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奇偶派
"AI 大模型讓我既興奮于即将創造出來的巨大生産力,又憂慮它未來對整個世界的沖擊。老王和我在創業路上同行近二十年,既然他決心擁抱這次大浪潮,那我必須支持。"3 月 8 日下午,美團創始人王興在朋友圈中透露,即将以個人的名義參與原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創業公司 " 光年之外 " 的 A 輪投資,并出任董事。
這對清華大學的上下鋪兄弟,再次涉足全新領域,而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創造了一個商業巨獸,一個國内市值僅次于騰訊和阿裏巴巴的互聯網巨頭——美團。
從初始創業的 2003 年到重新踏入新興領域的 2023 年,這是王興從愣頭青蛻變爲商業大佬的二十年。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得益于移動互聯網的普及、O2O 的不斷發展和中國經濟的新世紀騰飛,随着國民生活、工作節奏按下倍速鍵,我國的本地生活服務業應運而生并發展迅猛,提及本地生活服務,美團一定是其中最無可回避的話題。
不同于騰訊和京東的組織架構,美團與他們在治理文化上有巨大區别,美團的高層團隊可以用一個詞概括—— " 王興和他的老熟人們 "。
從早期在千團大戰中勝出,到背靠碾壓性融資和打造的地推鐵軍,再到中期在關鍵時刻從阿裏陣營切換到騰訊陣營。從打亂大衆點評與百度的潛在合作,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到進入出行領域欲與滴滴一教高下。可以說美團的發展史就是一個年輕、高智商、穩定的創業團隊涉足不同領域,不斷學習、進化然後後發制人的 " 戰争史 "。
美團整體公司高層組織架構的發展過程,也更多體現了 " 博弈論 " 的思想。
組織架構服務于公司的戰略演進,一個企業的組織架構能夠反映企業家的真實想法,通過回顧美團在這十餘年間的組織架構調整,我們能夠厘清公司的骨骼骨架。
結合公司底層業務發展、上層戰略與不同競争對手之間的徑向碰撞,站在當下的時點将時針撥回到美團的起點,我們重走了一遍美團這個互聯網巨頭的崛起與發展之路,研究和分析以下幾個問題:
1、美團的組織架構變化,與社會經濟變革、行業發展和公司物業之間的聯動脈絡
2、美團組織強化的精彩節點和獨特模式
3、當前,美團的組織架構形态是否順應了時代發展,能否在更爲激烈的競争中呈現出強大的組織力?
創業初期的第一次組織博弈:從熟人高管到地推鐵軍
王興帶領的早期創業團隊包括:楊錦方、穆榮均、郭萬懷、王慧文、陳亮。他們或是在此前就跟随王興創業校内網、飯否網的 " 元老 ",或是成立美團後拉來的新人。
這群王興的熟人共同點在于,他們均來自清華北大等名校,皆有百度、谷歌、雅虎等頭部互聯網工作經曆,具備全球化的戰略視野。
美團早期創業團隊成員
2010 年 3 月,美團網正式上線,主營團購業務。
彼時在太平洋的對面,美國正由 Groupon 席卷着一股狂熱的團購狂潮,王興要做的,就是在中國也掀起這樣一股疾風。但在 Groupon 的巨大光環下,競争也随之如潮水般襲來。
高峰時期,國内團購網站超過 5000 家,史稱 " 千團大戰 "。随着資本的湧入,上千家團購網站在線上線下鋪天蓋地投送廣告。作爲 O2O 公司,以王興爲核心的創始團隊的創業經曆以線上創業爲主,并沒有管理大規模線下團隊的經驗,而線下業務需要美團具備強大的組織能力。
2011 年 11 月,美團引入阿裏巴巴前 B2B 總裁幹嘉偉。這位曾經打造過 " 中供鐵軍 " 的地推猛将完成了美團銷售部的第一次組織架構調整。
