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全網千萬粉絲的商業博主程前 " 塌房 " 了。
在馮侖主辦的 "2023 風馬牛年終秀 " 上,程前作爲年輕創業者與商業訪談博主,與王石、周鴻祎、馮侖三位大佬對談。對談中,程前有些 " 失控 ",提及隻有自己 " 認真準備了演講稿 ",場上幾位嘉賓的态度卻 " 嘻嘻哈哈 "。周鴻祎回答問題時多次打斷其講話,引得周鴻祎反問 " 你是 speaker(演講者),還是主持人?"
1 月 10 号,程前在自己的賬号發布道歉視頻,但依然無法阻止愈演愈烈的網友讨論。不到兩天,程前朋友圈賬号就掉粉 6 萬。
作爲全網千萬粉絲量級的網紅博主,做過多次商業訪談的程前卻如此失态,輿論幾乎一邊倒地批判程前,也将矛頭指向了商業網紅究竟有沒有真才實學。
不過,在輿論之外,程前所代表的商業網紅,也在進一步走進大衆視野。從羅振宇、吳曉波,到如今短視頻平台年入上億的商業導師張琦、參哥、劉思毅,再到帶火了商業訪談短視頻的程前。網紅商業博主這門生意已經從知識付費裂變出了各種玩法,目标受衆也從中産下沉到三四線,誕生出 " 創富博主 " 細分賽道,支撐起了一個龐大的 IP 商業帝國。
不過,程前事件并非一次輿論事件這麽簡單。一方面,它暴露了短視頻網紅走入線下,缺乏實戰經驗;另一方面,此事過去不久,360 創始人周鴻祎變身 " 紅衣大叔周鴻祎 "、随即火速開播,一衆商業大佬更是組團去聽董宇輝講課 …... 這些事件看似獨立,實則傳遞了同一個信号,傳統經濟渴流量久矣,哪怕是商業大佬,也在新時代中尋求轉型。
千萬 IP 養成記
爲何一個網紅的翻車引起了如此大的風波?這背後其實是時代傳播邏輯更叠後,實體經濟與網紅經濟兩種模式之間的交鋒。程前所代表的,是當下商業和個人 IP 的新趨勢。
" 做一個影響創業者的創業者 ",程前此前這樣介紹自己。
在與周鴻祎的争論爆發之前,程前并沒 " 出圈 "。唯一的公開資料顯示,他 1993 年 7 月出生于西安,畢業于英國倫敦大學量化金融專業,回國後在陸家嘴金融行業從業 5 年,2021 年,程前裸辭創辦了公司一目十行,後續創立商業深度訪談賬号,稱爲程前朋友圈。
" 程前朋友圈 " 的第一條抖音視頻發布于 2021 年 4 月 5 日,内容爲《探訪早餐攤主真實的一天生活》,獲得了超 20 w+ 點贊,直接爆火。
随後三年時間内," 程前朋友圈 " 共發布了近一百條短視頻,多爲對中小創業者的訪談,時長 10 分鍾至 20 分鍾,覆蓋了包括時裝、寵物、家電、醫療、新消費等多個領域。
每條視頻一開始,程前都會标志性的發問創業者 " 你憑什麽賺到錢 ",直接吸引用戶的注意力,視頻封面也會用 " 年入 N 億 "" 逆天改命 " 等高落差字眼刺激用戶的眼球。
同時,程前的聲線、風格,和精英感的拍攝環境,其人設也爲賬号增色不少,迅速讓他的視頻成功實現了從 0 到 1 的飛躍,三年内積攢了六百萬量級的粉絲。
整體來看,程前訪談能夠走紅,首先是精準把握住了小老闆,打工人這些目标用戶,再以 " 創富邏輯 " 服務這些幻想通過創業實現财富自由的年輕人。
" 程前朋友圈 " 走紅後,他開始建立賬号矩陣,目前旗下還有程前 jason(個人觀點分享)、一目十行 | 她力量(針對女性創業者)、程前和 TA 的朋友們、程前朋友圈 | 她說、等賢一刻等多個子賬号,全網累計粉絲超過千萬。
但對于商業博主來說,吸粉隻是第一步。程前目前的盈利來源主要有四類,廣告收益,付費社群,會員社區,私董會。
