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非凡的車圈,因爲小米汽車首款産品 SU7 的上市,迎來了新一波的熱度高峰。
據小米汽車官方發布,在雷軍揭曉價格正式發售後,僅發布會當晚小米 SU7 創始版的定金就高達一億。
狂歡的氛圍下,睡不着的網友們紛紛在朋友圈曬出訂單,熱搜也被發布會承包,不僅小米 SU7 成了 " 米時捷 ",雷軍也搖身一變成 " 雷神 "。
與此同時,這場發布會大概也要讓友商們 " 恐慌 " 得失眠了。
縱觀今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内卷 " 程度依舊延續着去年的瘋狂,有人上桌,有人掀桌,淘汰賽早已打得如火如荼。
小米汽車的入局,似乎讓這場大賽變得更殘酷了。
營銷商戰,誰是 " 真神 "
小米汽車的高調出圈,一切都在雷軍的計劃當中。
回想小米 SU7 上市發布會上最經典的一幕,莫過于在雷軍揭曉價格後,鏡頭直怼上了友商們意味深長的表情,成爲當晚最出圈的玩梗素材。
長城汽車的魏建軍、小鵬汽車的何小鵬、理想汽車的李想,蔚來李斌,車企大佬雲集捧場,印證了雷軍的好人緣。可李斌一張撇嘴的表情包,瞬間就讓雷軍借勢給用戶植入了 " 小米 SU7 高性價比 " 的心智。
真實的商戰,往往就是這麽樸實無華。
難怪劉強東在一次采訪中說:" 不要和雷軍比營銷,我們比不過他的。"
早在三年前,當雷軍喊出 " 最後一次創業 "" 爲小米汽車而戰 " 的口号時,營銷大戰就已經悄然打響。
小米 SU7 的發布會無疑是成功的,雷軍也向所有人展示了一場從造勢到預售、再到發售的教科書級别的營銷案例。
去年年底,網上就陸續傳出了小米 SU7 的消息,和保時捷對比的 " 保時米 ",勾起了廣大吃瓜網友的好奇心。
不久後雷軍在微博發布了根據網友建議修改的汽車尾标方案圖,各地的網友拍到了小米的測試汽車。
小米汽車的模型,還登上春晚刷了一波存在感。
曝光度越高,網友越好奇,雷軍卻始終遲遲不肯公布新車的價格。直到預售前夕,雷軍的微博還在給網友 " 價格不低 " 的暗示,很多博主不禁猜測:
這次,雷軍盯上的大概不是窮人的錢包。
發布會上,雷軍不僅用 " 米氏對比法 " 一再強調配置和性能,更是狠狠輸出情緒價值。
揭曉價格時,雖然不符合小米一貫的 " 價格屠夫 " 風格, 有網友覺得 " 略貴 "" 失望 ",但在較高的心理預期以及配置超過特斯拉 Model 3 的對比之下,還是讓很多人忍不住高喊一句 " 雷神 "。
小米汽車擁有這樣的開局毫不意外,就像雷軍說的,站在台風口,豬都能飛上天。
而站在巨大風口多年的蔚來、小鵬、理想等新勢力車企,其實也都是神級的互聯網營銷高手。
對這些車企來說,品牌的魅力和掌門人有着分不開的聯系,就像馬斯克之于特斯拉,雖然馬斯克會因 " 心直口快 " 惹出小插曲,但特斯拉依舊是最有個性的品牌之一。
國内的車企 CEO 們,也都成了自家最好的代言人,塑造着風格各異的人設魅力,爲品牌注入着靈魂。
性格溫和、不露鋒芒的何小鵬,算是 " 蔚小理 " 中的 " 好人 " 代表。
因爲一心鑽研技術,曾被嘲諷 " 臭搞技術的 ",也正因如此,小鵬汽車的技術風更盛,被網友稱爲國内最像特斯拉的科技派車企。
和何小鵬聊得來的李斌,身上也有着 " 老好人 " 的影子。
他在直播中和粉絲知無不言,坦率大氣。在社區上下足了功夫的李斌,不僅提供着海底撈般的親切服務,還有着業界最 " 寵車主 " 的名号。
圖源:李斌和蔚來車主
在這場 " 遊戲 " 中,李想走的則是自信路線。
作爲一個擁有着傳奇的創業經曆、怼天怼地的創始人,李想高調大膽,也曾直言拒絕明星代言,車主就是最好的代言人。