在前銷售負責人楊錦方時期,美團的銷售部分爲 2 個大區,分别管理 50 個城市。幹嘉偉接管後采取 " 農村包圍城市 " 的策略,将 2 個大區根據城市規模重新劃分爲 8 個大區:針對大城市,采用大區經理下轄城市經理的結構。在中小城市,采用 3 層結構,大區經理→區域經理→城市經理。先占據中小城市市場,再逐步進軍大城市。
不到兩年,幹嘉偉搭設了美團的組織管理體系和基本地推和銷售多級架構體系。
結合他的 " 建立 SOP(标準作業流程),設置考核獎勵機制 " 的管理理念,讓員工自發自願去做事,而高層把精力放在頂層設計上,主要負責晉升、面試,爲銷售團隊釋放正面信号。
通過多種調整,美團複制了阿裏的地推鐵軍,建立起從基層到高層完備的人才梯隊,構築了企業本地生活業務的核心競争力,成爲未來本地生活新業務蓬勃發展的基石。
圖源:方正證券 幹嘉偉打造的美團地推鐵軍
2012 年,随着 Groupon 股價大跌,投資者對團購網站的興趣大減,燒錢的團購網站數量從 5000 到 1000 家、曾經的最大對手拉手網被曝财務造假屢次沖擊納斯達克上市失敗,在千團大戰中,美團取得初步勝利。
T 型戰略下的博弈:從阿裏系倒戈騰訊系
從 2012~2015 年的四年裏,美團所做的工作就是 " 打怪升級 "。
随着投資熱潮退去,團購對于美團的使命初步完成。到 2013 年,團購市場被美團、大衆點評和糯米網三家瓜分,美團覆蓋近百個城市,大衆點評、糯米網分别覆蓋約 20~30 個城市。
2012 年 11 月,易觀國際集團 CEO 于揚首次提出互聯網 + 的概念,這給了王興諸多靈感。彼時已經接觸 O2O 幾年的他發現,隻做團購業務不符時代潮流。
2014 年,王興的創始團隊正式開啓 "T 型戰略 ",意在求索線上流量到線下業務的變現道路:"T" 的一橫指團購、外賣等産生流量的平台;一豎指孵化出的票務、酒旅等變現業務。
2012 年,王慧文決定進入外賣行業。此時在外賣這條線上,餓了麽已初具規模,而百度也正躍躍欲試。
2012 年,徐悟選擇拓展電影闆塊。2012 年底,正式成立全資子公司美團電影,9 個月後更名爲貓眼電影,與當時的票務巨頭微影展開競争,意圖打造成國内最大的在線選購電影票平台。
2013 年,陳亮試水酒旅市場,2014 年正式成立酒旅事業部。在攜程、去哪兒所忽視的本地住宿市場與中低端酒店大力拓展,并憑借美團在健身、餐飲等多業務領域的積累不斷滲透高星級酒店。
在團購、外賣兩大主營業務中,美團分别吹響了向競争對手挑戰的沖鋒号。
經曆了千團大戰之後,團購市場僅剩大衆點評、糯米網兩家對手。
由于在千團大戰中,騰訊投資的 QQ 團購網和與 Groupon 合作建成的中國高朋網均無出色表現,爲了在 O2O 市場給阿裏入股的美團制造壓力,2014 年開春,騰訊宣布投資大衆點評。阿裏爲了美團不落下風,也持續給美團加注。
此時的美團和大衆點評都成爲了棋子,背後是阿裏和騰訊的意志。
2014 年 10 月,由于平台支付手段選擇上的分歧,美團與阿裏産生隔閡。在騰訊加注大衆點評、百度全資收購糯米網的壓力下,美團選擇化解一部分騰訊對阿裏系的敵意,在平台支付界面将微信順位置于支付寶之前,這也爲日後的倒戈埋下伏筆。
2015 年 7 月,美團設立外賣配送事業群和酒店旅遊事業群。
2015 年 9 月,美團增設全資子公司貓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将團購業務升級爲到店事業群。同時,王興以美團即将與百度合并作爲籌碼,要求美團吞并大衆點評。
彼時,大衆點評的 CEO 張濤正與百度商談合作。王興提出收購後,張濤找到百度,提出更多的優惠條件希望百度能回心轉意。然而,市場份額更大的美團顯然吸引力更大,百度也沒有給出更好的條件。
