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又見證了一個轉折點。
從昨天開始,新冠正式調整為「乙類乙管」。
魚叔和身邊的朋友們,已經陸續陽康。
大家也都開始期待放開後的首個春節。
但,與此同時,有一群人卻不像我們這麼幸運。
老人們,始終是弱勢群體。
最近頻頻傳來這樣的新聞:
許多老人急需的「新冠特效藥」Paxlovid,被炒至上萬元;
老人陽康後,卻又因其它疾病猝然去世 ;
棺材脫銷,殡儀館大排長龍 ……
三年了,老人們如何度過疫情,依然是一個揪心的問題。
一部即将代表日本沖奧的新片,就聚焦于老人的生存問題。
然而讓魚叔詫異的是,它提出的「解決方案」竟然是這樣的——
鼓勵 75 歲以上的老人安樂死。
你沒看錯。
簡單粗暴,大逆不道,天理難容。
不過,先别急着罵。
炸裂三觀的設定背後,不乏可以思考讨論的空間。
魚叔今天就來聊一聊——
《歲月自珍》
日本一家養老院内,槍聲驟起。
一名年輕人端着步槍緩緩走出,渾身沾滿鮮血。
他剛剛完成一場針對老人的屠殺。
他錄下了自己的遺言,敦促政府清除老年人。
完成「使命」後,飲彈自盡。
「數量過多的老人已為國家财政帶來壓力,這些後果全要由年輕人去承擔。」
緊接着,日本連續發生多起襲擊老年人事件。
重壓之下,政府敲定了一項政策——
鼓勵 75 歲以上的長者接受免費安樂死,并提供 10 萬日元(約 5000 人民币)關懷費用。
俗稱「七五計劃」。
女主阿道婆(倍賞千惠子飾),今年已經 78 歲了。
她是酒店的保潔員,每日重複着枯燥的工作。
這裡的同事,大多和她一樣上了年紀。
一位同事的昏倒,打破了原本的平靜。
酒店借機将她們辭退,美其名曰「尊老」。
幾位老阿姨聚在一起,商量接下來的出路。
其中多數,都決定回家帶孫子,為家裡盡最後一份力。
但阿道婆無兒無女,沒有退路。
為了繳納房租,她必須另尋工作。
78 歲的老人找工作,談何容易。
接連碰壁七八家後,社工都不禁勸她,索性申請社會福利,領低保過活。
阿道婆自尊心強,想都沒想就拒絕了。
「我想我應該還能自食其力一段時間。」
勉強找到了一份交通引導員的工作。
但通宵站在寒風中,讓她的身子吃不消。
沒一會,就不得不依靠護欄邊喘氣。
更大的打擊,是好友的離世。
聽聞先前跌倒的同事出院了,阿道婆決定登門拜訪。
房門未鎖,推門而入後,聞到一股惡臭。
同事靜靜趴在桌子上,顯然已有些時日,卻無人問津。
接連失去了工作、朋友後,阿道婆沒有了生活的信念。
清晨醒來,她凝視着自己蒼老的手。
随後鼓足勇氣,撥通了「七五計劃」公司的電話。
阿道婆的扮演者倍賞千惠子,是中國影迷的熟面孔。
她是著名導演山田洋次的禦用女主。
與高倉健共同出演的《遠山的呼喚》,也是一代人心目中的經典。
此外,她也為《哈爾的移動城堡》中的蘇菲配音。
出演本片時,她已經81歲了。
歲月的洗禮,讓她得以精準拿捏角色的心理。
有一幕,是阿道婆來到網吧填寫文件。
用不來電腦的她屢屢操作失敗,小心翼翼地想要求助周圍的人,卻不敢打擾。
慌張的神情姿态,滿是年長者的敏感與不安。
在撞見好友的離世後,她也趴在桌上幻想着自己的死亡。
鏡頭緩緩推進,令人窒息。
迷惘而空洞的眼神中,說盡了無力感。
在報名「七五計劃」後,她接受了一段時間的心理輔導。
一位輔導員,會緻電聆聽她的訴說。
每周 15 分鐘,給予她極大的寬慰。
倍賞千惠子演繹出了角色由拘謹到釋然的變化,也勾勒出了一種若有似無的羁絆。
「謝謝你們照顧我到最後一刻」
羁絆,正是本片的題眼。
導演并沒有打造一出倍賞千惠子的獨角戲。
而是通過三個年輕人的視角,感受羁絆,重新審視「七五計劃」。
阿道婆的心理輔導員,便是其一。
給老人打電話,其實隻是她的例行公事。
其初衷更非陪伴,而是剔除老人最後的挂念。
「讓用戶對這個世界不再感到牽挂」
按規定,輔導員不得與準備安樂死的老人見面。
但在阿道婆的再三請求下,輔導員心軟答應。
「怕你對我産生感情,因而改變心意。」
但,感情的聯結是雙向的。
在相處中,她逐漸被阿道婆的真誠善良打動,産生了恻隐之心。
兩人不時相約玩樂,還在保齡球館玩了個痛快。
到了安樂死前夜,輔導員再次打來電話。
秉持工作原則,她必須哽咽着說明了注意事項。
再三強調「自願原則」,是她向阿道婆最後的告别。
這也讓她對自己的工作産生了莫大的懷疑。
「要是您改變主意,随時都能停止。」
同樣在懷疑的,還有「七五計劃」的推銷員。
他不遺餘力地宣傳推廣,是公司的銷冠。
為了沖業績,他奇招盡出。
