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裡,神經現實發布的哪篇文章,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在 2023 年伊始,我們号召神經現實編輯部及其志願者們,各自為讀者推薦了一篇文章,希望能帶讀者找尋被遺落在 2022 年的寶藏。
話不多說,一起來看看在去年,你錯過了哪些佳作吧!(順序僅代表推薦語提交時間的先後,點擊圖片即可跳轉至原文)——
推薦人:光影
fMRI 的困境:為何我失去了對神經影像的愛
作者:Kesley Ichikawa
翻譯:M.W.
校對:老司橘
編輯:Soda
在大腦圖像泛濫的當下,本文拆解了 fMRI 黑箱的過程,重回對神經影像的反思。我們不斷擺弄數據,找尋着大腦紛繁細節中的奧秘,期待着從血流量的描述圖中看到更加深刻、更與人相關的東西,但這真的科學嚴謹嗎?
推薦人:M.W.
神經元間被忽略的軟骨組織,或許隐藏着慢性疼痛的解藥
作者:R. Douglas Fields
翻譯:Muchun
校對:胡夏天
編輯:eggriel
神經元周邊基質網,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一般,似陷于神經科學研究的無人踏足之地。但事實上,它調控着關鍵期窗口的關閉與重啟、恐懼記憶的遺忘,甚至還有神經保護作用。本文讓我們再次驚歎于這一神經系統中的小配角的失常如何介導了慢性疼痛的發生,并将目光轉向以它為靶向的治療。
推薦人:eggriel
當破譯意識邊界的時間隻剩五年……
作者:Patrick House
翻譯:Leo
校對:M.W.
哪裡是意識的終點、物質世界的起點?如何區分我與非我、生命與非生命?設想有一天,擁有了核武器并通曉存在主義的人工智能給人類下了最後通牒:完整解釋并預測自由意志;如若自由意志完全自由,找出意識的邊界;不然,它将毀滅地球。在這個荒誕的前提下,我們得以從生物學、物理學、鳥類學、昆蟲學、神經科學、微生物學、文學批評、數學、統計學等各個視角出發,追尋意識邊界與生命奧秘。最終,我們會得到怎樣的答案?
推薦人:阿莫東森
尋覓意識,人工智能将何去何從?
作者:John Farrell
翻譯:Sixin
校對:楊銀燭
編輯:楊銀燭
2022 年見證了許多許多公衆化的人工智能項目。從 DALL · E 到 ChatGPT,無一不在挑戰着我們對人工智能的認知," 人工智能有意識嗎?",諸如此類的問題也迅速進入公衆讨論。這篇文章從定義機器意識的問題出發,讨論了生物和技術之間看似不可跨越的鴻溝。可以預見,這樣的讨論在今年之後隻會越來越普遍,越來越重要。
推薦人:老司橘
戰火中,她在卧室探索神經叢林
作者:Bob Goldstein
翻譯:Soso
校對:Soda
編輯:老司橘
這是一場科學家與科學的相互救贖——列維 - 蒙塔爾奇尼在硝煙中堅守着對神經科學的熱愛,而這熱愛正是抵抗厭世情緒最好的盔甲。通過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的卧室,人們得以窺探神經系統發育和神經連接的秘密,而她本人在做出這些卓越成就過程中所遭遇的苦難,藏匿于過于簡略的的通訊地址 " 都靈 " 二字之中。讀這篇文章會給每一個陷入低谷或者彷徨苦悶的科學家以激勵。正如她本人所言:" 答案也許就在于人類骨子裡的不屈服。"
推薦人:楊銀燭
火藥味、泥土氣……你說的氣味到底是什麼?
作者:Jude Stewart
翻譯:三木
校對:Soso
在新冠中失去嗅覺時,我們才意識到它的重要性。相比視覺,嗅覺在感官與知覺的研究中向來處于邊緣位置,或許正因為它複雜、獨特、謎團重重,極大地挑戰了我們對(以視覺為基本模闆的)知覺的認識。" 苯甲醛聞起來有苦杏仁味,可以在酒漬櫻桃和杏仁糊中找到。在它的末端上加一個氧雙鍵,它就變成了肉桂味。但如果再加上另一條五碳原子鍊,又會變成常見的花香味。科學家們尚未在分子層面上發現變化的模式。" 本文旁征博引,帶領我們在科學與文化史中穿梭,一起探尋嗅覺與氣味的本質。
推薦人:Soda
用人工智能解釋大腦,一個虛假故事的開端?