恰在此時,紅杉資本的沈南鵬請出 " 盟友 " 騰訊。在資本的意志下,2015 年 10 月,美團兼并大衆點評,改名美團點評,又稱新美大。
合并後騰訊所占美團股份爲 10%,阿裏僅爲 7%。美團正式從阿裏陣營轉投騰訊麾下。
團購淡出,外賣成核心:熟人高管分據各業務闆塊
在團購大戰進行的同時,外賣戰場也早已飄起了烽火狼煙。
早在 2013 年 7 月,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就私下拜訪餓了麽創始人張旭豪,提出想要收購餓了麽,但被拒絕。當年 11 月,美團外賣上線。
2014 年,美團團購戰場的對手大衆點評投資餓了麽,百度整合百度地圖、百度搜索、百度錢包技術支持,成立百度外賣。
在外賣行業,餓了麽已提前搶跑數年,獲得先發優勢。攜 200 億巨款入場的李彥宏成立的百度外賣,有雄厚資金的加持可以撒錢補貼。美團的優勢并不明顯。
2014 年 9 月,原百度 LBS 負責人沈麗的加盟貓眼,貓眼一度成爲美團最重視的戰略業務之一。但在經曆了貓眼電影的嘗試後,王興意識到電影行業是低頻消費行業。作爲 O2O 的流量渠道,利潤太過微薄。
反觀外賣行業,中國人講究 " 民以食爲天 ",外賣的 TAM(潛在市場規模)極高。于是,從 2015 年到 2016 年,美團将貓眼業務剝離,将團購業務邊緣化,以此爲外賣業務擔負 T 型戰略中 " 平台 " 的使命做出鋪墊。
2015 年 11 月,美團宣布新美大合并後的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
公司分爲前台業務和中後台部門,前台業務爲核心,包括:酒店旅遊事業群、外賣配送事業群、到店餐飲事業群、到點綜合事業群、平台事業群這 5 大事業群和貓眼電影子公司以及廣告等業務闆塊,由多數原高管坐鎮。中後台部門,則留陳亮和穆榮均管理。
2016 年 6 月,光線傳媒收購貓眼,貓眼正式出走美團。
圖源:網經社 新美大合并後美團組織架構圖
2016 年 7 月,美團成立互聯網 + 大學,同時到店餐飲事業部、外賣配送事業部和餐飲生态平台合并爲新的 " 餐飲平台 ",重點推進餐飲商家的 IT 系統建設、IT 系統标準化和互聯網化。2017 年 11 月,幹嘉偉調任互聯網 + 大學校長,同年從辭職。這标志着團購業務正式退出美團戰略核心。
2017 年 1 月,美團迎來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建立起 " 三駕馬車 " 的架構。
将到店餐飲事業群和外賣配送事業群合并爲餐飲平台事業群,原點評平台和到店綜合事業群整合爲綜合事業群,原美團平台和酒店旅遊事業群合并爲酒旅事業群。
三駕馬車中,王興将餐飲平台事業群交給了公司二号人物王慧文,可見此時餐飲外賣在美團戰略中的地位。
美團 " 三駕馬車 " 的業務組織架構
新美大合并後,外賣市場格局驟變。
美團通過合并大衆點評、投靠騰訊兩步棋獲得大量資金支持。而百度外賣也背靠百度,并不差錢。面對兩個背後金主是 BAT 的對手,餓了麽雖然獲得滴滴融資,卻也杯水車薪,隻能尋找阿裏作爲靠山。
至此,外賣市場呈現出有趣畫面:美團内部雖有阿裏股份,但卻與騰訊結爲盟友,餓了麽雖有騰訊投資,但卻站隊阿裏。而百度外賣在此時犯下戰略錯誤,不得不在 2018 年被餓了麽兼并,改名餓了麽星選。
從 2017 年第四季度到 2019 年第一季度,美團占外賣市場份額從 53.9% 升至 64.6%,奪下生活服務領域的榜首。
而在 2017 年 12 月,爲強化中後台的綜合管理能力,美團采取大中台戰略,大幅增加中後台占比,減小前台比例。美團在上一次組織架構調整不到一年後,再将前台業務分爲四大事業群。
圖源:網經社
新到店事業群由張川擔任總裁,整合了原到店餐飲、餐飲生态、到店綜合、智能支付業務。大零售事業群由王慧文任總裁,實行班委制度。酒店旅遊事業群,由陳亮繼續任總裁。新成立的出行事業部由王慧文負責,試水打車業務,與滴滴展開競争。