程前的廣告收益堪比一線大網紅,據網友爆料,程前一條創業訪談視頻報價從 20 萬到百萬不等,創業者通過上程前的訪談對自己的商業項目進行推廣曝光,同時這些優秀的案例,又能源源不斷地爲程前吸引新客戶。
社群付費也是私域流量變現比較常見的路子,程前朋友圈每條評論區都會有引流鏈接,可以通過添加粉絲群添加小助理微信 " 進圈子 "。
另外,付費會員模式也讓程前賺得盆滿缽滿。在其創辦的新火社區,會員售價 2198 元 / 年,用戶購買後可以享受程前獨家内容、小群互動、5000+ 人脈等 12 項權益。
客單價最高的私董會 59800 元 / 每年,除了鏈接資源外,加入私董會還可以與程前一對一交流,程前團隊幫助對方打造 IP,做商業策劃等。據悉,目前程前私董會入群人數已破百,僅這一項入賬就近 600 萬,加上其他大大小小業務,年入千萬輕輕松松。
其實程前的商業模式很簡單,以訪談視頻吸引公域流量,再把流量轉化到私域,經過層層漏鬥篩選出精準付費用戶,這是知識付費博主的基本玩法, 區别隻是程前将知識替換成了商業訪談。
但目前這種模式的弊端在于高度依賴程前的個人 IP,程前旗下所有矩陣賬号都圍繞他一人展開内容,當 IP 一旦暴雷,整個商業模式的現金流就搖搖欲墜。
從千萬粉絲到千萬營收:商業博主到底有多賺?
即便年入千萬,但程前的收入體量在網紅商業博主中還算不上數。
" 商業導師 " 張琦聲稱 " 出道一個月變現 1000 萬 ",其幕後操盤公司博商教育更喊出了 " 培訓一年營收 10 億 " 的響亮 slogan。
商業變現導師參哥, 則是把輕松賺百萬日常挂在嘴上," 名下有 30 多家公司,可以幫助大家解決一個億以内的生意 "。參哥的信徒中廣爲流傳着參哥一年賺 4 億的故事。
爲什麽商業知識博主這麽賺?而且賺了這麽多年?一方面,如今人們面臨太多不确定性,這種不确定性會産生焦慮和迷茫,不管是老闆還是打工人,都會擔心自己跟不上時代,進而去學習新知識,或者鏈接人脈。
而商業博主和賺錢、創業息息相關,自然備受用戶青睐。第一代商業網紅羅振宇、吳曉波、李善友就已經利用這種心理和打法,在中産階級用戶中賺的盆滿缽滿。
以張琦、參哥爲代表的創富博主則以三四線城市人群、乃至于縣城用戶爲目标受衆,以 " 炫富 " 爲核心,利用短視頻平台的金句傳播及矩陣打法,直接簡單粗暴 " 教你怎麽賺錢 " 以及給自己賺錢。
以張琦舉例,張琦的一場線下演講可以剪輯出幾百條金句視頻,投放到旗下所有矩陣賬号,一旦某個賬号的某條視頻起量,再加碼投流繼續跑量,直到視頻成爲爆款,賬号粉絲也同時完成原始積累,4000 萬粉絲,張琦隻用了一年。
進而也是與程前朋友圈一樣的課程售賣、私董會模式,再對精準粉絲進行一輪收割。根據網友統計顯示,張琦僅憑課程售賣,一年收入就已近億。
參哥的商業模式則更爲複雜一些。除了财商課、私董會、IP 全案以及合作分成等形式變現,參哥還孵化了例如毛毛姐、韓瑜宵、豪車毒老紀等 IP,據悉,參哥通過課程與 IP 全案的收益至少 2 億元,而他孵化的 IP 分成保守估計 1 個億。
能賺,也很亂。比如張琦,作爲剪輯包裝出的金句女王,線下表現常被用戶诟病,不如短視頻中精彩;參哥也面臨同樣問題。據一位購買過參哥服務的老闆吐槽," 參哥的 IP 孵化陪跑,花 12 萬隻管教給你怎麽借鑒洗稿和 IP 方法論,完全不包售後 "。
這也能說明,程前的翻車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整個商業網紅生态就禁不起線下的 " 照妖鏡 "。
當一個被短視頻金句包裝出來的網紅商業博主來到線下,與周鴻祎、王石、馮侖對談,本身就已經埋下戲劇性的伏筆。
