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同學,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經常有人向我提及内心的困擾和矛盾。比如:
工作上初步取得小成就,爲何在第二曲線上卻遲遲找不到出路?周圍的人都認爲很出色,爲什麽總覺得自己還差得遠?
當朋友提出建設性建議,我爲什麽覺得特别受傷,即使他們出發點是善意的?
......
如何回答是好?前幾天,查到一份《2022 年國民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看完,我想分享給你。
數據中指出,失業、待業人群的抑郁焦慮風險率達 29.8%;有工作,基本沒進步的高達 27.1%;每天工作時間比平時更少的占 12.9%。
也就說,不少人在工作、生活進展、自我價值相關的問題上會出現心理困境,所以,你不是一個人在面臨上述問題,而是一群。
可是,問題來了。
大家都認爲負面評價會影響身心健康,爲什麽還做自我挫敗行爲(self-defeating)?我發現,是大家理解錯了。
舉個例子:
我已經夠 " 卷王 " 了,身邊一位好朋友,比我要求還高。
他周一到周五加班到晚上 11 點,周六日還要卷副業,堅信通過努力,提高變量,一定會達到想要的高度。
然而,雖然工作上表現出色,獲得領導認可,但私下裏聊天,我能明顯感覺到他身體疲勞、精神壓力。
他有一套很自洽的邏輯是,現在努力爲了以後更輕松的生活。我的自洽剛好相反,人的付出是爲了當下快樂,當下無法取悅自己,以後何嘗快樂。
這方面,我們常常産生争執。
的确,他也明确表現,現在忙來忙去,錢沒掙到多少,連陪家人的時間都沒了,看似工作卷時長,實則效率極低。
這很符合自我挫敗行爲特征。
當意識到某些行爲,已經妨礙内心深處所渴望、和真正想要的,我們會感到沮喪,對自己的不夠自律、力不從心感到憎恨。
盡管初衷爲了獲得好處,但這種内心的擰巴、矛盾感,反而會讓你陷入更多的麻煩中。簡單來說,就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那麽,它的出現有什麽特征?
首先,想要又拖延。
明明知道任務很重,你總以改天、晚一會兒,還沒到最終日期爲由作爲推辭。不過停下來盤算下,似乎完成這件事也并非遙不可及。
這種 " 當下簡單、明天再做 " 的狀态,會讓人持續處在壓力、負循環中,随着時間推移,思維混亂程度逐漸增加,熵增(Entropy)出現,離目标漸行漸遠。
比如:
寫一份廣告種草方案難嗎?如果做過,并不難。
關鍵是你時常覺得,我需要更多數據、再研究一下對手廣告策略,總想一口氣幹票大,如此一來,就沉浸在大量前期調研中,遲遲不願意開始撰寫。
我身邊好多此類朋友,總讓大腦尋找完美靈感,像給一台發動機上發條一樣,使勁蓄力,卻不想讓它放松。
其次,我簡直太煩了。
煩什麽呢?任何事情的完成不是直線,你會被各種瑣事小事兒困擾,這種來自内心的不滿會讓你焦躁不安,想要放棄。
有個短視頻,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一位超市售貨員,好不容易将一排泡面碼放整齊,結果一件突然被顧客碰倒,導緻整排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紛紛倒下,一片混亂。
這個售貨員原地情緒失控,努力在一瞬間化爲烏有,還要重新來過。說白了,是人都會有此類反應,畢竟付出很大精力。
再者,總想要控制感。
最近發現,反應背後由本能驅動,我們很難駕馭本能。
當你對現實有過高期望,卻無法滿足,掌控欲會讓人有自我毀滅的沖動。而這種自我毀滅的欲望,實際上爲了滿足對控制的需求,因爲,對于某些人來說,掌控命運,似乎是最高級的控制。
這是一種扭曲的控制欲。真正的掌控并不意味着自我毀滅,而是通過對自我、環境的了解,實現個人成長和進化。
比如說,一人可以選擇通過藥物來迅速獲得短暫的快感,而另一人則通過不斷學習、改變自己,實現真正超越。兩者都是對掌控欲的滿足,但方法和影響截然不同。
要是拆開來看自我挫敗更多表現,還有很多,諸如過度完美主義,自我設限、忽略積極反饋、沉迷陳舊經驗等等。
不同環境,大家遭遇問題肯定不一樣,所以,我更傾向于從 " 處境 " 出發去理解。
人們總喜歡把歸因往負面思考。那麽,自我挫敗感強,真是一件壞事嗎?未必。因爲,很多人沒弄懂挫敗感背後的真正含義。
我們換個角度思考,挫敗感從哪裏來?
