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獲取信息的方式異常多元和便捷的時代,爲什麽我們還要讀書?
因爲通過電視或用其它的方式搜集的信息,即那種通過直觀方式接受的知識,是最淺顯、最粗疏且沒有經過精密邏輯證明的東西,是值得存疑的東西,所以我們必須要讀書。
那麽,應該如何讀書呢?
今天是 4 月 23 日(世界讀書日),後台經常收到讀者留言,請教東嶽先生的讀書學習方法,小助理特意找到東嶽先生的一篇舊文,與諸位同學共享。
福利預警!
世界讀書日,一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東嶽先生學習坊發出 100 元優惠券
限時限量 100 張,戳下方鏈接等你來搶
劃重點:搶過券的朋友一定要在今天使用
活動福利僅此一天,别錯過
授課老師|王東嶽 獨立學者、《物演通論》作者
選擇書籍是最重要的事
讀書的要義是對話。讀什麽書就等于跟什麽人對話,而且,讀書的過程始終就是對話的過程。所以,你應該選擇與你思想量級相當或者你所希望企及的思想量級的書。
馬基雅維利寫了《君主論》之後,震動西方,後來被當時的佛羅倫薩公國的君王罷黜流放,在農村務農。他白天幹粗活、晚上讀書。每次讀書以前,都要淨身沐浴,換上自己最莊重的官服,也就是他認爲最能表達自己身份的服裝,然後才正襟危坐開始讀書。在他看來,讀什麽書就是在跟什麽人對話,絕不敢輕慢對方。
對學者而言,唯其著作,最具深度。因爲學者在寫作的時候,調動了最高的智力,是用最嚴謹的邏輯和最精準的詞彙表達最系統的想法。
如果書籍的内容質量很低,就等于和很庸俗的人對話。這就是爲什麽要讀經典的原因。
所謂經典,不是自命的經典,也不是指派的經典,而是經過時間檢驗,能成爲人類曆史和文明長河中作爲思想奠基的那些書籍。現代人在越來越洶湧的信息洪流中逐步失去了讀書的習慣,就等于失去了和最偉大的人對話的機會。
讀書的時候必須要很虛心
即使作者的觀點與你完全不同,也可以先把自己的思想騰空,這叫虛心。唯有騰空自己的原有思想,隻追逐對方的思路以及對方對自己思路的系統證明,才能進入對方的思境。唯有進入對方的思境,與對方契合,甚至把自己當成對方,才能真正完全理解對方的思想。
既然讀書是對話,首先需要你理解對方;如果你弄不懂對方表達的真正含義,那麽首先要檢讨自己。即使覺得對方論述的不對,也要反複思考是自己理解的不對,還是對方真的有問題。隻有抱着這樣極謙虛的态度讀書,才能達到學習的效果,才能吸收到别人的想法以及想法中的合理之處。
任何一本嚴肅的或經典的思想著述,其思想深意必然不是能被一般的讀者輕易體會的,語言的有限性常常隻能表達思想的表層,符号系統後面的思想才是需要我們仔細體會的。
所以老子開篇就說 " 道可道,非常道 ",即道是可說的,但用正常語言不可道,需要非常語言才能道,但沒有非常語言,于是老子隻能說他的道玄而又玄,是我這個符号系統不足以表達的東西,故 " 名可名,非常名 ";黑格爾開篇就說,一旦用語言表述其思想,馬上就發生變質和膚淺化的問題。
所以會讀書的人絕不是在字面上讀懂,而是尋求符号系統後面的思想深度。這需要徹底的虛心。隻有充分理解了對方符号系統後面的深刻思想,你才能比較其思想與你原有思想視角的不同。
目前很多人還沒開始讀書,就已抱着準備批判的态度,更不用說對别人思想的深刻理解了。當然,我說的讀書,首先在于你選擇了你覺得值得一讀的書,既然你選擇了,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認可了,在這個基礎上,就必須首先抱着虛心而不是批判的态度去讀書。
至于讀完以後是批判還是認可,批判什麽,認可什麽,那是以後的事,是你基于對别人思想充分的理解,且能站在更高的視角上才有權利去做的事。
戳下方鏈接,
一鍵開搶 100 元讀書日優惠券
思想性書籍必須精讀
讀思想性書籍是用腦過程,不是用眼過程,是深度的思維過程,不是淺層的泛讀過程。讀書即讀思想,要和作者的思想流契合,且需要一步步深化。
因此我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讀思想;我不是在調動思想,而是在醞釀思想;我不是在醞釀思想,而是在整理思想;我不是在整理思想,而是在發掘思想。
唯有這樣一層層的思維過程才叫讀書。
真正的思想性著述,一天隻讀兩三頁才有可能真正讀懂,這種讀法叫精讀;比如讀牛頓的書,用微積分解力學,你一個小時能讀過去三頁嗎?如果一本思想性著作,一小時讀了 20 頁,我認爲那不是讀書。
真正的好書必須精讀,需要深層的思想領悟,而不是淺層的用于聊天時的符号炫耀。有人讀書隻是爲了博得與人聊天時的談資,這是極無聊的做法。
真正的好書,一生讀幾十本、甚至真正讀通幾本已足矣!記住黑格爾的名言" 博學絕不是真理 "。
真正的思想者,大多數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形成自己的理論,如牛頓三十多歲就完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雖然真正成書在四十多歲;愛因斯坦二十多歲就提出狹義相對論,接近三十歲左右提出廣義相對論,其閱讀量遠不能和那些資深的物理學教授相比。年輕的沒讀多少書的牛頓和愛因斯坦卻成了各自時代的思想标杆。
所以,讀書不在于量,而在于其精讀的程度,在于對思想的提煉和發掘以及由此達到的思想高度。
因此,永遠不要炫耀讀了多少本書,你真正值得驕傲的是你讀懂了多少本書以及你讀懂的是什麽書。
讀書要突破作者的非邏輯要素
讀書的難處在哪裏呢?