老江湖也要新故事
往年馮侖的風馬牛年終秀,曆屆邀請的嘉賓都是實業大佬,諸如鴻星爾克董事長吳榮照、泡泡瑪特董事長王甯等。以程前目前的咖位,與馮侖、王石、周鴻祎這個等級的大佬還有距離。不是程前選擇了馮侖,而是馮侖選擇了程前。
程前參加風馬牛年終秀,表面是一次跨界圓桌對談,本質是實體經濟大佬面對流量經濟來勢洶洶的集體恐慌,選擇去擁抱網紅經濟。
在程前公開道歉後,周鴻祎發文表示," 年輕人犯錯很正常,與其說教批評,倒不如把多年積累的演講經驗分享給他們 ",順便預告了自己的直播公開課《你也可以好口才—如何演講》。
而在周鴻祎演講當天,周鴻祎将賬号名字改爲紅衣大叔,程前也穿紅衣高調現身周鴻祎的演講課現場,穩穩接住一波天降流量。
前腳程前的風波還沒平息,後腳俞敏洪就拉着馮侖、周鴻祎、陳東升等大佬集體參觀東方甄選學習 " 網紅經濟 ",得意弟子董宇輝現場互動,從流出來的現場視頻來看,董宇輝憑借高情商與口才博得滿堂彩。
事後,也有多位大佬曬出了董宇輝的這次經曆。周鴻祎發微博稱:" 老朋友們前來東方甄選集體學習網紅經濟,争取理解流量密碼,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節奏,聽俞敏洪和董宇輝分享他們的努力和堅持。"
這一系列動作中能看出,流量經濟襲來,實體經濟日漸疲軟,大形勢下,商業大佬們也意識到流量經濟是塊大蛋糕,紛紛簇擁而上。可怎麽吃?如何吃?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周鴻祎這些互聯網大佬,成長于互聯網的黃金時期,當時可謂遍地是流量。随着互聯網進入存量時代,流量越來越稀缺,現在想要爆款,不是比内容,而是比包裝、比誰能把故事講得更漂亮,比誰更懂平台邏輯。
習慣了一步步打江山的實體經濟大佬,面對流量的不确定性,自然是不适應的,但是互聯網的核心玩法已經變了,大佬們必須擁抱變化。
有一部分企業家已經把路走在了前面。
比如張蘭,汪小菲和大 S 之間的離婚鬧劇變成了張蘭直播的流量密碼。張蘭在直播中賣過鹵蛋、模仿過 DJ 打碟,賣過床墊和綠茶,當吃瓜群衆湧入直播間,張蘭來者不拒,笑聲與段子齊飛,前年 11 月汪小菲 " 發瘋 " 後的三天,64 歲的張蘭每天直播 10~12 小時,爲麻六記帶貨,銷售額達到近 5000 萬。
再說俞敏洪,新東方遇到 " 雙減 " 危機後,立刻馬不停蹄地進軍直播電商行業,挖掘出了大将董宇輝,将東方甄選做成了上市公司。俞敏洪的個人賬号更新也很勤奮,不是在與文化名人對談圖書帶貨,就是在走南闖北做文旅。
李國慶離開當當後,變成了 " 蹭熱點 " 的網紅國慶,短視頻幾乎在蹭全網流量。董明珠上熱搜後,他喊話董明珠,東方甄選出事後,他逐字分析事件走向。去年 11 月 3 日,李國慶開啓了淘寶直播首秀,隻用了 1 個小時就賣了 3000 萬元的商品,最終整場直播銷售額超過 1 億元。
但同時也有一部分企業家錯過機遇,其中的代表是董明珠。2020 年,董明珠首開企業家帶貨先河,創下了單場 7 億銷售額的記錄,但此後董明珠并未将直播繼續下去,還失去了孟羽童這一流量入口。
如今看來,企業打造個人 IP 已是大勢所趨,商業大佬入局網紅經濟的競賽才剛剛開始。程前這次翻車,也是一次典型事件,将實體經濟與網紅經濟之間的差異照得清清楚楚。
時代車輪在向前,實體經濟和流量經濟,也到了要合作共赢的時候。下一步劇情将如何書寫,故事才開始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