你大概率會說:做錯事、對方拒絕了我、不滿意自己的狀态等等。想想看,正是這些被拒絕所帶來的不滿足,才讓你在過去學到很多東西。是不是?
隻不過,開始做法不熟練,需要一點點适應。所以,它是一種沖動意識、當下愉悅。這種愉悅像一個 " 解決方案包、應對機制 "。
你邁過它,會得到進步,沒有邁過時,大腦本能保護你,通過心理釋放出緊張不安、感到威脅的信号,産生警覺,提醒你尋找更好的解決方式。
舉例來說:
大公司季度結束,以高管和人力牽頭的團隊,會要求大家做一次彙報工作,來評估整個階段表現如何。
我注意到,很多人工作很認真,彙報時總被印象分拉低。爲什麽呢?他們在台前,面對衆多同事,要麽不知如何表達季度成果,要麽,不敢太直白地說自己做什麽。
勉強用 10 分鍾快速彙報後,從舞台上下來那一刻,内心挫敗感寫滿整張臉。潛台詞能看出:" 哎,沒表現好,我又搞砸了 "。
這種因覺得沒準備好、同事們期望過高、還是自我表現的評價,難道不算應激反應嗎?它潛台詞在提醒你,這次已經邁過去,下一次一定要好好準備,提前練習下。
不過,現實和期望總有出入。
很多人彙報完,就輕松放下了這件事,心想 " 終于結束了這一個季度的彙報工作。" 這種狀态,導緻很少在彙報中反思、學習。
因此,他們很容易在下一次彙報中重蹈覆轍。
所以,你注意到了嗎?
自我挫敗是一種叠代原理。它先讓你上跑步機找節奏,再制定接下來的跑步計劃。這種初步嘗試,也許短期有很多問題,卻爲未來打下積累成功經驗。
問題是,如果你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兒,挫敗行爲會變成一種反複出現的麻煩。随後,你便指責自己,爲什麽這麽笨、不明智,又煩又幹不好。
但其實,要麽你沒上心,要麽,對這件事缺乏長遠視角。
如果你将彙報視爲一次演講,并把演講看作是技能的培養,你的态度可能會發生轉變。
正所謂 " 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 ",而學習演講技巧是一個不斷的過程。這就意味着,每次你站到台上,都是一次珍貴的機會和體驗。
如此一來,不僅不怕,反而會成爲成長、進步的階梯。
多項兒童心理創傷研究表明:
成長過程中,經常因爲犯錯被父母忽視或缺乏關愛的孩子,難以培養出健康的應對機制,到成年後,這種經驗逐漸影響了他們的複原能力。
簡而言之,當面對充滿困境和不确定性的問題時,适應能力會下降,防禦機制加強,以确保自己始終處于一個相對安全且可控的狀态。
回想一下,你是如何應對不确定問題?遭遇困境時,首要反應變得警覺、防備,還是敞開心扉,大膽擁抱?所以,請不要過于擔憂,自我挫敗是一種 " 防禦到适應 " 的過程。
03
明白這些,可以學到什麽呢?這四點給我啓發很大:
其一,感受你的感受
跟随你的内心、相信你的直覺,實際上,這些都源于真實情感發生,問題在于怎麽感受?認知行爲療法(CBT)中,強調評估自動化思維和情感反應。
當一個人說,小王,在嗎?能不能幫我個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麽?别看簡單一句話,實則有兩類不同群體。
第一種群體會想,哎呀,他有什麽麻煩又找我了,我得晚一點兒再回複,這樣顯得自己比較忙,中間也可以思考下,找一個什麽合适的理由拒絕。
第二種群裏心裏會想,朋友找我一定有什麽急事,我看看能做些什麽。
這種心态往往源于對待人際關系的積極态度,與開放的性格,他們不會認爲請求是負擔,反倒當成與他人互動、增強關系的機會。
這兩種不同反應,揭示着内心深處的信仰和情感。當面對類似請求時,通常不是立即做出反應,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信仰和情感來決定如何回應。
同理,認識你的感受,即先問自己:我遇到此類問題内心有什麽反應?是恐懼的、期望的、還是其他原因。
觀察并質疑這些自動思維。例如,這個人真的是想利用我嗎?還是他隻是真的需要幫助?我有沒有其他的經驗或證據表明他是可信的?
