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0 月 30 日,Apple 正式發布了 M3、M3 Pro、M3 Max 三款芯片與采用新芯片的多款新品。可能在 Apple 的設想裏," 業界首批 3 納米個人電腦芯片 " 和 " 新一代圖形處理器架構 " 的名号可以扭轉接連下滑的 Mac 銷量,但從網友評論來看,大家對這代 Apple Silicon 似乎不太滿意。
以搭載 M3 芯片的 MacBook Pro 這款核心産品爲例,除了老生常談的 " 比金貴 " 統一内存和 1500 元的 " 高速 "SSD 外,今年的 M3 MacBook Pro 還有着許多新槽點,比如 M3 的縮水減配問題。
打開 Apple 網頁中 Mac 的對比頁面,我們可以輕松找到 M3 Pro、M2 Pro 和 M1 Pro 三代 "Pro" 芯片對應電腦的配置列表。在 "SoC 芯片 " 一欄中,我們可以看到 M3 Pro 和 M2 Pro 的核心配置情況:
M3 Pro 和 M2 Pro 同爲大小核 12C 處理器,其中 M3 Pro 采用的 6P+6E 的方案,而 M2 Pro 采用的卻是 8P+4E 的方案。盡管 Apple 表示 3nm 下的 P 核與 E 核心相較 M1 時代分别有着 30%、50% 的性能提升,但減少了 25% 的 P 核勢必會對 M3 Pro 的高負載性能表現造成影響,畢竟無論 M1 還是 M3 Pro 都沒有用上超線程方案,線程與核心的關系始終是固定的,更少的 P 核意味着并發階段會有更多的進程被扔到 E 核中。
圖片來源:Apple
如果還是覺得難以列,那不妨不說的更直白一些:
在 3nm 新工藝和新設計下,Apple 提升了 CPU 大核與小核的性能。但出于對功耗、成本或産品定位方面的考慮,Apple 沒有将性能 " 最大化 ",反而是調整了處理器的搭配,限制了 M3 Pro 的整體性能提升。
此外,M3 也調低了内存搭配和帶寬,導緻 M3 芯片的内存帶寬從 M1 Pro、M2 Pro 時代的 200GB/s 降低至 100GB/s。
當然了,這還隻是配置表裏能看到的部分。Apple 反複強調 M3 采用了 " 極爲先進 " 的 3nm 制程工藝:通常情況下,随着半導體制程工藝的提升,也就是工藝節點的縮小,晶體管的尺寸會變得更小,這樣在同樣面積的芯片上可以集成更多的晶體管,從而提升集成電路的性能、減少功耗,增加芯片的功能。
但和 M2 Pro 的 400 億晶體管相比,M3 Pro 的 370 億晶體管卻 " 不增反降 "。換句話說,Apple 明明有能力以工藝提升爲契機進一步提高整體性能,卻因爲某些原因 " 開始摸魚 ",用新設計和更低的集成度實現小幅的性能提升,而不是用新設計和更高的集成度實現更大的性能提升。
用個大家可能更好理解的例子來舉例的話:A 品牌電腦改用了更高能量密度的電池,理論上可以大幅延長續航時間。但在成本、能耗或産品定位等因素的影響下,A 品牌卻設計了更小體積的電池,續航時間也隻延長了一點點。
再補充一個可能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留意到的地方:根據能效标識,MacBook Pro 14 英寸 M3 Pro 機型的典型能源消耗爲 4.8kWh,而 M2 Pro 版本的能源标識爲 4.6kWh ——制程更先進,晶體管更少,能耗反而更高,确實讓人摸不到頭腦。
除了實打實的硬件縮水外,M3 系列的 Mac 也有許多細節被認爲 " 誠意不足,或者說 " 實質性 " 的縮水。比如在 MacBook Pro 14 英寸這款機型中,M3 款隻提供了兩個雷靂接口,隻有 Pro 或 Max 款才提供三個雷靂。内存方面,M3 基礎款的統一内存居然還是從 8GB 起跳,要知道這是一款起售價 12999 元的 MacBook "Pro",這種配置簡直不可理喻。
此外,M3 Pro 版本的 MacBook Pro 起售價相較 M2 Pro 版本也有所提升,從 15999 元提升至 16999 元。雖然說 M3 Pro 版本的配置較 M2 Pro 有些許調整,但 "18GB""36GB" 這奇怪的内存大小,很難不讓人聯想到 Apple 精湛的内存刀法。