至此,美團獲得外賣行業第一後,開啓下一階段戰略:超級平台戰略。
超級平台戰略 :親密高管治下的縱橫與擴張
超級平台,應該一直是王興或者美團的夢想。
在實現外賣市場占比絕對第一之後,美團得以實現自身的超級平台戰略。
超級平台戰略,是指以本地生活服務爲大場景閉環,通過滿足同一類用戶的不同需求,集低頻爲中頻、集中頻爲高頻,來實現用戶争奪和心智占領,從而達到掌控用戶流量的目的的平台建設戰略。
放在美團上來看,就是通過集合本來散落在不同業務中的中低頻需求,來形成對平台的高頻需求,以此來搭建美團這個超級平台。無論是團購、外賣,美團都是通過超級平台對内可低成本獲客、哺育引流新業務,對外可樹立壁壘禦敵、實現對單業務線公司的降維打擊。
自團購開始,美團的主要業務闆塊中,極少有原創模式。大多都是在初期采取跟随策略,避開一線城市,優先占據規模小的城市。待市場經過一番厮殺且自身獲得融資加持後,出面打掃戰場,用更高的燒錢效率擊敗競品。團購、外賣、酒店等業務場景下的美團,概莫如此。
這種極緻效率驅動的增長,讓美團持續獲得資本的青睐,進入市場,擊敗第一 成爲第一,再進入新市場,再成爲第一……
資本不斷加持帶來的增長讓人上瘾,聰明燒錢的打法不斷複制,無邊界即意味着更大的故事和更高的估值。
一時間創投圈的新風潮下都少不了美團的影子,社區生鮮、共享充電寶、無人零售櫃……這種無邊界的擴張在 2018 年的春天達到了高潮。
打車業務就是再這樣的背景下上線,與滴滴展開厮殺,對應地還有美團對摩拜的收購。在 2018 年美團沖刺上市的關鍵時刻,這些激進的擴張爲其帶來了更大的故事和想象力。
在 2017 年推出美團打車後,美團成立了出行事業部。2018 年 4 月,美團以 27 億美元的交易價全資收購摩拜。
然而出行行業的壁壘并非想象中那麽低,在滴滴等領頭羊的培育下,網約車市場的行業壁壘像一座冰山,相比起美團外賣業務,網約車業務有很大的不同。而受限于大環境的影響,資本也不再像以前一樣瘋狂注資,美團開始受到打擊。
2018 年 10 月 30 日,美團完成了港交所上市,然而當月破發,整體跌幅極大,爲了向市場傳遞信心。2018 年 11 月,王興宣布,将戰略聚焦在 "Food+Platform",以吃爲核心,核心理念爲 " 吃得更好,生活更好 "。
爲此,2018 年 10 月,美團進行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
将原來按業務劃分爲主的事業群改爲按場景劃分,分設兩大事業群——到店事業群、到家事業群;兩大事業部——小象事業部和快驢事業部。
同時新設用戶平台和 LBS 平台。用戶平台下設美團 APP、點評 APP、服務體驗平台,負責獲客、用戶增長等。LBS 平台負責與 LBS 相關職能和業務的建設和開發,包含摩拜單車和出行事業部。用戶平台淡化點評 APP 的交易功能,主要做内容。除去事業群按場景劃分,似乎也有将用戶流量上升到公司層面整體經營管理的意味。
随着生鮮零售業務戰略意義上升," 小象生鮮 " 被劃分爲獨立事業部。2019 年 1 月,美團買菜上線,歸屬小象事業部。
回頭來看,事實上,雖然王興在 2018 年才高調宣布 "food+platform" 戰略,但實際上在 "food" 早已在外賣大戰中得到鍛煉的背景下,"platform" 從 2017 年進軍出行行業便已可見端倪。
圖源:方正證券 美團第四次組織架構調整
2020 年 1 月,原用戶平台下屬美團 App 部、設計部、市場營銷部合并組成美團平台。
2020 年 6 月,原 LBS 平台下屬充電寶業務部、兩輪事業部、公交業務部、地圖服務部調整至美團平台。