對比這些,你可以逐步确定那些不健康、不準确的反應。
其二,清除限制性信念
反應背後根深蒂固是信念在左右你。何爲信念?一種個人對自身、他人或可能阻礙目标,潛能的信念,心理學中也把它稱作限制性信念(Limiting Beliefs)。
這些往往是基于過去經驗、社會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等外部因素形成的;并且很多情況下,你可能并沒有完全意識到它的存在。
我不夠好,所以我不能成功;像我這樣的,通常不會有大出息;我不知道被愛,因爲我顔值不高。爲了得到别人認可,我必須取悅他們;我不應該犯錯,我可能有點失敗。
此前我就有關于 " 社恐 " 的信念,每當别人約我出去喝咖啡,大腦中無形會蹦出要不要去?我有沒有用?去了有什麽用等一連串問題。
人們通常較爲普遍的三個信念是無助、無望、無價值。
無助即莫名其妙的無力感,對很多事情不感興趣,不想有目标,也沒有。
無望,是不對任何可能性再抱有希望,災難性思維,有這種信念的人,大腦第一映射,任何事情先否決,覺得 " 這絕對不可能 ",我做不到,别人也做不到。
無價值比較容易理解。
面對喜歡的東西,不敢追求,覺得沒資格,配不上。不過,他們都隐藏在 " 自我感受 " 下面,沒有表層事件作爲刺激,你很難挖掘到。所以,你也不可能全部認知到。
其三,重新建立新思維
一旦認知到不好信念後,想改變,就要重建思維模型。
怎麽重建?學習大量思維模型嗎?不是的。我覺得關鍵在" 驗證 ";換句話說,學的那些東西,無法指導行動,就沒有真正幫助你。
這個啓發,來自于世界互聯網教父凱文 · 凱利。
前幾天,看他在某論壇上說過一句話,意味深刻。他說:創新是非常低效,世界上最好的工作都是低效的。爲什麽?
假設你是一名科學家,你的工作效率低,代表你在做不起作用的實驗,這些實驗恰巧會帶來突破性發現,你在探索未知領域,獲得那些普通路徑不能達到的認知。相反,如果你是高效的,你隻會做有效實驗,目的性極強,會限制創新空間,陷入路徑依賴,很難産生革命性成果。
同理,你要建立一個新思維模型,如同改變大腦固有認知,這是一個創作過程,創造過程必然不能關注結果,而是關注行爲。
關注行爲必然低效。
當你 " 想要又拖延 " 時,你應該停下來,想想怎麽把大腦中 " 想要 " 的狀态,切換到别的地方,轉移一下,以防止它持續熵增。
這種切換很難,畢竟大腦中的想法,随時會蹦出;怎麽辦?最近找到一個辦法,從環境下手。大腦喜歡強關聯,換個環境,就像給大腦重新設置一次。
工作場所理論(theory of workplace identification)中也曾表示,環境具備感官性、功能性、社交性、以及時間性,它不是簡單元素堆砌,是真有用。
其四,建設性利用退步
移動到一個全新空間,每樣東西都擺放得井井有條,一切都讓你感到新鮮、充滿活力。不過,幾天後,當你面臨緊迫的工作截止日期、或一個棘手問題,你發現,一些事情依然會再次引出挫敗行爲的出現。
怎麽辦?如果你重複了過去的做法,不要因爲犯錯把自己一竿子打死,可以試着把它轉移成一種輕視态度。
什麽意思?
幹不好就不幹了,明天再說;無法控制就不控制。這不是擺爛,是一種自我保護,這種保護讓你不再進一步受傷,短期幫助你擺脫那種過度責任感。
我見過很多人,爲了今日必達的目标,一件事做不完使勁熬着也要做,結果身心都受到壓迫性傷害。更關鍵在于,他們還動不動把火氣撒在别人身上,一點就炸。
不過呢,擺爛不是一直持有的态度,适當用,挺好的。
所以,這也是我那套自洽邏輯,你當下快樂,未來也就更快樂;你當下不快樂,以後也很難快樂。
因此,想要建立正向面對自我挫敗行爲的想法,感受你的感受、清除限制性信念、重新建立新思維、建設性利用退步,你可以,試試看。
總結而言,挫敗,是一種積極行爲。
不是每一次都會帶來負面,可是,如果你哪天沒有挫敗感了,也就意味着停止了嘗試、探索,走在養老的邊緣。不過,這也不是絕對,如果你較真,那你說的都對。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