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市場裏,擺在買家面前的選擇越來越多。
《中證報》報道稱,截至 10 月 6 日,北京二手房挂牌量再創新高,突破 16.6 萬套。
以往穩固的 " 賣方市場 " 迅速轉變:買家生怕 " 接盤接在半山腰 ",看向房子的目光越發 " 挑剔 ";賣家和中介不得不更爲主動," 快成交 ",成爲主流訴求。
在這一目标的驅動下,過去慣性的成交模式、中介市場結構被打破,一些新動作逐漸成型。賣家們開始摒棄以往的 " 高心氣 ",把姿态放得更低。博弈的市場中,單邊看漲預期不再穩固,降價、隐性降價暗暗生發。心思更爲活絡的賣家們,已經開始拒絕 " 外包 ",主動把 " 房産銷售 " 的責任扛回自己肩上。
一系列嘗試背後,賣家還能重新奪回在市場中的主動權嗎?
一、激增的房源如何被消化掉?
上海易居研究院發布的《二手房挂牌激增現象研究》報告顯示,今年 6 月初,全國 13 個重點城市的二手住宅挂牌量爲 199 萬套,相比今年年初增長了 25%。
其中,重慶、成都和上海的二手房挂牌量最大,6 月初分别爲 22 萬套、20 萬套和 18 萬套。若要對比 2023 年上半年的增長幅度,則是上海增長最大,爲 82%,其次是武漢和西安。
8 月末剛剛在一線城市落地的 " 認房不認貸 " 政策,進一步助推了這些城市挂牌量的增長。
" 房源太多了,看不過來。"
正在看房的 " 剛改 " 買家王朝陽,直觀感受到了供給端的放量,她關注的一些大型社區裏,同戶型一下可以多出來好幾套。9 月末的一天,經過篩選後,中介仍帶她看了 20 多套房子," 頭都看懵了 "。晚上回家她才發現,這一天光看房步數就輕松過萬。
身處情緒極度分化的周期底部," 買漲不買跌 " 的心态在買家之間相互影響,即便是剛需、剛改也顯得更爲謹慎,于是房子賣得越來越慢。易居數據顯示,2023 年一季度,全國 13 城二手住宅去化周期爲 10 個月,二季度則拉長到了 15 個月。
如今,激增的房源如何被消化掉?
成希是來自新一線城市的賣家,據她觀察,和自家同小區同戶型的房子 2022 年 10 月被擺上貨架,一共降價 6 次,蒸發 50 萬元,到現在都還沒賣出去。" 我要是買家我也不敢貿然出手。" 她說。
這波賣房人中,大多是 " 賣一買一 " 的置換群體,有些賣家在自己搜尋鍾意的改善型住房時,一邊等待買家,一邊根據看中的房子價格變動情況,來決定自己出售時的心理底價。
但對于買家來說,房源太多,可選擇的空間在增大,想要對比的時間也在拉長。王朝陽回憶自己一天内看的 20 多套房子裏,同小區、同戶型的小三居就看了四、五套,隻是樓層和裝修不一樣,雖然定價根據自身特點有所不同,但是對比非常直觀。
" 一進門,雜物太多了影響采光,順帶就影響我對房子的觀感,可能進去轉兩圈就出來了。有些無裝修,定價也沒有便宜,就直接 pass 掉了。" 她說。
成希也在不斷接待買家,她最直接的觀感是 " 買家看得越來越細了 ",像衣櫃沒做到頂這樣的細節,在上行市場中根本不會被算進考量範圍,現在也都成了問題。
在這樣的市場博弈中,需要有一個推動力刺激成交,于是着急出手的賣家,最先行動了起來。
成希爲了展現誠意,順路接送買家。而不少着急的業主甚至會爲了把房子賣出去,花上十幾萬重新裝修。畢竟和降價 20 萬還沒賣出去相比,送裝修反而是性價比更高的選擇。王朝陽甚至發現,自己關注的一套房,不僅被線下中介推過,自己常去的房産論壇、買房群裏,業主也親自現身,做起了推介。
二、中介 " 求變 "
和賣家一樣着急的,是中介,他們被拉長的成交周期所困。
有中介告訴成希,即便是以前專做二手房的中介,如今也越來越多做新房銷售了。因爲一手房提成更高,二手房中介更辛苦,賺得還沒有新房中介一半多。不确定性增加的市場環境中,選擇溯遊而上的是少數,轉去做新房銷售、甚至轉行,成爲了中介們最後的選擇。
仍舊留在行業裏的人們,笃信 " 辦法總比困難多 "。
随着以貝殼爲代表的平台,将房産交易、服務逐漸在線上透明化,買房子也開始有一種電商平台購物的體驗。
當海量的二手房源在 APP 上展示時,也演化出類似貝殼賣房 " 流量包 " 這樣的産品,思路就是賣家出錢買 " 資源服務包 ",可以獲得流量傾斜,更高的曝光率、更精細的線上推廣策略和展示窗口。
不過,在社交平台上,關于 " 買流量包賣房 " 會不會被割韭菜的讨論并不少,也有網友表示,因爲沒有買 " 流量包 ",感覺中介不是誠心幫忙賣房。每一條留言背後都是一位心急的賣家。
王朝陽也感受到了中介的用力,國慶假期前,一位中介再三邀請王朝陽去看一套房子,在中介口中,這套東西向的房子性價比非常高。信心滿滿的中介,爲了吸引更多中介和客戶來看房,甚至自掏腰包發出去數千元紅包。