很多老人失去收入無家可歸,便會來到公園的長椅上睡覺。
他就聯系家具工廠,在長椅的中間裝上隔檔。
這樣一來,老人既無法躺下,倚靠起來也疼痛難耐。
當所有的退路被剝奪,便隻剩下安樂死一條。
推銷員堅信,自己的努力有益于社會的進步。
直到某日,他在咨詢台前不期而遇了一位故人。
此人正是他闊别多年的叔叔。
叔叔離家出走二十餘年,對他來說就像一個陌生人。
但聽到叔叔的聲音,他仍不住回想起亡故多年的父親。
「你們連聲音都好像」
私下的叙舊,讓他了解到叔叔離家二十年來的不易,也釋然了當年的怨憤。
出于避嫌,推銷員無權負責此案件。
他瞞着公司再次找到叔叔,試圖說服其放棄安樂死的決定。
可他來晚了一步,叔叔的呼吸已經停止。
相比前兩位,女護工是一個旁觀者。
她從菲律賓來此打工,隻為籌集女兒的手術費用。
在朋友的推薦下,她進入了「七五計劃」相關公司。
做好這份工作,隻需要保持緘默。
在老人被實施安樂死後,粗暴地扒下老人身上的衣物。
并搜出值錢的東西,如錢包、手表、戒指。
其中不少,都可以據為己有。
女護工來自異國他鄉,與死去的老人素昧平生。
同時,拯救女兒的使命賦予了她正義感。
但當她看到老人在頃刻之間成毫無尊嚴的屍體,仍會痛心轉身。
當推銷員發了瘋般要偷走叔叔的屍體,為其體面下葬時,她還是冒着被解雇的風險協助。
這是出于一個人起碼的良知。
其實,羁絆何處不在 ?
片中有一幕,阿道婆路過公園,遇見一個跳繩的小女孩。
一老一少同時駐足,彼此揮手緻意。
本該是新老的第一次照面,卻成為了生命傳遞的蒙太奇。
這是本片講述的殘酷物語。
生死話題,在日本影視中很常見。
本片也讓不少網友想起了 40 年前的神片,《楢山節考》。
同樣抓住一閃而過的人性光輝,拷問殘忍野蠻的生死觀念。
相比之下,《歲月自珍》顯得有些軟弱無力。
「七五計劃」分明是劇情的核心,卻沒有制造出強烈的戲劇沖突。
影片沒有在生離死别上煽情,清冷的色調使整個故事顯得淡淡然。
針對安樂死,也沒有提出任何觀點。
但魚叔認為,這恰恰是本片的意義所在。
「七五計劃」,不過是一層假象。
殺死阿道婆們的,也絕不隻是安樂死。
計劃實施已過三年,電視台驕傲地播報着成效。
一兆日元的經濟效益,聽起來令人歡欣鼓舞。
甚至有專家斷言,老人的死去,促進了經濟的複蘇。
乍一看,這是一項自願的政策,彰顯着民主、自由。
但再細看,老人們其實别無選擇。
政府一面鼓吹自主選擇死亡的臨終關懷,一面又搬出國家集體的大義。
在醫院、在老年人體檢中心,也循環播放「七五計劃」的宣傳片。
「人不能決定什麼時候出生,所以我希望能作主自己的死期。」
老人們暴露在鋪天蓋地的「洗腦」中。
暴脾氣的人憤而起身,扒掉電視插頭。
除此之外,也别無他法。
細想起來,這個自上而下的計劃,與開頭的血洗養老院事件無異。
同樣是用宏觀的數字,取代了個體的幸福。
每一個活生生的人,都成為國家前進的代價。
「能為國家而死,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阿道婆的失業,是她選擇安樂死的重要原因。
但我們或許更要追問,為什麼 78 歲了仍要工作?
即使再落魄,她也要自食其力,把自己收拾得整潔體面。
可窮盡一生也未能攢錢買房,政府一紙拆遷令,就逼得她另尋出租屋。
推銷員的叔叔,亦是如此。
他是一位建築工人,多年來就像國家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就往哪搬。
還積極地參與社會公益,攢下了一張張獻血證。
正是這樣一群人,成了社會的棄民。
他們的青春歲月,或戰功赫赫,或貢獻卓越。
到老了,是一樣的籍籍無名,隐沒進塵埃。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社會問題,并不會因為老人的離世而減少。
今時今日的年輕人,在若幹年後又将重蹈覆轍。
「别忘了那些死去的人」
自主選擇如何離開世界,是一件幸事。
但需要建立在完全自願的前提下。
而非被輿論裹挾、由他人束縛、被社會抛棄。
慶幸的是,阿道婆沒有停下質疑。
在服藥并戴上面罩的一刻,她想通了真相。
掙脫後,跌跌撞撞地跑出門去。
電影的最後,她眺望遠山,沐浴夕陽。
與其說是如獲新生,不如說是劫後餘生。
她暫時逃離了死亡。
逃離了被抛棄、被淘汰、被犧牲的命運。
但,還有多少老人無路可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