關系緩和是好事。
……
中美相互需要沒有錯,但如果隻是爲了這一點而進行交往,那就顯得格局小了,沒有看到中美關系對整個世界的重要性。
事實上,這幾年國人的心态發生了一些變化,這種變化尤其體現在和美國相關的方面,産生這種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民族主義的崛起,這也導緻國内民間存在一定的民粹情緒。
所以在西方媒體妖魔化中國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自媒體也會将美國和西方進行妖魔化,大家也不交流,就互相叫罵。
甚至有一些人直接走向極端,認爲中國發展到現在十分了不起了,真和美國打起來,肯定是中國必勝。
于是,在一段時間裏," 超越西方 " 的聲音盛行,人們相信西方已經衰弱,中國已經全面超越西方。還有很多人開始當西方的 " 老師 " 了。
比如,最高領導人以前親自講我們不輸入模式、也不輸出模式," 中國模式 " 不是說要取代西方,隻是提供另一種選擇。但可能我們的一些相關部門在宣傳時沒有說清楚這一點,在學術界也存在一些人到處提,中國模式是最好的,已經超越了西方。
我們總是批判西方的冷戰思維方式,但有時候我們腦袋裏的冷戰思維方式也很強大。
我們有些地方确實需要反思。中國發展得太快,就更應該避免暴發戶心态。現在中國有些人唱得太高調了。
我覺得國内極左、極右還是要少一些。" 高級黑 " 和 " 低級紅 " 都太多了,這些東西一被放到國際層面反而損害了自己國家的形象。
民族主義不可避免,中國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讓很多人産生一種自發的民族主義情緒,這種民族主義情緒絕對是正能量的。
中國也需要民族主義,但中國不需要非理性的民族主義。
非理性的民族主義雖然能排解一部分情緒,但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式,很大程度上反而是惡化問題的方式。
比如社交媒體上充斥着的一些民粹情緒,無論是針對中國企業家,還是針對外企的,如果是正常的批評還好說,但往往更多是無端的攻擊甚至是人身攻擊,這些對我們國家的企業家和外企都造成了極其負面的影響。
中國的改革開放正在進入新的時代,既需要人們對民族的自信,也需要保持虛心的學習态度。這就需要塑造新型的理性民族主義精神。
從這個視角看,人們應當花大力氣糾正目前日漸盛行的民粹性民族主義。要達到這個目标,就需要發動新一輪向其他國家學習的浪潮。文明的進步都是在開放狀态下取得的。
中美兩個大國,在地球的兩端,沒有誰說可以完全打敗對方,也不是說過了今天,中美兩個國家就此在地球上消失。
兩個國家如果都心平氣和地坐下來交流,世界的大局就算穩定了;一個國家理性、另一個國家 " 鑽牛角尖 ",可能會吵架,但吵的力度和頻次能克制住;一旦兩個國家都變得情緒化的話,那是最麻煩的。
所以就還是我過去一直所呼籲的,當今的世界需要三個回歸:
回歸基本事實,回歸科學,回歸理性。
04
接下來,我們該如何做?
舊金山會晤之後,擺在世界的面前是一個新的大變局時代,在這種新形勢下,中國該如何做?中國又該如何創造自己的戰略機遇期,我有 3 點建議:
1. 講好中國故事
面對新形勢,我們更要講好中國故事,爲什麽?
就是爲了讓其他國家承認中國的崛起,接受中國的崛起,跟中國分享共同的發展成果,這個非常重要,也是我在《中國叙事》一書中提到的觀點。
我們一直說國際社會有硬力量軟力量,光有一個硬力量,沒有軟力量,人家就把你的硬力量稱爲威脅。
那麽軟力量的标志是什麽?
第一,願意來讀懂中國;第二,能夠了解中國;第三,接受中國;第四,不僅接受了中國,還向其他人傳播中國的理念,傳播中國的實踐經驗。
但這裏還有個前提,是我們要自己讀懂自己。
我們老是說讀懂中國,要西方人讀懂中國,問題是我們自己讀懂自己了嗎?
