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的車市價格戰,從年頭打到了年尾,幾乎所有車企無一置身事外。一時間,降價促銷取代需求增長,成爲推動汽車消費的主要動力。那麽,這場價格戰因何而起、落于何處?背後的原因的是什麽,終局又在哪裏?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價格戰。
2023 年初,當很多車企還在盤算國家補貼徹底退出後該漲多少錢,特斯拉和比亞迪兩家僅有能掙錢的新能源車企,毫無征兆地發起了價格戰。當這種粗暴的價格戰引發衆多車企價格踩踏時,消費觀望情緒也因此空前加重,第一季度的車市出現了整體低迷。
但很快,各種地方消費刺激政策接踵而來,汽車廠商也随即開啓限時優惠,各種服務權益打包贈送,加上這一時期上市的新車普遍采用激進的定價策略,第二季度的市場開始回暖,銷量也被逐步拉動。
到了下半年,降價優惠早已成爲更多品牌的常态,車市也出現了鮮有的 " 淡季不淡、旺季不旺 ",沒有廠商再會刻意挑日子,抓住當下的銷量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整個 2023 年下半年,車市銷量保持了高度的平穩。
但是,到了年末,經銷商的庫存壓力依然很大。
2023 年前 11 個月,排名前五的合資品牌,除了大衆之外,廠家批售與經銷商終端上險的差值占比,全部大幅高于 2022 年水平。此時,多地政府又推出了購車補貼政策,廠商也加大優惠進行銷量沖刺。
一輪年末降價沖量後,中國汽車經銷商的庫存預警系數,雖然還在榮枯線以上,但已經降到了全年的最低值。完成銷量任務,拿到年終廠家返利,是很多經銷商保住盈利的唯一方式。而整個汽車制造業,2023 年 1-11 月利潤總額僅同比增長 2.9%,利潤率爲 4.95%,低于 2022 年的 5.73%。
之所以價格戰遲遲沒有任何熄火的迹象,背後有五大原因。
第一,頭部車企開始盈利後,對市場占有率有更大的野心。降價,不一定能提升自己的銷量,但大概率會讓對手很難賣。
第二,目前汽車行業産能過剩而需求不足,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價格戰不可避免。
第三,新車高度同質化,功能、配置、産品力拉不開差距,那就隻能進入價格拼殺中。
第四,原材料價格開始回落,爲價格戰提供了成本空間。
第五,新能源汽車逐步電子産品化,産品周期縮短、叠代速度加快,意味着價格也難再穩定。
而到了 2024 年,新車銷量不會出現大規模的增長,即便是此前高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消費 " 三駕馬車 " 出租網約車、單位采購、私人購買,也都存在客觀的增長壓力。
首先,出租網約車市場規模接近飽和。純電動新車銷量中注冊爲營業車輛的占比,從 2023 年三季度開始,就已經從 20% 的高位下滑,到 11 月跌至隻剩 11%。
其次,單位采購新能源的需求,在上一輪采購高峰期過去後,下一輪需求也在逐步放緩。
最後,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中,中低線級城市銷量占比逐步提升,銷量規模更大的限購城市,新能源增速已經明顯放緩。
如果說 2023 年的價格戰,主要是新能源通過油電同價和燃油車搶份額。那麽到了 2024 年,當新能源汽車自身也開始步入存量時代後,新能源與新能源之間的戰争也會開始。
所以,2024 年,燃油車一定還會利用自身的産能優勢和固定資産攤薄效應殊死一搏,而新能源汽車盡管盈利情況不樂觀,但爲了活下去也會積極應戰,整個市場會陷入無差别的大混戰。
這樣的背景下,價格戰一定會成爲今後一兩年的常态。隻要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的此消彼長還沒有走向平穩,隻要新興企業還在吞噬傳統企業的份額,價格戰就不會停,價格戰就是一場持久戰。
而當價格戰達到這樣的程度,傳統的營銷手段其實已經沒有太大的作用,成本效率的高低、現金流的充裕程度,已經成爲決定車企生死的關鍵要素。
因爲價格戰的本質,就是中國汽車市場在新能源轉型過程中,所必須經曆的淘汰賽。
如果你也和我們一樣,對汽車行業的變革式發展滿懷憧憬,歡迎大家到 B 站關注《童濟仁汽車情報所》,我們會在每周五與探讨一個你可能感興趣的新話題。大家有任何意見與建議,也歡迎留言與我們交流。
入駐媒體平台
商務聯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爲《童濟仁汽車評論》獨家稿件。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須注明出處爲《童濟仁汽車評論》和撰寫作者。如有任何侵權行爲,侵權者将承擔相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