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各大軟件又試圖在總結我們的一年。
一屏刷下來,原來五湖四海的朋友都差不多
——居家、外賣、雲村、打工,諸如此類。
當然,也有一些人展現了自己今年的高光時刻,比如出國遊、音樂節、節日狂歡等。
看着那些當下等同于自由氣息的照片,或許大家會不由心生感慨:
被疫情困住的這一年,我們還有什麼缤紛的生活可言呢?
電影《白日夢幻想》,或許能幫我們回答這個問題。
它的故事是反高潮的,有點小清新的雞湯,但它有笑點、很溫暖,讓人有重新出發的力量。
我們能在一些淡然的感動、脈脈的溫情中,學會于瑣碎平凡的生活裡治愈自己。
1
《白日夢想家》的故事,主題其實略顯老套,但呈現方式别開一面。
故事主人公叫華特,在《生活》雜志兢兢業業工作了 16 年,是底片資産部的膠片洗印經理。
他身上有個特質和我們多數人一樣——愛做夢,随時随地。
下一秒便開始從高處隔空跳進大樓:
懷裡抱着一隻三條腿的殘疾小狗沖出大樓,邊跑邊喊 " 大家快跑 ",好像一位隐藏于世的英雄;
但實際上,以上隻是他幻想出來和暗戀已久的同事謝麗爾打招呼的方式,那隻小狗是對方的愛犬。
華特還不忘裝帥,一邊逃生還能一邊幫小狗安裝義肢呢。
在辦公室裡看見謝麗爾和他人交談,瞬間又開始幻想一出冰山雪地裡的浪漫之戀:
一位熱衷挑戰人類極限、敢于冒險的男人,和一位傾慕自己的女人調情。
《生活》大樓面臨被收購,新來的經理泰德姿态高傲,嘲諷華特竟然拿着 " 彈力男孩 " 來公司上班,那不就是摸魚?
英雄面對反派,可能都是一言不合就開打,兩人先是在電梯裡展開一段封閉式對決;
後來兩人墜落到大街上,又開始上演 " 漫威宇宙 "。
一邊飙車滑行一邊瘋狂毆鬥,巅峰對決鹿死誰手?
為了一個玩具場面玩這麼大,我都懷疑自己在看科幻片,或許這就是重度臆想患者的日常。
幻想裡的華特出場就是璀璨奪目的人物,生活态度勇敢有朝氣,是一個帥氣、能幹、善良的人。
但現實生活中的他,内向、膽怯、乏味,是自己生活徹頭徹尾的旁觀者。
在約會軟件上,對暗戀已久的同事發送個打招呼的表情,都要猶豫再三。
我就直說吧,是個人都想跑進去屏幕幫他按下鼠标的程度。
多次因為 " 靈魂出竅 " 被新領導當衆戲虐,他也是一言不發,老實巴交地默默承受着。
也因為常常需要沉溺幻想,獲得短暫性的思想安慰,導緻在和他人對話中毫無預兆的走神,人際關系也是非常一般。
沒有戀人,朋友寥寥,和親人相對疏遠。
人生的華彩經曆和他的社交履曆一樣:空白。
最值得一提的事,或許就是工作 16 年來沒有丢失過任何一張底片。
但很快,他連這項成就都要保不住了。
2
肖恩是一位神出鬼沒的冒險攝影師,專為《生活》雜志提供照片,也和華特順利搭檔了 16 年。
他聽聞《生活》大樓要被收購,為其寄來了最後一次底片,聲稱 25 号底片是 " 生命的精髓 ",希望能當作最後一期《生活》雜志的封面。
但華特翻遍辦公室,沒有尋到 25 号底片的蹤迹。
面對新經理多次施壓催促,為了不被公司辭退,華特最終選擇踏上了尋找攝影師肖恩的旅程。
這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華特奔跑着沖向機場時,戰歌響起,仿佛就要迎接勇者般的新生。
在這躺充滿不确定性的未知之旅中,華特一路遇到的都是 " 驚喜 "。
他找到了肖恩其他底片中的那片大海、那個大拇指的主人公;
他選擇登上醉醺醺司機駕駛的飛機,勇敢邁出了第一步;