作者:Bahar Gholipour
翻譯:P
在人工智能于神經科學領域大展拳腳的今天,我們折服于數學建模的無所不能的同時,往往忽略了模型的假設是否充分。計算神經科學不應當止步于用模型拟合數據,而是應該更進一步,從模型中發現猜想。對大腦活動的完美預測并不等于對神經系統的充分理解,神經科學依然在響應 David Marr 在四十年前提出的理論:我們要發現大腦遵循何種算法(how),更要理解大腦計算的目标(why)。
推薦人:Anneliese
擔憂,活在未來的痛苦
作者:Lucas LaFreniere
翻譯:Xhaiden
校對:Muchun
這篇文章從科學視角解讀 " 擔憂 ",告訴你:沒必要預支未來的痛苦,你所擔憂的甚至不會如期而至。在承認 " 擔憂 " 有一定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也将看到它的陰暗面,它很可能會像隻虛無的怪獸,消耗、吞噬你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幹擾正确的行動和選擇。在生活中," 擔憂 " 可以說是如影随形的,特别是在當今的境況下,不少人的生活、未來乃至心境或多或少蒙上一層未知的、不安的輕紗。但仔細想想,每個還算雲淡風輕的今天都是昨天苦苦擔憂着的明天,算算這代價,并不劃算!如果你還心存焦灼憂慮,不妨讀讀這篇文章,也許能讓你微微釋然,甚至豁然開朗!
推薦人:Nevaeh
試管内的演化:一個基因分子能演化出什麼?
作者:Yasemin Saplakoglu
翻譯:Arwen
校對:Nevaeh
編輯:Nevaeh
我們身處在諸多複雜系統交錯的世界裡,生物體本身也是其中之一。本文在試管中建立起微型生态,近距離觀察一個簡單的 RNA 分子如何逐步演化成複雜系統。這 138 億年來,星塵是怎樣拼出如今的複雜生态,我們正在踏出探索奧秘的第一步。
推薦人:胡夏天
今天你還在做 MBTI 人格測試嗎?
作者:Carla Delgado
翻譯:Anneliese
校對:Bulbasaur
編輯:山雞、光影
通過過往數據和研究樣本, 這篇文章否定了 MBTI 測試的科學性。在閱讀後,如果隻是純粹地接受結論、摒棄 MBTI,似乎又陷入了另一重簡單、二元化的信仰迷思。我們是否更應該思考人格測試所代表的一種社會文化呢?希望被扁平化地代表并找到歸屬感,又或迅速地了解另一個個體,這些固然具有吸引力,不過克服社交惰性,真誠地交往,在社會關系中感受他人和自己或許也很好吧。
2022 閱讀最高
放松,腦在哀嚎
作者:Teodora Stoica
翻譯:Nantu
校對:杜彧
Nantu 薦語:我們在鬧鈴聲中起床,在一天的勞累中閉眼睡去。我們出生、成長、學習,在一成不變的工作中日漸憔悴。我們被公序良俗與生活壓力裹挾着前進,在向我們奔湧而來的網絡信息中迷失自我。我們在這個社會中汲汲而生,又汲汲而死。但這對嗎?在這篇文章中,Teodora Stoica 為我們解構了 " 慢下來 " 這一看似大而空的口号,讓我們得以切實地向 " 專注當下 " 努力。植物在漫長的雨季中無憂無慮地生長,人類亦應該如此:希望各位讀者在這篇文章中領會 Stoica 獨特的生活哲學,在新的一年裡發現屬于自己的雨季。
Muchun 同薦:艾琳 · 卡格在南極跋涉的 50 天中聆聽着寂靜的聲音,三千萬立方公裡的冰在腳下漸次展開;曼谷小商店的老闆仍然過着 "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的生活。與他們相比,混雜着焦慮與不安的信息讓我們分身乏術,日複一日規劃着時間,分心卻變得司空見慣。注意力已經成為媒體社會的貨币,媒體想方設法争奪人們的注意力,給人帶來無盡的疲倦和被支配感。我們逐漸喪失通過多種感官與世界打交道的生活方式。然而,生活開始于當下鮮活的經驗,創造力往往産生于片刻的安靜。這篇文章的作者告訴我們,片刻的專注如同久旱沙漠中的甘霖,讓人以全新的姿态面對獲得更新的世界。我們有責任也有能力通過調控注意力重塑世界與自身。
2022 分享最多
如何變得無用?
作者:Helen De Cruz & Pauline Lee
翻譯:物離
物離薦語:莊子曾說:" 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引導我們跟随莊子尋 " 道 ",試圖找到如何在當下快節奏生活中應對内心疲憊和焦慮的答案。不妨讓我們穿越回 2000 多年前的那棵長滿疙瘩的大樹下,和莊子一起逍遙漫遊,抛棄 " 有用 " 的執念,返璞歸真,與 " 道 " 相合,重塑自我。
tripley 同薦:在被病毒等因素影響日常的這一年裡,不焦慮是件艱難的事,來自身心和社會的壓力有時壓得我們失去與自我的連接。而這篇文章帶我們忘記目的性,暫且放下對自我的剝削,重新認識一朵花和一粒沙。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放松。
在 2022 年神經現實發布的文章中,你最喜歡哪篇呢?期待在留言區看到你寫下的推薦哦 ~
策劃:光影 l 排版:光影 l 封面:紀善生
推薦人:Anneliese、eggriel、M.W.、Muchun、Nantu、nevaeh、Soda、tripley、阿莫東森、光影、胡夏天、老司橘、物離、楊銀燭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神經現實 ",謝絕轉載到其它平台。如需開設白名單,請在後台回複 " 轉載 ",查看轉載規範。公衆号改版,星标 " 神經現實 " 公衆号,不錯過任何一條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