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 8 月 30 日電 教育部财務司副司長劉景 30 日表示,2022 年,我國基礎教育财政性教育經費達到了 3.2 萬億元,比 2015 年增加 1.3 萬億元,年均增長 7.7%。其中,學前教育增速最快,年均增幅達到 14.8%。
教育部 30 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劉景就基礎教育國家财政支持政策進行了介紹。
一是在 " 擴投入 " 上做文章,經費規模穩定增長。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在财政資金上優先保障基礎教育。" 十三五 " 以來,在中央與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基礎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過去的三年,疫情反複、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異常突出的情況下,仍然實現了基礎教育各學段财政總投入和生均支出逐年隻增不減。2022 年,我國基礎教育财政性教育經費達到了 3.2 萬億元,比 2015 年增加 1.3 萬億元,年均增長 7.7%。其中,學前教育增速最快,年均增幅達到 14.8%。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比 2015 年分别增長 91%、33%、53%,生均投入水平大幅提高,有力支持了基礎教育快速發展。
二是在 " 促公平 " 上出實招,教育差距不斷縮小。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是維系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基石。近年來,我們聚焦縮小辦學水平差距和保障困難群體接受教育,出台了一系列傾斜性支持政策。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上,中央财政教育轉移支付資金 80% 以上都用于中西部地區。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上,國家統一了城鄉義務教育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實施了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程,重點提升農村學校的辦學水平。在保障困難群體共同發展上,建立健全了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實施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确保不讓一個孩子因爲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三是在 " 調結構 " 上下功夫,投入結構更加優化。持續優化教育經費結構,将更多的資金用于教師隊伍和學校内涵建設,逐步實現教育投入重點由 " 物 " 向 " 人 " 的轉變。比如,中央财政支持實施特崗計劃,每年爲中西部農村地區補充超過 5 萬名教師;支持實施國培計劃,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骨幹教師、校長開展深度培訓。持續加大數字化戰略行動的投入力度,改善教育教學數字化環境,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
四是在 " 嚴監管 " 上求實效,監督體系不斷健全。牢固樹立好 " 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 " 的理念,堅持 " 嚴 " 字當頭,着力推進建設符合教育規律的績效評價體系,着力提升基礎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劉景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認真落實好 " 兩個意見 "。學前教育方面,重在支持普惠發展,健全公辦園生均撥款制度。義務教育方面,全面落實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深入推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程。普通高中方面,繼續支持各地改善辦學條件和多樣化發展,着力提升縣中質量。特殊教育方面,進一步完善财政保障機制,給予特殊孩子特殊的關愛。同時,将會同财政部繼續加強财政投入力度,築牢基礎教育基點,譜寫好基礎教育财政保障新篇章。 ( 中新經緯 APP )
作者:徐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