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新摘商業評論,作者 | 洛枳
尊貴的鹽選會員不想接受狂轟濫炸的低劣網文。
去年8月,鹽選會員超過1000萬後,知乎創始人周源在自己的知乎專欄發了篇文章慶祝,題目叫《12年、中途和1000萬嚴選會員》,可惜多少有點自嗨的意思,因爲鹽選會員并不買賬。
從小衆"理想國"到大衆内容社區,知乎一路做大做強成爲國民級産品,畫風卻逐漸走偏,知乎"味不對了",脫離嚴肅和專業的軌道,在泛娛樂化道路上越走越遠。
"知乎,與世界分享你剛編的故事",雖是一句調侃,但知乎從高質量問答社區到胡謅故事會的轉變,顯然已經引起了部分用戶的不滿。
爲了給鹽選會員一個交代,知乎特意上線了一款"鹽言故事"APP,提供專門的故事内容服務。
自身定位變得尴尬的同時,在如何商業化的泥沼中,知乎也越陷越深。自上市以來,知乎還沒盈利過,2020年至2022年,知乎經調整淨虧損分别爲3.4億元、7.5億元和12.0億元。
虧損還在繼續,2023年Q1财報顯示,知乎經調整淨虧損1.2億元,較2022年同期收窄67.3%。
成立于2010年的知乎,平均月活躍用戶高達1.0億,是問答社區賽道妥妥的頂流,付費會員也早已"攢"過1000萬,一季度付費會員的收入甚至創下曆史新高,怎 奈知乎手握流量,還是難過賺錢關。
獨立分拆鹽言故事,布局短故事賽道
五年前,知乎就瞄準了短篇閱讀市場,在發展過程中,知乎察覺整個行業對于故事品類的發掘存在不足。
恰好同一年,知乎開啓了付費會員服務,即鹽選會員,會員的權益包括"付費内容"、"社區功能"和"身份權益",其中,付費内容的權益是鹽選會員的核心,而充斥着短故事的鹽選專欄,又是構築内容權益的核心。
短故事,有錢賺。
知乎的收入來源由四大業務組成,包括在線廣告、付費會員、内容商業化解決方案和其他業務(主要包括職業培訓和電商服務)。2022年,付費會員業務營收達到12.3億元,同比增長84%,爲總收入貢獻占比高達34%。
于是,知乎将短故事 業務獨立分拆,推出"鹽言故事"APP。
新品牌"鹽言故事"脫胎于知乎原故事業務"鹽選故事",定位原生短故事平台,以"故事有鹽,無需多言"爲品牌主張。
鹽言故事的核心功能是承載知乎的鹽選專欄業務,提供專門的故事内容服務,所以鹽言故事APP中的内容,基本來自于知乎的鹽選專欄,隻是進行了歸納整理。
打開鹽言故事APP,頁面與其他閱讀類APP設計差不多,書城由榜單、書單、分類三部分組成,配置略顯簡單。
目前,鹽言原創故事重點覆蓋七個方向,以言情向内容作爲優勢領域,聯動發展科幻腦洞、懸疑推理和都市現實等領域。
知乎副總裁、教育會員業務負責人張榮樂表示,"鹽言故事"起步于圖文,而不會止步于圖文,未來将不斷創新模式。
同時,"鹽言故事"APP與知乎賬号是打通的,不管是鹽選會員,還是創作者服務體系,都是共享的。用戶可以通過原有的知乎賬号授權登錄,并保有鹽選會員的全部權益。
對于創作者來說,是有好處的。知乎創作者的稿費是根據鹽選會員的有效閱讀次數、新增會員訂單等方式計算,在扣除一定的推廣成本後,作者與平台五五分成。鹽言故事屬于新增的創收渠道,可以給創作者帶來更多流量。
但是,對于鹽選會員來說,可能隻是多了一個看網文的途徑,畢竟不需要二次付費,内容也大多相同,再重新下載一個APP算是一件麻煩事兒。
那麽,短故事業務的錢也就變得不那麽好掙了。
知乎希望鹽言故事和知乎社區将成爲故事業務的雙引擎。誠然,相較于長篇小說,短故事确實更符合快餐式閱讀節奏;相較于短視頻,短故事更能給用戶帶來想象空間。
短期來看,鹽言故事暫時還撐不起一片天。
在網文時代普遍存在一種認知偏見:短故事無法變現,主要功能是引流。
原因在于,以線上閱讀市場的整體體量作爲參照,短故事在各個維度上都太小了:
當前知乎平台的短故事作者隻有幾萬人,離長網文作者百萬級規模差了不止一個量級;