與此同時,爲了拓寬服務半徑,不少中介開始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媒體上開号引流。以前坐等賣家上門,或者熟人互推的模式已成爲過去式,廣撒網才是硬道理。社交媒體上,有中介以賣家的口吻介紹房源,直到買家過去問,才發現是中介。
急迫獲客的心态,似乎讓中介們忘記了,這一行最重要的其實是建立信任。
房地産交易周期拉長,摩擦在增大,降低經紀費率、調整收費模式也成爲趨勢,這催生了中介費用的下調。
9 月下旬,北京鏈家實施了全新的費率标準:中介費率由 2.7% 下調至 2%,買賣雙方各付 1%。在此之前,中介費用一直是由買家全額承擔。
有業内人士讨論到,買賣雙方共同承擔,可能會刺激自行成交增加,畢竟雙方都有意願,同時爲自行成交提供咨詢和服務的一些機構或許迎來空間。
此前市場上已經有一些房産大 v 們,通過自媒體渠道積累了一批信任的粉絲,打着拉近買賣雙方的旗号,大 v 們不僅會主動推介一些房源,也會利用自身的專業度和信息差,爲賣家提供包括成交在内的各類服務。例如幫助買家砍價,如果最終成交,博主收取的費用,相較于砍下來的總價和中介費,更加劃算。
三、賣房人不靠中介
爲了把房子賣出去,從接手房源就開始對業主拼命壓價,已經成了中介們的慣常操作。而這樣的舉動,也徹底激怒了一部分賣家,他們決定自己賣房,一邊避開中介們施加過來的市場壓力,一邊避開高額中介費。
成希就是自己賣房的成功案例。回想起第一次的賣房經曆,她仍然覺得像夢一樣。房子位于新一線城市,離市區相對遠,但離地鐵站挺近。裝修上,成希花了大心思,電器品牌都是自住标準,裝修也是當下最時髦的奶油風,全新未住。
2023 年 5 月,她把房子挂上了大型的中介平台,陸續開始有人看房。但最初的一次談判中,對方給到的價格跟成希的心理預期差了 2 萬塊,沒能談妥。重新複盤時,成希直言:" 當時心氣确實比較高。" 後來家裏人攤開來算賬才發現,房貸利息裏包含的資金成本,其實沒幾個月就高過了 2 萬塊。
後來樓市一路下行,有中介開始對成希壓價," 他說現在市場非常不好,他自己把兩套房都賣了,全家租房住。我給他報的價格太高了,挂牌價隻能比同小區的毛坯房多個幾萬塊。" 成希說,自己花了 20 萬裝修,這位中介的報價和她的心理預期差了十多萬。
但最終激到她的,是中介斷定她的房子按照心理價位一定賣不出去,甚至不想幫她挂上平台。
成希決定自己賣房。傍晚,陽光從窗子照進來,給奶油色的裝潢鍍上金光。成希把這一幕拍下來,發上了小紅書。帖子裏一并詳細介紹了房子的優勢、劣勢,還把報價區間寫得很明确——這是一般賣家都不會做的事,中介賣房更是不會透露,他們要的是對方私信加微信繼續溝通。
當天,帖子流量很大,不少買家要來看房,邀約排滿了整個周末。周六,成希又約了抖音博主來拍攝房源,房源剛拍攝完,還沒來得及引流,買家就出現了。
最終的買家是一位 95 後女孩,和成希屬于同個集團,她們在系統裏能查到對方的名字。信任迅速建立起來。雖然是通過社交平台賣房,但該走的購房程序還是要通過中介。最終,成希付給中介幾千塊手續費,房子成交了,價格符合她當下的心理預期。
過去,一些地産論壇、區域論壇上,會零星出現賣家個人售房的帖子,如今在年輕人聚集的小紅書、抖音等平台,以圖文、視頻 + 種草風表達的個人售房貼越來越多。不過,部分平台對此類展示會有限制。
由于工作調動,成希現在住的房子也準備出手。這時候她才意識到,小紅書其實對賣房的帖子有限流,而之前那套房子能夠得到流量助推,大概率是圖片精美,系統把她識别成了家居博主。" 這次發帖的時候,就給我提示了,說可能是違規營銷。" 成希說。
也有同樣在小紅書賣房的賣家告訴《豹變》,私信的人确實很多,但不少是中介來套底價的,不是真心的買家。
顯然,自己賣房沒有那麽容易。也正因如此,小紅書上每一條賣房動态下面,都有很多人接賣房好運。點進他們的主頁,又會發現一個個新的賣房帖子。到這裏,社交平台似乎又回歸了抱團取暖的社交本質。
成希告訴《豹變》,如果房子遲遲賣不出去,她會考慮便宜出租,這也是社交媒體給她的靈感:賣房帖子發出去之後,有幾個女孩子來私信她," 在附近上班,您的房子出租嗎?"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爲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豹變(ID:baobiannews),作者:詹方歌,編輯:邢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