2018 年以後,美團又陸續進行的幾次業務單元調整,基本框架依然沿用了 2018 年的這個框架。在内部架構設計上,美團采用相對扁平的業務單元架構,注重效率及各業務間的協同。從發展戰略角度看,本輪調整相較前輪更加突出優勢強化、流量打通以及新業務加速。
2020 年 7 月,随着疫情到來,美團看到社區團購商機,宣布對 "food+platform" 戰略進行優化,進軍社區團購。
成立優選事業部,原小象事業部更名爲買菜事業部,但是這些都并未打破美團的 "Food+platform" 結構。無論優選、買菜還是閃購,仍圍繞 " 吃 "。高頻、剛需、拉新、創收、倒逼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同樣延續。
此時,美團形成兩大事業群(到店事業群 + 到家事業群)+ 三大事業部(優選事業部、買菜事業部、快驢事業部)以及六大平台的組織架構。兩大事業群之外,單獨成立新事業部,足見美團對于社區團購業務的重視。
2020 年 10 月,爲建立統一品牌形象," 美團點評 " 改名爲 " 美團 "。
2020 年 12 月,王慧文退休,美團成立 " 中高管發展部 ",加強對中高級管理者的培養發展、選拔調動、評估任用、考核激勵。同時宣布美團平台、智慧交通平台、點評事業部及專業委員會等一系列組織調整和任命。此次組建智慧交通平台,包括 LBS 基礎設施建設、物流配送、交通出行的自動化、智能化平台能力。
調整後美團由兩大事業群(到店事業群 + 到家事業群)、三個平台(美團平台、智慧交通平台、基礎研發平台)、若幹個事業部(優選、快驢、買菜、點評等)組成。
2021 年 9 月,美團将戰略從 "food+platform" 升級爲 " 零售 + 科技 ",深化由服務電商向實物電商進軍的目标。
2021 年 10 月,美團買菜、美團優選、快驢三個事業部整合爲特别小組,由陳亮管理,負責零售相關業務的讨論和決議,這個零售小組被命名爲 g-team,小組成員爲五位核心管理人員。
通過幾位核心高管組成特别小組,小組統一進行零售業務的資源調配。快驢、買菜、優選也被整合成一個業務闆塊,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此時,美團的管理團隊組織架構也發生變化。王興和王莆中、陳亮等七位業務一号位構成美團的核心團隊。制度上,用 s-team 和 g-team 兩個核心決策小組 + 委員會體系管理公司。
新業務低迷:無邊界擴張被鎖死,組織受限收縮
從 2017 年涉足出行開始,美團打車被資質合規等問題頻繁困擾。2019 年,美團打車黯然下架,并入美團 APP,主要以聚合模式爲用戶提供打車服務。
眼見出行業務難以出頭,美團遂選擇暫時将其邊緣化。
2021 年 11 月,美團拆分智慧交通平台爲打車、無人車配送兩大獨立事業部。
2022 年第二季度,美團将自身業務分爲核心本地商業闆塊和新業務闆塊,前者包含了餐飲外賣、美團閃購、到店、酒旅等事業群,而新業務闆塊看似熱火朝天,實則造血能力非常一般。
此時勢能之所以顯得更足,除了疫期需求面,還有補貼,以及美團早期團購沉澱的地面能力。固然可以拉新、刺激營收,強化市值管理,仍不過是整體戰略升級前的過渡形态:前端高度同質化。
真正沉澱和角逐的仍是中台、供應鏈、物流配送體系,以及面向未來的全鏈路數字化能力。也就是說,社區團購并不能化解前一輪增長機制的瓶頸。何況它還帶來較重的虧損壓力。
伴随着字節和京東在本地生活領域的相繼發力,美團在主營業務上受到嚴峻挑戰。
2022 年 10 月,美團優選更新其品牌定位爲 " 明日達超市 ",打出口号 " 真的真的省 " ——被很多美團員工形容公司一整年的狀态。
2022 年,美團社區團購全年表現萎靡。2023 年,傳出王興對此領域再無興緻的傳聞。