對于作者來說,他一旦能有此作,自是早已身陷其境,故覺悠然無礙,一任神遊遠逸;然對于讀者來說,則有一個尚待置換思境的麻煩存在,驟然臨之,就像立刻要叫人置換另一顆腦袋一樣得不易。加之作者的思路,自有作者自身的非邏輯要素使然,其運詞造句,意蘊别具他解,卻常常不爲作者所自知,于是,一意孤行地揮灑成章,結果無異于擺出了一副專與讀者作對的架勢。
所謂作者的非邏輯要素,指的是每個人因基因不同而獨有的思維天分和思維傾向。而邏輯,是人類共同具有的先驗的接受信息和處理信息的方式,即文化或文明得以積澱的智質基礎。
所以,作者的思想表達是其邏輯和非邏輯成分的總調動。而讀者的先天基因和作者不同即天分不同,後天的認知構型即思想積澱不同,要進入作者的思境自然不是容易的事。
更重要的是,哲學著述,或者說專業著述,使用每一個符号和文字,字義上都與我們日常的語言不同。
正如萊布尼茨所說:人類一般使用的語言是民衆在日常形而下環境中締造的語言,不能解決形而上思境下的問題。但語言都是形而下的,如老子的 " 道 " 要表達的是天地運行的規則,而 " 道 " 本身是 " 道路 " 的意思。
于是,哲學常常不得已用日常語言表達着和日常完全不同的意思來闡述自己的思想,又不能一一加以注釋,否則注釋充斥正文,難以成書,由此造成的寫作和閱讀難度自不待言。
因此,讀者面對作者的遣詞造句與邏輯組合,常常需要辨别和深入思考其含義。這就是思想性著述和符号本身的困境,既構成作者的困境,也構成讀者的困境,而突破前述所有困境才叫讀書。
真正讀書一定要做到 " 六經注我 "
" 六經注我 " 其實是解讀前人文本的必須方式。如果你解讀前人的一個文本,你沒有任何新視野、新見解,這叫讀書嗎?你隻有能夠讀出前人文本對你造成的啓迪,也就是後向信息量增大對前向具有更大解釋力度,你能夠解讀出更深刻的見地,這才叫讀書,這才叫做學問。
我舉一個例子,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這本書的緒論中,竟然專門感謝馬爾薩斯。大家都很熟悉,馬爾薩斯不是生物學家,他隻不過是個人口學家和社會學家。他的主要學說是《人口論》,認爲人口成幾何級數增長,而人類的生活資料或者是生産能力呈算術級數增長,因此人類的人口增長前景必然造成饑馑、瘟疫和戰争,由此恢複人口和資源之間的平衡。我們姑且不論這個學說是否正确,他給達爾文造成了一個重大啓迪,就是達爾文意識到生物的生殖潛力遠遠大于生物的現實生存量,就是任何生物的生殖能力是非常大的,而現實資源允許它的生存量卻是一個非常低的有限數量。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對達爾文造成一個重大啓迪,就是達爾文深刻理解種内競争在進化過程中是一個怎樣的作用力。這個跟達爾文生物學毫不相關的研究,被達爾文專門在《物種起源》的緒論中加以明文鳴謝。這叫 " 六經注我 ",這才是真正做學問的方式。
要知道古老思想、前人學說它的價值就在于,它内含着可以廣泛生發的後向解釋力。我借用黑格爾的一句話說:" 一朵綻開了的花朵,它的全部内在規定性,都包含在那個微小的種子之中 "。因此你如果不能對前人簡潔叙述中所隐含的解釋力,你如果不能把它揭示開來,證明你沒有研究功力,證明你沒有新信息把握量和整頓能力。
因此真正讀書一定要做到 " 我注六經 ",忠實于原本;" 六經注我 ",大信息量重新解讀,這是做學術的最規範方式。
小結
學會讀書非常重要。一個人一輩子隻要真正讀懂了幾本思想著述,就可能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了,讀懂幾十本則已經非常高超了。
問題是大多數人一生都讀了數百本書,卻都沒有達到那個思想高度,歸根到底是不知道什麽是讀書以及該如何讀書。
在讀書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讀不懂的問題。隻有不斷思考,反複琢磨,一點一滴擴大自己能懂的領域,就會越來越容易貫通自己不懂的部分。
真正的好書都是在反反複複中讀懂的,不可能一次兩次就全部讀懂,更不能一目十行。
爲什麽我們需要這一場純粹思想的學習?
東嶽先生二十年智慧之結晶,帶你領略哲學,思考生活。
以無用之學啓迪每一位學習者,體悟 " 道 ",成大事。
獨行者速,衆行者遠。讓我們與東嶽先生一起,走一次純粹的思想探索之旅▼
《東嶽先生學習坊全集課程》
144 講,提升你的思維認知
戳下方鏈接,
一鍵開搶 100 元讀書日優惠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