一般來說,Max 芯片的通用内存大小會是标準版的 4 倍,這也意味着标準版的 M3 芯片應該會配備 12GB 統一内存。但這一推論僅建立在前兩代采用相同工藝的産品階級上。考慮到 M3 系列芯片會改用台積電 3nm 制程工藝,Apple 完全有可能跳出 M3 Max 内存是 M3 标準版 4 倍的限制。畢竟 12GB × 4 是 48GB、8GB × 6 同樣也是 48GB。再加上 Apple 在 M2 芯片上也推出了 "24GB" 這種 8GB × 3 的奇怪組合,M3 Max 完全也有可能是兩個 " 三倍 "24GB 核心的膠水平台。
根據 Apple 的在 CPU、GPU 核心上的一貫做法,Apple 完全可以對 12GB 的 M3 芯片進行 " 軟件優化 ",用關閉部分内存區塊的方式打造 "8GB" 版 M3 芯片。換句話說,隻要 Apple 願意,就算是未來的 M4、M5 芯片,同樣可以推出 8GB 的 " 青春版 "。
再加上 Apple 對 SODIMM 内存這種 " 落後技術 " 可以說 " 深惡痛絕 ",能讓用戶提前加錢就絕不允許用戶自己升級,M3 版 MacBook Pro 從 8GB 内存起跳可以說在 " 逼迫 " 用戶升級到更大内存的版本。
要知道統一内存也意味着 CPU 和 GPU 更容易出現互相搶占資源的情況。比如當 MacBook Pro 外接了多台 4K 顯示器時,即使用戶不開啓其他 " 内存大戶 ",光是基礎的圖形渲染也會對内存帶來顯著的占用。沒錯,在播放視頻時 M3 芯片可以調用專門的解碼器,将 H.265 的編解碼壓力從 CPU 中釋放,但 GPU 依舊占據着珍貴的統一内存,讓 CPU 不得不把部分進程調到 SSD 充當的虛拟内存中。
當然了,作爲 Apple 也貼心地爲我們準備了内存、SSD 的大容量定制選項,隻不過 Apple 的内存升級價格可以說 " 坐地起價 "。其實這才是我們不喜歡 8GB+512GB 青春版 M3 MacBook Pro 的根本原因:看起來很劃算,其實每一步在變着法子讓我加錢。
其實從 Apple 近幾年的表現來看,面對銷量緩慢下滑的 Mac,Apple 也有想着開拓傳統 Windows 用戶的市場。隻不過主動貼近 Windows 用戶意味着 Apple 需要主動挖掘 Windows 用戶的痛點。幸運的是,在微軟持之以恒地經營下,越來越多傳統 Windows 用戶開始對陰晴不定的 Windows 感到厭惡。但在向 Windows 用戶示好的階段,Apple 卻把事情想得太簡單。
在 Apple 看來,MacBook Pro 對用戶的吸引力是一個包含硬件優勢與軟件優勢的複合體。确實,大多數情況下 MacBook Pro 的硬件配置對比同價位的 Windows 筆記本都不算優勢。以小雷自己爲例,我之所以還在用 M1 Pro 版 MacBook Pro,完全是因爲 Windows 總能在一些莫名其妙的地方給我帶來 " 驚喜 ",比如到了出差地點才發現電腦在背包裏自動喚醒,用掉了 40% 的電池;又或者 CPU 随時會在 0% 負載與 100 負載之間反複橫跳搖擺。必須承認,這些情況在 macOS 中确實不會發生。
但這并不意味着 macOS 和 MacBook 就是完美的,過于 " 專精 " 的硬件和系統讓 Mac 和 macOS 舍棄了不少 Windows 設備必備的功能,比如對 DirectX API、CUDA 計算、Hyper-V 虛拟化、NTFS 硬盤格式的支持。
對此,Apple 并沒有想着提高産品的 " 适用性 ",讓更多潛在用戶可以加入到 macOS 生态,反而是進一步限制了 Mac 的拓展性,将這些潛在用戶驅之門外。" 讓喜歡的人更喜歡、讓讨厭的人更讨厭 " 似乎已經成爲了 Mac 生态的發展方向。而這種 " 用戶自适應 " 的篩選也導緻 Mac 生态 " 有恃無恐 ",最終便拿出了 M3 MacBook Pro 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定價 12999 元的 " 專業入門機 "。
在我看來,Apple與其用 8GB+512GB 這樣的入門款卡位,倒不如放棄自己階梯式收費的定制配置,讓 "Pro" 重新專業起來。确實,Mac 配套的 SSD 中都搭載了保證數據安全的 T2 芯片,但比起一錘定音的配置,提高内存容量同時開放硬盤拓展,這其實更有利于 Mac 的推廣。
至于 12999 元的 M3" 青春版 "MacBook Pro,等它們降到符合自身定位的價格時,自然就不愁銷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