我們沒有,我們絕大部分人都隻站在一種價值觀裏解讀中國。
要麽是基于西方的價值觀解讀,用西方的相關理論、西方的意識形态來衡量中國,最後走向極端,變成了批評中國;
要麽是過度站在民族或者民粹主義的立場來看中國,從而走向另一種極端,變成了誰批評中國,誰就是敵人,這兩種視角都是不準确的。
我一直提倡說,中國的發展一定要把中國幾千年來的文明 " 大曆史觀 " 和中國近代兩次鴉片戰争以後的 " 中曆史觀 " 和改革開放 40 年的 " 近曆史觀 " 結合起來看,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
中國有幾千年不中斷的文明,近代以來有成功的革命經驗,改革開放以來有成功的建設經驗。
80 年代初,中國人均 GDP 不到 300 美元,去年達到近 13000 美元,以前還沒有中産階層,我們現在有 4 億中産,更重要的是我們過去 40 年讓 8 億多人口脫貧,尤其是中國加入 WTO 之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 50% 以上,07、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後,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有 30% 以上。
所有這些數據在世界經濟史上都是奇迹。
更具體地說,中國的另一種制度選擇的故事就是要講好三個 " 可持續 ",即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穩定,政治有可持續的支撐和領導。
從制度入手來叙述三個 " 可持續 ",基本就可以把中國的另一種制度選擇講好、講清楚,從而把中國的經驗轉化爲基于概念和理論的 " 軟實力 "。
2. 當務之急,打造國内統一大市場
盡管中美關系朝着緩和向好的态勢發展,但如果我們放眼全球來看,整個世界的經濟形勢仍然嚴峻複雜,世界各國的經濟下行壓力還在加大。
在這衆多國家裏面,中國的情況還算是不錯的,至少對世界經濟起着正面的作用。但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在經濟上國際大循環的動力正不斷減弱,中國的當務之急,是構建起國内大循環動能發展。
能夠看到,中國國内大循環有幾個很好的基本面:
1. 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以及強大的生産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
2. 中國擁有 1 億多市場主體(即企業)、1.7 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以及包括 4 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内的 14 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内需市場;
3. 中國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
但我們也要意識到,中國國内大循環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比如,盡管我們有 4 億中産了,但是占全體人口比隻有不到 30%。
與亞洲四小龍進行對比的話,這個比例必須超過 50%,甚至達到 65% 到 70% 才能被稱爲中産社會,所以我們的中産增長空間還是很大,如果到 2035 年有七八億中産的話,才是一個真正的中産社會。
也隻有這樣,中國才能不斷 " 提振内需 ",建立一個消費社會。
并且,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還尚未打造好國内統一大市場。
我甚至建議将二十大提出來的制度型開放的規則、規制、管理、标準首先應用到國内的大循環上面。
爲什麽這麽說?國内統一大市場的關鍵在于建立共同的規則、規制、标準和管理。
拿 2001 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來說,世貿組織不僅僅是一個貿易組織,更是一整套規則,成員國需要接受并願意服從規則。世貿組織是一個仲裁機構。中國入世,意味着我們跟外部世界接軌。而爲了入市和世界接軌,我們改革了自己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也正是因爲 2001 年的中國入世,才使得中國經濟又迎來了一波騰飛。
但是直到今天,我們内部的規則還沒有統一起來,從而導緻中央頒布的一些政策一到地方就變形,政策本身沒問題,出發點也是好的,但落到地方的執行層面就一言難盡了。
中國的企業有時候也存在這種情況,中國民營企業都喜歡跟外國的企業做生意。這裏面就是規則問題,中國企業之間的生意不受規則約束,甚至沒有規則,成本就很高。
沒有統一的規則就意味着沒有統一的市場,導緻中國的市場大而不強。
3. 開放、開放,再開放
當我們力圖通過國内大循環做大中國的内需市場時,始終不能忘記的一點是:
開放、開放,再開放。
自特朗普時代以來,美國對中國進行貿易戰和脫鈎,而中國沒有走上蘇聯的 " 冷戰 " 道路,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中國的領導人一直強調要把大門打開,打得更開,深度融入世界。
美國政府之前搞貿易戰,是行政當局的邏輯,用納稅人的錢和行政的力量搞所謂 " 再工業化 ",讓資本重新回流美國。
但 " 脫鈎 " 不是資本的邏輯,不是科技的邏輯,更不是市場的邏輯,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美國芯片三分之一都銷往中國,這怎麽可能 " 脫鈎 " 呢?
