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學私秘 Author 文學私秘
蘇聯及它的繼承者俄羅斯,拍了三部 " 斯大林格勒 " 電影。
分别是:1949 年,蘇聯導演弗拉基米爾 · 彼得洛夫拍攝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1990 年,奧澤洛夫導演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2013 年,費奧多爾 · 邦達爾丘克導演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2013 年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曾經在國内放映過,電影很有好萊塢戰争電影的特效奇觀,它的主題,也很具有國際性,唯一喪失的是它的俄羅斯立場與基調。
2013 版
耐人尋味的是,2013 年版突兀地表現了在曆史上應該屬于俄奸的女性與德國兵在戰火中搭建起了以欲望爲基礎的愛情升華,就像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钗》裏的中國妓女在同一個戰争上,也與洋人惜惜相惺,建立起了鐵血中的鴛鴦情。
2013 版《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導演費奧多爾 · 邦達爾丘克在 1990 年版裏出演了一個狙擊手。當時他才 23 歲,還沒有從電影學院的畢業,他能夠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不能不說與他的父親也是一名著名的導演有關。其父曾導演過《戰争與和平》,并在電影裏扮演彼埃爾。
1990 版
費奧多爾 · 邦達爾丘克在 1990 年版的電影中,與一名女兵在戰場上建立了感情,他也教會了這名女兵如何使用狙擊武器。
後來女兵打死了德國兵,女兵痛苦不已,反映出 1990 年拍攝電影時代蘇聯文化圈裏彌漫的所謂人道主義基調。
這一個狙擊手的情節,在 2013 年版裏也被導演繼承了過來,不過,由演員升格成導演的費奧多爾 · 邦達爾丘克在 2013 年版的電影裏,設計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情節,就是蘇聯的狙擊手,一槍幹掉了那個與德國兵卿卿我我的俄國女人,給人的感覺,德國兵還有人情味,而蘇聯狙擊手,卻沒有基本的人性。在電影的語境裏,至少在人性的層面上,蘇聯士兵遠不如德國兵那樣富有情感的深度。
2013 版《斯大林格勒戰役》雖然取得了可觀的票房,但俄羅斯的觀衆,卻對這部電影嗤之以鼻。在俄羅斯的網站上,随處可見觀衆留言,認爲 2013 版還不如 1990 年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最早被拍成電影是在 1949 年。
從 1949 年到 1990 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兩部電影最大的不同,就是斯大林的形象越來越黯淡,從之前的一個料事如神的聖者,蛻化成一個不懂軍事、陰鸷暴戾、心胸狹窄的陰謀家。
1990 年版裏的斯大林形象,甚至比導演奧澤洛夫之前拍攝的《解放》《莫斯科保衛戰》中的斯大林更爲黯淡,更具有陰森的色彩。
1990 年拍攝電影的時候,正是所謂的改革時期,對斯大林的評價再次下滑,加上奧澤洛夫在拍攝《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時候,沒有經費,不得不向好萊塢的華納兄弟求助,化緣來了資金,得以電影能夠進入拍攝程序,電影裏的主要角色崔可夫由美國演員扮演,而電影的基調,也在這種迎合西方的調門中,不得不作出同樣的讓步,這也就很自然地導緻斯大林的形象進一步跌跌不休。
1949 版
我們注意一下,在 1949 年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裏,一開始,斯大林站在地圖前,就未蔔先知,神定氣閑地發聲,預測敵人的下一步的攻擊方向,是 " 斯大林格勒 " 方向。
而站在邊上的華西列夫斯基則是頻頻點頭。
我們看看 1949 版《斯大林格勒戰役》劇本裏是如何表現斯大林這一段料事如神的業績的:
斯大林:很清楚——他們是向斯大林格勒進攻。
(長時的沉默。斯大林在辦公室内走來走去,吸煙)
斯:我們要第二次打退敵人對這個城市的進攻了。
華西列甫斯基:是個最大的戰略點。
斯(沉默一下):把斯大林格勒送給敵人——那就是說把所有的優勢都交敵人。保衛這個城市——就是說把敵人的雙手捆起來,給他的交通線造成威脅。
華(自言自語):完全正确。
斯:無疑的,占領斯大林格勒——是這次戰役中,日耳曼總司令部的戰略計劃的最重要部分。(略停)我們還不了解計劃的全部細節。不過我覺得這個計劃,比去年占領莫斯科的計劃更冒險……陳腐的,盡人皆知的戰術。一個強有力的楔子,進攻中的打擊。這辦法已經吓唬不住我們了。我們有了經驗。(略停)不過兩翼伸展出去太長,華西列甫斯基同志,還是不應該忘記的。
華:我明白,斯大林同志。
