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賬期,年降 10%,爆雷潮中被忽視的 " 透明人 "
作者/ IT 時報記者 毛宇
編輯/ 郝俊慧 孫妍
過去一周,極越 " 大鬧 " 新能源汽車圈。
" 一夜破産 "" 倒逼金主 "" 拖欠工資 "" 不結尾款 " 等字眼紛紛挂上熱搜高位,深深刺痛了車圈人與消費者的神經。
12 月 17 日,一封《極越汽車供應商聯合聲明》再次引起廣泛關注。聲明中稱 " 經不完全統計,極越汽車欠付所有供應商款項近 20 億 "" 如果不能夠及時回款,各家公司很可能面臨着資金鏈斷裂,裁員,員工失業,以及拖欠下遊供應商賬款等一系列問題 "。
" 供應商背後承載着無數員工及其家庭的生計與希望。" 一名極越一級供應商向《IT 時報》記者無奈地表示,現在外界關注的焦點都是車主和員工,供應商往往被排在末尾,極越至今未給出具體結款日期," 我們被拖欠了上千萬元的資金,已經決定起訴極越 "。
極越漩渦中的供應商難題并非孤例。不久前,哪吒桐鄉工廠被曝停産,被拖欠款項的供應商同樣追款無門;而一封名爲《2025 年比亞迪乘用車降本要求》的郵件,則将供應商在與車企談判中相對弱勢的地位公之于衆。
近兩年,中國汽車行業深陷價格戰泥沼,身處 " 食物鏈底端 " 的車企供應商,無力反抗,艱難求生存。
車企壓價:供應商承壓困境
" 頭部車企供應商利潤或更低 "
時值歲末,回顧 2024 年的車市," 降價 " 是關鍵詞。每家車企通過内部資源整合、技術創新以及壓低采購價格等手段,力求産品在市場更具競争力,可直到 2024 年底,能夠盈利的新能源車企寥寥無幾,車企供應商被卷入其中,市場動蕩不安。
11 月 27 日曝光的《2025 年比亞迪乘用車降本要求》郵件中,比亞迪語氣強硬地提出要求,"貴司所供貨産品,從 2025 年 1 月 1 日起降價 10%"。盡管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随後回應,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慣例,并非強制要求,但卻難掩車企與供應商商業洽談時的強勢地位。
據第一财經報道,比亞迪内部人士回應稱,比亞迪共有 8000 多家供應商,收到降本通知郵件的供應商不到 1%。另一位行業資深人士側面印證了這點,他告訴《IT 時報》記者," 此次發函的主要對象是一些傳感器巨頭,利潤豐厚,可能存在一定談判空間。" 但若是利潤微薄的中小企業被如此要求,或難逃虧損。
" 供應商給車企報價一般是成本加上人工、管理費、運輸包裝費以及 5%~7% 的利潤,這是業内公認的合理利潤空間,既能保障企業的基本運營與發展,又能确保産品質量與服務的穩定提供。" 在新能源電池包裝行業工作了兩年的車企供應商王迪(化名)告訴《IT 時報》記者,可如今車企壓價的情況愈演愈烈。
" 你知道‘年降’嗎?" 王迪解釋," 年降 " 是指在前一年定價基礎上下調一定幅度,算是汽車行業慣例,如若次年産能穩定、訂單充足,供應商也可接受,但降幅要控制在合理範圍内,可 " 如若車企強勢,要求供應商每年都‘年降’,供應商就比較被動 "。
在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中,報價與壓價是重要的博弈。無論車企規模如何,面對同一産品都會進行多方對價,而且車企提供給供應商的報價模闆非常細緻,涵蓋人工工時、工資、工作時長、設備成本、能耗、使用時間、原材料價格、生産周期等諸多細節。報價之後,供應商就會被車企追問:" 你們的價格爲何比其他家高出這麽多?"" 成本構成裏,哪些部分還有下降的空間?" 然後,車企還會與供應商深入探究各個環節,從原材料采購渠道、生産工藝流程,到人工工時安排、運輸包裝費用等,全力探尋降本可能。在此過程中,供應商全程處于被動狀态,若想全力保住訂單,隻能反複核算成本,甚至犧牲更多利潤。
" 向供應商壓價已是普遍現象,頭部車企的供應商利潤往往更低。" 上述行業資深人士表示,頭部車企招标時規則嚴明,所提供的協議、合同不容供應商随意修改,供應商若想攬下訂單,借助名企提升自身知名度,有時隻能自行降價迎合車企要求。
供應商内卷:惡性競争的漩渦