同時,美國内部不是鐵闆一塊,我們也不要把美國視作一個整體。美國不是拜登的美國,也不是特朗普的美國,美國是由很多群體和利益集團組成的,他們相互制衡影響着中美關系的走向。
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美國白宮和軍方傾向于跟中國脫鈎,但華爾街和矽谷不想。
華爾街之所以支持向中國施壓,是希望中國更大程度地開放,讓他們賺錢。我們和外國駐華商會交流時發現,沒有多少企業想離開或自願離開中國,并且從曆史上看,是白宮聽華爾街的,而不是華爾街聽白宮的。
隻要美國還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隻要中國保持開放,在中國即将成爲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中産人群還在迅速擴大的前提下,美國資本是不會放棄中國市場的。
反之,如果中國選擇封閉,那麽美國所有的既得利益群體才會真的團結起來對付中國。
并且,更值得注意地一點是,中美關系可能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一組關系,但它并不是唯一的關系。
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也不是說利益完全一緻,我們與其他西方國家同樣有許多可以合作共赢的空間,更不用說廣大的發展中國家。
當然,在如何開放上我們也需要落實到更具體的方面:
1)更針對性、精準性地開放
随着中國經濟體量的進一步增長,社會利益多元性的進一步增加,不同社會群體、不同社會階層對于開放的需求也更加各異。
與此同時,各個社會群體在利益訴求上抱團開展對外交流和往來的力量也在增強。
由社會層面開展的對外開放,要遠比政府層面的需求更爲精準,效果更加顯著,可以構建更豐富的開放網絡,形成更多的開放節點,我們也因此能夠更針對性、精準性地開放。
比如你要拉住華爾街,就要看到美國的優勢在哪裏。華爾街對實體經濟不感興趣,他的優勢和興趣點在金融、互聯網,關鍵技術領域。
對日本和歐洲呢?可能就是開放制造業的部分。從中國爲了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要吸取美國的教訓,就要在精準開放中彌補自身短闆。各方面要平衡。
中國近代史到現在也始終印證着一點:開放就成功,封閉就會落後,落後就要挨打。
2)思想上更加開放
我們不僅僅要開放,還要盡可能做到 " 單邊開放 "。
什麽是 " 單邊開放 "?就是你不向我開放沒關系,我向你開放。
" 單邊開放 " 相對應的是 " 對等開放 ",對等開放就是說隻有你向我開放,我才向你開放。
中國經過了改革開放 40 年後,我們已經有能力實現單邊開放。就算美國和它的盟友還要和中國進行 " 貿易戰 ",我們在有些領域也要單邊開放。雖然原則上美國非常強調對等開放,但美國在很多方面永遠是單邊開放的,比如說人才政策,美國的人才政策永遠單邊開放。這就是爲什麽世界上那麽多人才跑到美國去了。
同樣,中國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很多方面也是單邊開放的結果。80 年代我們剛剛改革開放,沒有資本,就實行單邊開放、打開國門 " 請進來 ",先請海外華僑資本進來,再請國際資本進來。90 年代後加入 WTO 實行接軌政策也是單邊開放。
并且,除了 " 單邊開放 ",還要在思想、精神方面進一步地開放。
事實上,中美兩國過去很多時候都是在向對方講一個政治故事,而忽略其它很多可以講地東西,使得兩國在思想層面陷入了局限。
今天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需要我們不斷開放,顯示出更具包容性、實事求是的态度。
要記住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我們的發展,而不是爲了表達一下情緒,最終促成國家利益最大化才是我們要做的。
最後,還要強調的是,中美之間的良性競争不是零和博弈,地球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的發展。
中美兩國各自的成功,是兩國人民的幸事,也是世界人民的幸事。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