選題不夠多樣,短故事仍然以言情類爲主,豐富度還需要花力氣開拓挖掘;
讀者多集中在18歲至24歲,荷包有點不太夠用……
鹽言故事APP獨立,意味着鹽言故事不再是被知乎庇佑的專欄選手,而是需要在新戰場網文世界裏單打獨鬥。
還是個幼崽的鹽言故事,面對的是晉江文學、起點讀書、番茄小說這樣的重量級選手,錯位競争的優勢還沒打出,用戶很難願意放棄已經成熟的網文平台,去等待一個 新平台長大。
"追風"知乎,錯過一個又一個風口
将流量變現,是知乎最想做的事情。
過去幾年,知乎一直在"追風",互聯網的 每一個風口,知乎基本都沒錯過,直播、短視頻、電商……隻是都沒掀起什麽水花。
拿短視頻舉例,視頻化是知乎早期賺錢的方式之一。
曾經,視頻是知乎重點押注的項目。視頻還處于襁褓時期時,周源就信誓旦旦:未來,知乎所有問答都要有對應的視頻版本。
發展期間,知乎對視頻産品和功能多次進行過調試升級,并加大投入。
那會,知乎還打算推出一鍵轉化圖文爲視頻的插件,實現"傻瓜式"剪 輯。 這聽起來就不靠譜,視頻相對于文字有自己的獨特性,如果隻是簡單的換一種呈現方式,内容并不改變,視頻化就是雞肋一塊,食之無味。
如果将彼時的視頻業務和現在的短故事業務作比較,會發現知乎決策層的思維似乎固化了,對問答以外的内容服務想法幾乎如出一轍。
短故事業務同樣是對原本知乎内容的複制粘貼,隻是換了一個馬甲、換了一個平台,就算内容上試圖去多樣化,本質上也依然相同,怎麽會給用戶太多額外的驚喜?
好景不長,知乎視頻部門就被降級,視頻總負責人蔡林離職的時候,任期都還沒滿一年。其他員工則被内部"活水"轉崗或被裁員。
一位離職員工回憶,感覺當時做視頻更像是拍腦門做的決定。自打開始做,社區視頻的創作量和浏覽量都沒有達到預期。
在視頻策略上高舉高打,引發了用戶的割裂感,正如這次的短故事業務,引發了鹽選會員不滿一樣。
知乎在舒适圈以内的服務和跳出舒适圈以外的服務質量明顯不等,知乎用戶是第一時間可以感受到的。
那麽對短故事業務,知乎能堅持多久,怕是要打一個問号;知乎是否真的想清楚業務邏輯了, 也需要打一個問号。
近半年以來,大模型的風吹得嗚嗚響,鋪天蓋地的大模型湧來,看到ChatGPT在C端商業路徑清晰之後,知乎覺得自己又可以了,盯上了大模型賽道。
在2023知乎發現大會上,知乎公開了自己的大模型産品"知海圖AI"。 目前,該大模型的首個功能"熱榜摘要"已經啓動内測,會對知乎熱榜上的問題回答進行抓取、整理和聚合,并把回答梗概展現給用戶。
知乎加入"百模大戰"倒也無可厚非,本身就是玩内容出身,雖然新老用戶都在吐槽知乎,知乎還是國内排名前幾的優質内容平台,沒道理不下場玩一玩。
更何況大模型是通往未來的船票,抓住了,知乎可以實現更好地發展,何樂而不爲。
隻是現在國内大模型的發展進程大同小異,誰都不敢說自己的真實水平如何,頭部玩家百度、阿裏等上線的産品,都鬧出過啼笑皆非的笑話,知乎在發布會上就敢說知海圖AI與GPT-4在特定場景能戰成平手,多少帶有誇張成分,很難讓人信服。
再深究技術底蘊、應用範圍等硬實力的話,知海圖AI甚至不能稱得上是文心一言、通義千問的對手,市場上的排位都得靠後站站。
知乎想要靠大模型幫自己賺錢,需要長時間的耐心等待。
盡最大可能跟風的背後,是知乎對賺錢這件事很焦慮。 知乎的社區裏,解決了成千上萬個問題,給出了大量的優質回答, "有問題就會有答案",對于如何商業化,知乎卻不知道答案在哪裏。
難逃不會賺錢魔咒
不會賺錢,成了知乎掙脫不開的魔咒。
2016年4月1日,愚人節,知乎上線新 功能"值乎"。
似乎是應了愚人節的景,知乎小小地"戲耍"了用戶一番。用戶分享一條有價值的信息到朋友圈,關鍵部分被打了碼,需要通過付費才能閱讀完整信息。
在值乎官方視頻裏,周源露臉給出了解答:"很多人老是問我們怎麽商業化,我很煩。于是我就帶着一個團隊做了一個商業化的東西,不就是賺錢嗎?"