" 入局者衆多,藍海變紅海 "
曾經,新能源汽車市場被視作潛力無限的藍海,大量供應商湧入,内卷之戰也随之爆發,如今,供應鏈上下遊的競争态勢越發複雜。
" 有些偏離正軌了。" 上述行業資深人士提到,爲拿下訂單,不少供應商往往會陷入兩難:報價比别人高,可能丢訂單緻份額萎縮,生存堪憂;可如果跟進,則要壓縮利潤甚至不合理降成本,實乃飲鸩止渴。
" 入局者越來越多,利潤大不如前,現在是車企争市場份額,供應商争車企訂單。" 王迪表示,今年他們給曾經合作過的車企報價時,發現即使報價已經貼近成本,可依然無法滿足車企的目标價格。
時至今日,供應商降本增效的手段已近極緻。
上述行業資深人士透露,除了裁員等常見手段,原材料的選用也從最早的進口轉爲國産替代,但國産材料質量也分等級,一味降價隻能導緻廠商選擇較低檔次的材料,盡管也是合格産品,但長期使用效果必然有一定差距。
當利潤已降無可降時,供應商隻能将生存的希望寄托于資金周轉率上,希望車企能夠正常資金結算,以維持企業運轉。
"車企良性的結算周期一般爲 60 天或 90 天。但從下半年開始,一些極越供應商應收賬款逾期超 180 天,這無疑給供應商們的資金周轉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上述極越供應商埋怨道。
事實上,這幾年,國産車企的賬期不斷拉長。據《晚點》報道,小鵬、蔚來近幾個季度的應付賬期周轉天數時常高于 150 天,今年一季度,比亞迪的周轉天數也到達 180 天的曆史高位。
内卷加上降本增效,已經壓得不少中小企業喘不過氣來,再遭遇車企拖欠款項、破産倒閉,更是雪上加霜,令車圈供應商這片藍海偏離原有的軌迹。
車企倒閉:誰該爲此買單
新能源汽車行業終局未定
11 月底,大運汽車将破産重組的消息傳到王迪所在公司,頓時全員繃緊了神經。
大運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發布聲明稱,受市場周期性因素影響,其流動資金周轉遇阻,正依法重整。" 他們停掉的遠航品牌新能源業務恰是我們的合作項目,初步算下來我們被拖欠款項超百萬元,對方隻說讓我們等。" 王迪無奈道,百萬欠款短期内不會壓垮公司,但長此以往,公司收益縮減,員工未來的工資與福利勢必受到波及,公司發展蒙上陰影,員工也憂心忡忡," 我們雖然不是極越的供應商,但這次事件,我們能夠感同身受 "。
車企倒閉,近兩年并非鮮聞。
去年,威馬倒在行業變革浪潮之中,給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敲響一記沉重的警鍾。今年,"國産最貴電車 " 的高合汽車爆雷,哪吒汽車桐鄉工廠停工,合創汽車深陷困境,老牌車企大運汽車重組……一系列新聞讓本就充滿變數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陰霾重重。
但誰該爲這一次又一次的敗局買單呢?
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燒錢是不争的事實,無法掌握核心技術導緻産品沒有核心競争力、品牌與市場認可度低導緻銷量差企業虧損,極越敗局中暴露的,還有管理不當、營銷揮霍無度……
此外,行業發展過快緻市場飽和、産品同質化;車企擴張投入多,但市場需求增速跟不上,銷量未達預期;應收賬款周期長、兌現風險大…… "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終章仍未到來,未來還會有一些沒有核心競争力的品牌被淘汰。" 上述資深人士表示。
12 月 18 日,夜深,極越危機仍在發酵,齒輪的轉動依然牽動着包含供應商在内無數人的心。
一名極越二級供應商仍在向《IT 時報》記者訴苦," 我們被極越一級供應商拖欠了不少錢,目前還在統計數據,看到底差多少,怎麽要回來。能要回來多少,大家心裏都沒數 "。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IT 時報 網絡
來源/《IT 時報》公衆号 vittimes
E N D
請加「星标」不錯過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