斯:對于敵人的兩翼必需經常不斷地監視,而且要記下每一個德國的新師或希特勒同盟者的師的出現。這很要緊。
華:遵命,斯大林同志。
斯大林的談話,根本用不了判斷與思考,隻要憑直覺就可以了,好像是從當代穿越回到那個年代,複述着即将發生的曆史:" 很清楚 "、" 無疑的 "、" 盡人皆知的戰術 "。兩個人的對話,給人的印象,蘇聯一方對希特勒的進攻方向判斷沒有遇到一點障礙,就這麽輕而易舉地拿捏了應戰的位置。
其實戰争的真正困難,恰恰是對敵人下一步戰術的預期。斯大林嘴裏說出的 " 很清楚 "、" 無疑的 "、" 盡人皆知 " 反而是削弱了決策的艱難性,也貶損了自己一方的智慧。
到了 1990 年版《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斯大林與 1949 年版中的他判若兩人,在電影裏,他的每一步的決策,都是錯誤的。
在 1990 年版《斯大林格勒戰役》裏,一開始就介紹了紅色特工從德國打探到的情報,明确無誤地告訴蘇聯的大本營,希特勒在 1942 年夏季的進攻方向就是斯大林格勒,但是斯大林偏偏不相信,這與 1949 年版的斯大林 " 很清楚 "、" 無疑的 "、" 盡人皆知 " 的判斷,完全是南轅北轍。
在 1949 年版中,對蘇聯一方發動的 " 哈爾科夫戰役 " 一筆帶過。電影通過話外音交代:
"1942 年 6 月裏,敵人以坦克部隊向前猛攻,他們沖破了我軍鐵木辛哥指揮的西南戰線,德國保盧斯第六軍和郭達的第四坦克軍占領了米列羅沃、康基密洛嘎、莫羅索斯卡亞、伯克斯卡亞。"
但在 1990 年版《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卻在第一場大本營的研究戲分裏,就交代了 " 哈爾科夫戰役 " 的決策過程,會議上,鐵木辛哥提出發動 " 哈爾科夫戰役 ",其他将領都緘默不言,尤其是朱可夫委婉地表示了反對态度,但電影裏的斯大林被設定成急攻近利的個性,當即站位在鐵木辛哥這一邊,從而拍闆決定了啓動 " 哈爾科夫戰役 "。
" 哈爾科夫戰役 " 開始後,蘇聯軍隊恰恰踢到了德軍的鋼闆上,與有備而來的德軍迎頭沖撞,損失慘重。
在交代這段戰史的時候,1990 版《斯大林格勒戰役》裏還表現了斯大林打電話到前線,接電話的是赫魯曉夫,赫氏當時的身份是政委,他言之鑿鑿地表示,一定會取得戰役的勝利,實際上,赫氏用他的誤判,誘導了斯大林進一步作出錯誤的判斷。
這裏也可以看出 1990 版《斯大林格勒戰役》對赫魯曉夫也沒有給予好臉色。雖然日後赫魯曉夫在貶損斯大林的形象方向,可謂是不遺餘力,但是 1990 版《斯大林格勒戰役》裏,電影卻将斯大林與赫魯曉夫捆綁在一起,把他們塑造成對于戰場态勢颟顸無知的兩個不同層面的指揮官。
而電影尤其交代是斯大林下令把赫魯曉夫的兒子送往前線,導緻他在前線喪生,通過這一個有一點無厘頭的情節(因爲斯大林不可能過問到一個士兵的去向),暗示日後赫魯曉夫爲什麽對斯大林恨之入骨,隐藏着這麽一個殺子之痛。
總之,1990 版《斯大林格勒戰役》一箭雙雕地把斯大林與赫魯曉夫都描寫成一類缺乏遠見卓識的指揮官,雖然 " 斯大林格勒戰役 " 最終成了二戰的轉折點,但劇中的兩個重要的曆史人物,卻沒有對這場戰役的勝利提供任何有益的思考與謀略。
最終,1990 版《斯大林格勒戰役》在後半段把戰争勝利的重點,放在了崔可夫的身上,而崔可夫的扮演者來自于美國,于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便曲曲彎彎地給人一種錯覺,是一個好萊塢面孔的英雄在決定着這場發生在俄羅斯土地上的曆史轉折點的塵埃落定。
這就是末代蘇聯電影裏的對斯大林進一步變本加厲的毀屍滅迹态度。
可以說,斯大林的印痕越來越黯淡了。
與之逆向生長的是,女性的裸體上的印痕,卻越來越清晰了。
在 1990 年版《斯大林格勒戰役》裏出現了一群女兵洗澡的場面,但這個場面中,女兵身上的比基尼印痕清晰可見。
而比基尼的發明時間在 1946 年,因此電影裏的女兵裸浴的場面,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nternet Movie Database,簡稱 IMDb)裏,直接被标志爲電影的一個明顯的穿幫。
到了 2013 年版《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分别用兩個俄羅斯女孩與蘇軍士兵、德國士兵的愛情粉色,爲戰争殘酷增添了許多豔情的成份。
對女性身體的進一步開掘,也使得這部電影在戰争殘酷的天幕下,籠罩上了 " 色戒 " 的平行世界。這也成了日後 " 斯大林格勒戰役 " 題材電影裏的一個難以逃脫的主題。
回過頭來看,1949 版《斯大林格勒戰役》裏,沒有一點女人的绯紅色,因爲那個時代離戰争的時間太近,深知在殘酷的戰争裏,羅曼蒂克的欲望與愛情,是難以有存活的空間的,但在時過境遷之後,能夠與戰争同樣具有刺激性的,隻能依靠這種信手拈來、任意組合的愛情調味品了。
這也是俄羅斯的電影觀衆對這種绯色主題日益擠走了電影的核心主題深感厭惡的原因。
也許俄羅斯電影裏真正需要回歸的是斯大林而不是留着比基尼印痕的赝品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