2016年以前,知乎對賺錢這件事很佛系,非常慢性子。直到知識付費成爲風口,知識領域的大牌玩家知乎不可能放棄機會,這也是知乎第一次跟風,也由此開啓了商業化的漫漫長路。
也許是意識到了賺錢不容易,周源早已換了口風, 調侃也變成了負責的承諾,在《12年、中途和1000萬嚴選會員》這篇文章裏,周源表示"要加倍努力,讓公司成爲公衆認可的能賺錢的好公司"。
其實,作爲内容平台,賺錢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小心平衡内容生态和商業化。
去年,知乎提出了"生态第一"的戰略,即創作者體驗、内容獲得感、良好的社區氛圍和匹配社區發展的商業化增速。
2300年前,亞裏士多德提出了"第一性原理",是指回歸事物最基本的條件,将其拆分爲細分模塊結構分析,從而找到實現目标最優路徑的方法。
世界上任何組織的發展壯大都離不開遵守第一性原則。内容就是知乎的第一性,"生态第一"的戰略正是沿着第一性原理做出的正确打法。
然而,在執行"生态第一"的一年裏,知乎還是沒能實現扭虧爲盈,隻能說看到了一絲曙光,虧損正在大幅收窄;用戶和收入的增速也在放緩。
既然做了正确的事情還得不出正确的答案,知乎必須重新找出路,尋找第二增長 曲線。
根據知乎最新财報,知乎的收入結構有了明顯的改變,不再是以往廣告收入一枝獨秀,付費會員收入反超營銷服務,成爲收入最高的部分。
營銷服務是之前廣告和内容商業化解決方案兩個業務闆塊的合體,知乎将二者合并,是考慮到運營上有所重疊和協同效應。
其實,這兩個業務闆塊合并之前,已經出現增長疲軟現象,去年Q4,廣告業務和内容商業化解決方案業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同比下滑,前者同比下滑超27%,後者則同比下滑18.9%。
職業培訓業務收入也在不斷增長,2023年Q1,該業務收入爲1.1億元,同比增長170.6%,勢頭迅猛,占比總營收10.8%。
不難看出,職業教育是知乎正在建設的第二增長曲線。
知乎方面有意将教育闆塊單獨拆分出來,進一步提升教育業務的重要性。此前,周源接受采訪時直言,知乎收入結構由兩條曲線構成:社區業務和職業教育業務。
且不說職業教育市場玩家衆多,新東方、好未來這樣的教育巨頭盤踞已久,細分賽道如中公教育也已經跑到了頭部,而知乎在職業教育上并沒有翻出什麽新的花樣來,差異化并不明顯。
目前來看,職業教育能貢獻的營收也有限,還是需要靠社區業務撐起大頭,同其他嘗試的業務一樣,職業教育也隻能說是知乎的副業,都需要知乎耐心澆灌、耐心等待結果。
現在的知乎可以說是尴尬的, 早先的嘗試是起大早趕晚集,後期的嘗試則是試圖做一條鲶魚,擠進原本就擁擠的賽道,用自己的小身闆和大體量的公司碰撞,想搶食分一杯羹。
在自己的主賽道,鹽選會員們還不太好伺候,需要小心平衡内容商業化的問題。跟過太多風口,知乎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哪個風口才适合自己。
如何突圍重重藩籬,知乎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錢難掙,也得想出辦法來掙錢。 (本文首發钛媒體APP)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