2023 年 3 月,美團宣布網約車業務調整,由之前獨立事業部并入美團平台。此舉宣告,美團打車放棄自營,全面轉向聚合模式。
寫在最後
事實上,當我們回望美團過去的十三年時,美團的發展模式明顯分爲兩個階段;
從 2010 到 2018 年的 8 年,是資本狂飙的 8 年。
自團購開始,王興就見識到了資本的力量,資本入場可以輕而易舉地掀起千團大戰,資本退局也會留下屍橫遍野。
這 8 年裏,憑借着 " 流量 + 資本支持 " 的萬能套路,王興修煉出的一把屠龍寶刀無堅不摧。O2O 行業的本質本就是通過聚合線上流量轉化爲線下變現,這種内生驅動機制加持下瘋狂的擴張,無論對于資本還是對于流量來說都是一場狂歡。
在一次次作戰中培育出的 " 肉搏式 " 組織架構,配合上 " 精準插入、後來居上、面對面擊倒 " 近乎模式化的擴張,在移動互聯網高歌猛進的那些年,這樣的打法極其激進,極其高效。騰訊和阿裏也是在這一波充滿紅利的時代浪潮中建立起來的。
這樣的高潮一直持續着,直到 2018 年。
而從 2018 年開始,大國博弈下的貿易戰打響,宏觀經濟出現波動,資本也随即踩了一腳刹車。同時,流量增速放緩、紅利見頂,互聯網大廠紛紛開始了未雨綢缪。這時起,美團漸漸發現,過去的那套打法逐漸顯得力不從心,過去的那套組織架構似乎也難以支撐起未來的道路。
退潮後才知道誰在裸泳。
新時代語境下,互聯網逐漸成爲社會的基礎設施。這意味着美團引以爲傲的 " 無邊界擴張 " 面對社會實體和社會情緒時注定會觸發更多深層矛盾。業務背後的組織架構層面,其賴以成名的親密戰友分據把控各業務線的垂直擴張模式,也就優勢不再。
于是美團選擇 " 縮橫強縱 ",社區團購面臨困難時,暫時避戰。出行業務邁不過壁壘時,果斷砍去,然後集中精力加強每個縱向副本的投入,爲下一次戰鬥積蓄力量,即使尚不知下一個 " 銀色子彈 " 将射向環伺的字節、京東還是滴滴、阿裏。
縱觀美團的組織架構變化史,就是一部美團的戰鬥史。
美團的創始人王興智商高,學曆高(高中保送清華),早年擁有多次借由國外模式國産化的創業經曆,無疑其戰略視野廣、商業嗅覺敏銳、創業經驗豐富、人脈積攢廣、擅長思考極度好學。高管團隊幾乎都是王興的老熟人,相對于其他互聯網大廠來說十分穩定。
這些都造就了美團前期配合默契,無往不利的特性。無論是初期的千團大戰,與大衆點評的團購大戰,還是外賣大戰,每每切入時機把握精準,後期通過超級平台戰略,用極強的算賬能力和極緻的效率,通過戰略和戰術上的學習一直升級,直到超越對方 + 資金量超越對方時,通過規模化和效率打死對手,上演 " 後手必勝 " 的好戲。
然而在後規模時代,美團的擴張得到遏制。
穩固的親密管理層分據不同業務闆塊的組織架構,在此時顯露弊病。流量時代,他們可以獲得 " 擊倒 " 對手的優勢,但在互聯網來到下半場時,當他們無力以 " 肉搏 " 的方式繼續前進時。
控制規模,圍繞核心業務,更有效率地花錢 + 戰略升級,培養供應鏈和物流能力,大力推進上遊供應鏈變革,控制成本,提升技術壁壘,提高組織效率,或許是美團需要重新梳理和校準的方向。
從 2010 到 2023,成立 13 年,美團從初創公司成長爲僅次于騰訊、阿裏的第三大國内互聯網企業。不同的是,騰訊和阿裏的第十三年,仍處于互聯網上半場,它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解決問題。今天的美團,相比十三歲時的騰訊和阿裏,體量更大,挑戰也大,因爲它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内同時解決不同的難題。
美團的下半場,在主營業務四處受敵,B 端業務亟需突圍的戰略節點上,美團還能否爆發出曾經的戰鬥力,猶未可知。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