他從飛機上跳落至大海,赤手和鲨魚短暫交手;
他不修邊幅地騎着自行車,欣賞着如詩如畫,令人幾度想要落淚的自然風景;
他用石頭制作簡易工具,騎着滑闆穿行在公路上,享受着自由和風的味道;
他經曆恐怖如斯的火山爆發,用生死時速和死神展開殊死搏鬥;
華特經曆了所有曾幻想中的畫面,但他的任務并沒有完成——和肖恩對話,找到 25 号底片。
他隻是遠遠遙望了對方的背影。
在火山爆發之際,肖恩舉着相機站在飛機上,要去記錄這世人罕見的壯觀,用生命尋找不朽的可能。
華特回到洛杉矶,理所當然地被開除。
他失魂落魄的走到家,意外通過媽媽的幾句話了解到肖恩近期最終的目的地——喜馬拉雅山。
他用媽媽買菜的推車裝行李,選擇再次踏上奇幻的冒險之旅。
最終華特遇見了正在等待雪豹出現的肖恩,謎底也得以被揭曉。
25 号底片原來儲存在肖恩送給懷特的錢包裡,而錢包被曾經灰心失意的華特丢進垃圾桶。
或許這就是生活的巧思——經曆了百轉和千回,尋找的卻一直在你我身邊。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心懷世界,想要在探山聽海的自由天地裡去找尋一份自我價值,但時常忘記向内傾聽自我本心、感受周圍的一切。
旅行真的是拯救麻木的現實,解答我們所有生活的謎題呢?
不是。
旅行會讓人熱血沸騰、充滿期待,像在盲盒裡挑選珍寶。因為一些見識,容易讓人變得自大、自信,或者更謙卑。
但最終生活這場舞台劇的美妙體驗,是生活本身,演奏者是我們自己。
當我們停止幻想、停止虛無、停止蹉跎、停止自艾,僅僅是用心去生活、去感受、去思考、去回味,或許就能充分享受當下的每一刻。
恰如影片的主題——stop dreaming,starting living。
3
尋找 25 号底片的過程讓我們和華特一起開始領悟生活的真谛,那底片的内容又是什麼呢?
到底是怎樣的照片,稱得上 " 生命的精髓 " 呢?
答案是——造就《生活》雜志的華特本人。
其實也就是平凡普通的、隐于人群的、沒有精彩絕倫故事的,我們。
是每天叫嚣 " 我是螺絲釘 " 的自己、是天天喊着摸魚但努力工作的自己、是不善言辭但也在創造價值的自己。
影片結尾,華特路過報亭時,但他沒有特意去買一本雜志紀念,正如他在經曆了一系列高光時刻後,還是選擇回到現實當了普通人。
他沒有去當旅行博主,沒有大肆吹噓這段經曆,而是注銷了交友軟件,拿了遣散費,還賣了父親送給母親的鋼琴。
但他又不再是從前的他。
從前的華特,隻敢幻想,不喜表達,一心想成為英雄仗劍走天涯。
現在的華特,不再做夢,眼神堅定,享受平凡的行走在黃昏之中。
他會在家人面前袒露心聲,會主動牽起心儀女孩的手,會在辦公室教新經理如何做人。
他沒有活成人人敬仰的模樣,但他找回了最真實的自己。
這份自我的尋回,不全是旅行的功勞,而是愛讓人有勇氣。
華特第一次登上醉漢開的飛機,是因為幻想出了謝麗爾在餐廳唱《Space Oddity》,給了他前所未有的力量;
第二次踏上尋找肖恩的旅途,是被愛收集自己大小丢失物品的媽媽所鼓勵—— " 你會完成他的工作 "
你看,讓我們驟然擁有勇氣,去蛻變新生的人,依舊是身邊親友,而不是其他觀衆。
我們總去渴求外界的巨大掌聲,卻忽略了身邊最安心的平凡。
是伴侶的擁抱,是朋友的玩笑,是父母的叮囑,是我們瑣碎灰暗,但又欣喜充盈的生活。
希望我們都擁有着,感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