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在最近這幾年裏,XR 設備的熱度一直處于一種比較 " 微妙 " 的狀況。
一方面," 全民 VR" 的盛況早已退潮,那些廉價的 VR 盒子更是無人問津。VR、MR 設備無論從技術、還是市場的角度來說,都已經回歸到了一種更理性的發展道路上。它仍在進步、但已經不那麽 " 大衆化 ",而是變得更有針對性。
另一方面,AR 概念借着前幾年的 " 寶可夢 Go"、谷歌眼鏡火了一把後,如今似乎隐隐又有 " 冒頭 " 的趨勢。随着一衆 AR 眼鏡近年來的頻繁曝光,基于增強現實的未來生活似乎也開始向我們招手。
那麽對于整個 XR 生态來說,它的各種産品形态、技術方向如今到底是怎樣的狀況,下一步又将走向何方呢?2023 年 9 月 28 日,随着高通正式發布兩款全新的骁龍 XR 平台,我們似乎得以窺見其中的奧秘。
兩款新平台,兩種完全不同的産品和市場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高通今天發布的這兩款新平台在産品定位就很有趣。
首先,是 " 第二代骁龍 XR2"。它名稱裏的兩個 "2",第一個 " 二 " 指的是代次,也就是說它是此前的第一代 XR2+、第一代 XR2 的換代産品,第二個 "2" 指的則是它的定位爲高端向、高性能向的設備。
根據高通方面公布的信息顯示,第二代骁龍 XR2 的 GPU 性能比前代提升了 2.5 倍,同時能效比則提升了 50%,這也使得它可以支持 3K*3K 分辨率的各種高級 3D 特效,包括超分、空間扭曲、視覺聚焦渲染等。
與此同時,第二代骁龍 XR2 還換用了全新架構的 AI 加速器,使得它的端側 AI 性能達到了上代的 8 倍之多。憑借着新的 AI 加速器和新增的 " 硬件視覺分析引擎(Engine for Visual Analytics)",新平台如今可以實現極低功耗下、極低延遲的六自由度頭部追蹤,這既緩解了一體式 VR、MR 頭顯的電池壽命問題,也進一步增加了在遊戲、工業應用中的沉浸感和操控及時性。
除此之外,靠着内置的高性能 ISP 和 VPU 單元,第二代骁龍 XR2 現在可以實現低至 12ms 延遲的攝像頭視頻透視功能。這就大幅提升了它在實際使用中的安全性,同時使得未來的 MR 頭顯可以更好地兼顧 VR 和 AR 這兩大工作模式。
其次,高通方面今天還發布了 " 第一代骁龍 AR1" 平台。是的,由于此前已經發布了第一代骁龍 AR2,所以這款新的 AR 平台在定位上,反而是與前作同代、但更偏普及化的入門款産品。
第一代骁龍 AR1 支持 1200 萬像素的照片拍攝、同時支持接近 4K 分辨率的視頻錄制,它的 ISP 具備 14bit 色深,支持計算 HDR、人像模式、自動人臉檢測。同時依靠内置的 NPU、顯示和音頻單元,第一代骁龍 AR1 最多能夠帶動多達 8 個降噪麥克風、提供高級的降噪音頻體驗,并可用于單眼或雙眼 AR 顯示設備。
産品解析:VR、MR 向上,AR 加速普及
很顯然,高通今天發布的這兩款 XR 平台,分别針對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産品定位。這實際上也表明了目前的 VR/MR 設備和 AR 設備,在産品發展路徑、市場方向上的差異。
對于 VR、MR 頭顯來說,更高的 GPU 性能、更高的能效比、硬件加速的 6DOF 追蹤,這些都很明顯是爲了增強其在大型沉浸式遊戲、在工業 3D 設計和醫療立體顯示方面的實用性。同時也使得這類 VR、MR 設備在實際使用中,可以更多地擺脫外置電池盒、甚至擺脫手機、PC 等外部算力終端。
那麽這意味着什麽呢?簡單來說,雖然 " 第二代骁龍 AR2" 的性能、定位确實更高了,但它其實還是旨在促進 VR、MR 頭顯的 " 普及 "。隻不過這種普及并不見得是價格上的,而是更着重于降低專業用戶和玩家的使用門檻,讓他們能夠更簡單地完成自己遊戲 MR 平台、甚至專業 MR 平台的配置和使用。
換句話說,在高通方面看來,VR、MR 設備現在首先需要确保其 " 本職工作 " 的體驗,在專業人群和專業應用中培育用戶粘性,未來才有可能逐步向消費端擴展。
相比之下,AR 眼鏡在經曆了最初的隐私争議後,現在已經重新引起了許多消費者的興趣。但由于技術、應用端尚未成熟,所以比起複雜的專業場景,AR 眼鏡當前的合理使用方式,反而卻是作爲輕量化的可穿戴拍照和信息提示(以及健康監測)終端,以更低的價格門檻和更輕量的産品體型來 " 由下至上 " 征服這個市場。
WiFi7 與端側 AI,高通指明了 XR 的獨立方向
雖然前面已經提及,高通此次發布的兩款 XR 平台分别有着截然不同的技術代次和産品定位。但是在它們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關注的 " 共性 "。
一方面,無論是此次定位高端的第二代骁龍 XR2,還是定位入門級的第一代骁龍 AR1,它們都支持了 WiFi7 連接能力。也就是說,它們都具備高達 5.8Gbps 的無線連接帶寬。
有意思的是,根據高通方面透露的信息顯示,如此高的無線連接能力并不一定是爲了實現 XR 設備與後端計算終端(比如手機、PC)之間的分布式計算。雖然它們确實可以這樣使用,但在高通看來,XR 設備的自主運行才是未來的方向,分布式計算畢竟隻是權宜之計,而且不利于降低延遲。如此一來,超高帶寬的連接能力實際上就更像是爲了賦予 XR 設備足夠高的應用下載、上傳速度,以及低延遲的在線内容連接體驗。
從另一方面來說,無論是第二代骁龍 XR2、還是第一代骁龍 AR1,它們都具備内置的 NPU 單元、更強調端側 AI 計算能力,這也進一步體現了高通對于 XR 設備 " 自主工作能力 " 的強調。
當然,我們或許也可以認爲,在高通的設想當中,XR 設備未來将有望成爲智能手機、甚至是筆記本電腦的替代形态,而不僅僅是它們的一種時髦 " 配件 "。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力發展 XR 設備的本地算力、改進 XR 設備的聯網速度,重視 XR 設備不依賴于遠端服務器的 AI 計算性能,這些自然也就講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