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2 日,關于富士康旗下企業遭調查的消息受到外界熱議。
《環球時報》從消息人士處獲悉,稅務部門近期依法對富士康集團在廣東、江蘇等地的重點企業進行稅務稽查,自然資源部門對富士康在河南、湖北等地的重點企業用地情況進行現場調查。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 10 月 20 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有關部門對任何涉嫌存在違法違規行爲的企業進行稅務稽查、用地情況調查,屬于正常的依法行政,合情合理合法。富士康旗下企業有義務積極配合稽查、調查,若确有違法違規行爲,應認錯認罰、加緊整改。
張文生還強調,包括富士康在内,台資企業在大陸分享發展紅利、獲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爲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10 月 22 日下午,鴻海(富士康母公司)發布說明文件回應稱:" 合法合規爲集團在全球各地的基本原則。我們會積極配合相關單位的相關作業。"
富士康在大陸擁有 40 餘個園區
郭台銘于 1988 年來深圳開廠、辦公司,富士康也随着消費電子産品崛起,确立了代工廠的全球霸主地位。
富士康官網資料顯示,富士康自 1988 年開始投資大陸,目前在大陸擁有 40 餘個園區,高峰期擁有百萬員工,産品範圍涵蓋消費性電子産品、雲端網絡産品、電腦終端産品、元器件及其他四大領域。
業績方面,2022 年,富士康集團營收約 1.49 萬億元人民币,較上年度增長約 10%;集團進口總額約 5400 億元,占大陸進口總額的 3.0%;出口總額約 8490 億元,占大陸出口總額的 3.5%。
從園區布局來看,富士康在珠三角地區布局了深圳、佛山、中山、東莞、惠州、廣州等地;在長三角地區,布局昆山、上海、南京等地,形成以精密連接器、無線通訊組件、液晶顯示器、網通設備機構件、半導體設備和軟件技術開發等産業鏈及供應鏈聚合體系;在環渤海地區,布局北京、天津、煙台、菏澤等地,以無線通訊、消費性電子、納米科技、計算機組件等爲主;在中西部地區,布局太原、鄭州、武漢、長沙、南甯、重慶、成都等地,重點發展精密模具、自動化設備、鎂鋁合金、汽車零部件、光機電模組、智能手機、平闆電腦等。
富士康集團在大陸的主要産業園區則分布在深圳、鄭州、成都、太原、昆山、煙台。
其中備受外界關注的是鄭州富士康的情況,該代工産能約占蘋果全球供應量的一半。據了解,富士康在鄭州有三個廠區,分别是鄭州航空港廠區、經開區廠區、中牟縣廠區。其中,最大的生産基地是位于機場附近的港區,主要生産 iPhone。
工業富聯 23 日開盤跌停
10 月 23 日,工業富聯(SH601138, 股價 14.55 元 , 市值 2890 億元)開盤跌停,跌幅爲 10.02%。
近年來,在供應鏈的選擇上,蘋果有意培養更多的合作夥伴,立訊精密(SZ002475,股價 30.71 元,市值 2195 億元)便是其中之一。立訊精密甚至在蘋果的組裝業務上正式與富士康開始了競争。
2017 年底,AirPods 訂單的交貨時間已經縮短到不到 3 天,庫克專程來到昆山并參觀了立訊的 AirPods 生産線,并在微博稱:" 他們(立訊)一流的工廠将了不起的精良工藝和細思融入了 AirPods 的制造。很高興可以跟他們合作。" 在業内看來,這番言論也讓立訊精密确定了從零部件到整機代工的方向的決心。
截至目前,立訊已爲蘋果提供 iPhone、Apple Watch、AirPods、Apple Vision Pro 等産品的開發和制造服務。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曾在社交平台上透露,立訊精密已經取得 2024 年頂級 iPhone 16 機型的訂單。2024 年 iPhone 16 将由立訊精密(iPhone 16 Pro Max)、鴻海(iPhone 16 Pro、iPhone 16),以及和碩(iPhone 16 Plus)進行組裝。
郭明錤認爲,立訊精密的 iPhone 組裝業務利潤将會自今年下半年開始顯著增長,其今年 iPhone 出貨量将可達 4500 萬 ~5000 萬部(2022 年僅約 2000 萬部)。
立訊精密近日發布的 2023 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1558.75 億元,同比增長 7.31%;實現歸母淨利潤 73.74 億元,同比增長 15.22%。對于前三季度營收增增長的原因,立訊在财報中稱:" 主要是消費電子、汽車互聯、通訊互聯有較大的增長。" 展望全年,公司預計延續業績增長,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 107.7 億元 -112.2 億元,同比增長 17.5%~22.5%。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10 月 22 日晚間,立訊精密發布的一則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在回應投資者 " 公司對未來供應鏈地區分布以及競争格局有何看法時 " 的問題時,立訊精密董事長、總經理王來春表示:" 雖然部分産品的産能基于地緣政治的原因會有全球分布的需要,但不論産業鏈轉移到什麽地區,我們始終認爲,在遵紀守法的前提下,隻要自身足夠優秀,能夠在行業中展現出更具價值的一面,市場都會需要你。"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