圖源:李想參加綜藝《奇葩說》
雷軍前是中關村勞模,後是互聯網 " 歌姬 ",是 " 米粉們 " 心中神一般的存在。
而随着小米 SU7 的上市,雷軍傳奇一般的創業經曆又一次被網友挖出來,連成績、身高、腿長都被誇獎,蓋章 " 現實版肖奈 "。
圖源:網絡
在這些新勢力車企激烈的 " 厮殺 " 中,車企大佬們均是親自下場營銷,嘴仗打不停,甚至一度老實木讷的何小鵬,也日漸在 " 嘴強王者 " 的路上越走越遠。
隻因在競争激烈的車圈,從來都沒有 " 酒香不怕巷子深 " 的說法。
就像李想對媒體說的:" 營銷當然重要,幾千人在過去三年時間裏花了幾十億研發費用,沒日沒夜地幹,做出來一個産品,營銷決定着你是把 100% 的價值傳遞給消費者,還是把 30% 的價值傳遞給消費者。"
沒那麽殺伐果斷的何小鵬,也隻能變得銳氣起來,帶領小鵬汽車殺出重圍。
然而,營銷的口碑包裝得再好,消費者也不會因爲輿論就掏空口袋。品牌口碑背後,還有一場更加真刀實槍的比拼。
沒有硝煙的 " 戰争 "
小米造車的話題雖火,熱鬧地像開了一場 " 車圈春晚 ",但發布會的成功和訂單的火熱隻是一時。
随着熱度褪去,小米的壓力漸顯。
訂單維權、網友質疑,營銷過剩帶來的輿論反噬,倒逼着小米汽車盡快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小鵬汽車同樣有自己的困境。小米汽車的大火,讓網友開始擔心小米新車将成爲小鵬的上位替代,讓小鵬的處境更加 " 艱難 "。
圖源:何小鵬和雷軍
在電車市場價格瘋狂内卷的背景之下,決定誰能笑到最後的因素之一,就是車企們的現金儲備。
雷軍曾在微博向廣大網友科普,新能源汽車利潤很低,就算是馬斯克的特斯拉利潤也隻有大約 9.2%。
而根據蔚來披露的 2023 年業績,全年淨虧高達 207 億,也就是每賣一台車,平均虧損 13 萬元。
小鵬汽車 2023 年收入 306.8 億元,去除 302.3 億的銷售成本後,毛利率顯示出了小鵬汽車的盈利能力并不強。
小米造車雖然赢得了一時的口碑,可 " 燒錢 " 也才剛剛開始。
根據國内部分車企 2023 年的财報,發現小米确實以 1363 億元的現金流 " 遙遙領先 ",其次是理想的 1036 億、蔚來的 573 億、小鵬汽車的 457 億。
但并不如網友所說,小米就算玩命燒錢造車,也能堅持幾年 " 熬死 " 同行。因爲小米并不隻有造車業務,小米還将面臨新車的壓力,以及後續是否建充電樁的成本。
樁樁件件的決策,都影響着小米造車的未來。
而目前墊底的小鵬汽車,也不得不尋找破局方法,來完成何小鵬 " 在 2030 年的車企決賽中存活下來 " 的目标。
除了在價格戰上 " 貼心肉搏 ",造車同樣需要投入高昂的研發。
就像理想汽車投入 105 億、蔚來汽車投入 134 億,隻有真金白銀的高研發投入,才能提升産品力,增加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存活下去的機會。
比拼供應鏈、打造出高性價,也在考驗着車企們。
就像有些汽車品牌會在第一款産品上出中高端系列,開始盈利才會考慮出高性價比車型,不管是供應鏈能力,還是制造能力,都對車企是個不小的壓力。
這也是 " 米粉 " 認爲雷軍厲害的原因之一,在供應鏈上把各個環節的成品壓低,利用越來越強的中國制造成爲同行心中的 " 價格屠夫 ",利好消費者。
圖源:雷軍微博
然而,這場燒錢混戰的背後,還隐藏着資本力量的角逐。
阿裏的小鵬,騰訊的蔚來,美團的理想,他們成爲了最早入局的資本,但随着阿聯酋投蔚來,德國投小鵬,法意投零跑,沙特投高合,我們也看到:
中國新能源汽車如今不再隻是 " 跑馬圈地 ",也在世界範圍内逐步形成新的格局。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 " 頭号玩家 "
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在國際上逐漸占有了一席之地。
2023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産銷高達 900 萬輛,銷量連續 8 年拿下世界第一,占據了世界新能源車市場份額的半數以上。
去年在德國的車展上,中國 50 多家參展商展示出了各種豪華車型,帶給了德國人億點點震撼。
德國總理都忍不住站出來,拿出千億歐元給德國車企打氣,加速本土電車的發展。
圖源:德國慕尼黑車展
可以說,在海外亂殺的中國車企,早已成爲世界新能源汽車的 " 頭号玩家 ",并仍在加速拉開差距。
中國汽車這場漂亮的 " 翻身仗 ",離不開時代的東風。
早在 1992 年,錢學森就曾給國家寫了一封信,建議我國跳過汽車的柴油階段,直接進入減少污染的新能源階段,并在信中分析了可行性:
" 外國也在同樣階段,并不比我們領先多少。更先進的蓄電池我們也有力量研制,中國有能力跳過一個台階,直接進入汽車的新時代!"
爲了實現 " 後來者居上 ",國家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作爲持續的戰略任務,給予多方位的支持。
反觀這些年,曾經财大氣粗的豪華品牌 BBA,在時代的潮流下則顯得有些 " 船大難掉頭 ",想守住核心業務的市場地位,從而不敢過于投入新技術。
中國車企則沒有這些包袱,順着時代的潮流,在新時代中選擇了 " 重開 "。
但中國汽車能如此高歌猛進,更是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的勤奮和努力。
最早開始造車的中國人,就像按照 " 說明書 " 逆行造車,在摸索和學習中複刻,卻始終缺少先進的技術。
在選擇用市場換技術後,合資車輛進入了國内的市場。2017 年全年汽車銷量排行榜前十名,隻有吉利汽車是純國産自主品牌。
人們一邊開着桑塔納 " 走遍天下都不怕 ",一邊也在吐槽國産車的不争氣。甚至部分國産汽車走向海外時,還一度被嘲諷爲 " 垃圾 "。
可就是這短短十幾年,中國汽車就打下了一片天。
逐步地摸索和成長,讓中國車企漸漸補上了制造端的不足,從原先螺釘都要進口變成如今擁有全球領先的生産設備、自研能力。
比如特斯拉擁有代表高科技的一體成型的大壓鑄,在新能源市場占有絕對的競争力。
中國車企緊跟其上,先是蔚來在 3 年前跟上了一體化壓鑄,小米也在發布會展示了更高轉速的電機、采用大壓鑄。其他車企們也願意互相合作,盡快制造出屬于自己的大壓鑄件。
圖源:蔚來 ET5 制造
盡管如今國内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就像 AI 大模型如雨後春筍般百花齊放,競争激烈、劍拔弩張。
但不管是哪個車企,未來的方向還是 " 出海 "。
目前的電車中,能夠盈利的車企仍是少數,僅有特斯拉,比亞迪和理想等。
在國内拼刺刀般的價格大戰下,車企之間也在碰撞中形成了更多的共識。
中國汽車要邁向世界的大舞台,和海外的百年車企正面厮殺,仍需要更多的學習和成長。
但看到中國人用了十幾年從一竅不通的造車菜鳥,變成如今引領世界的汽車界巨頭,讓我們更加有信心:
中國車企們做大做強、稱霸世界,或許隻需要更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