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兩虎相争,隻求一霸。本來他們打生打死那是他們的事,但是,這卻苦了處于晉國和楚國中間地帶的鄭國。這讓當時的鄭國國君鄭襄公很是不爽。
有一次,在鄭國的高管大會上,鄭襄公躊躇滿志地對臣子們說:" 以前莊公在位的時候,誰敢惹我鄭國,周王室咱們都不放在眼裡,現在想來,也是讓人神往。我想恢複祖輩榮光,重新成就霸業,希望你們能夠輔助我。"
鄭襄公的臣子們怎麼想的,咱們不得而知,但是,他們的行為和表情卻出賣了他們的内心。
這幫臣子一個個異口同聲," 主公威武 ",但是,臉上卻一點也沒有歡喜的表情,心裡怎麼想的,這不用咱們猜,肯定是一百個不願意啊!
但是,鄭襄公卻沒有看出來大臣們心中的不願,反而十分得意,又開始跟大臣們構建美好 " 大鄭 ":" 你們别看晉國和楚國很強大,其實,在我眼裡,他們啥也不是。為什麼我這麼自信呢?因為大多數人看不到本質,而我卻能洞悉這一切。隻要咱們君臣一心,晉國楚國不過是小菜一碟。"
風大也不怕閃了舌頭,就算是當初的鄭莊公,怕是也沒有底氣說晉國楚國這樣的大國不堪一擊,大國之大,絕不是他這種小國可以想象的,哪怕衰敗了的大國,就其底蘊來說,也不是一個區區小國可以輕視甚至拿捏的。
毫無疑問,鄭襄公這調起得有點高了,但是,他卻隻是侃侃而談,沒有一丁點可以拿出來行動的主張,把他 " 大 " 鄭國的朝會當成了吹牛大會。
鄭襄公的弟弟公子良看不下去了,他猶豫了很長時間,最終還是決定站出來,對鄭襄公說:" 主公有這樣的雄心壯志,這是鄭國之福,但是,争霸的心思,還是先放下吧!" 意思很明顯,就咱們現在這點家底,争什麼霸?洗洗睡吧 !
鄭襄公是萬萬沒有想到,第一個站出來反對自己的人,居然是自己的弟弟,這讓他很不爽,他臉色陰沉地怒聲說道:" 就算是普通的百姓都有光宗耀祖的想法,更何況我這樣的一國之君呢?我這樣做也是為了鄭國呀,你還有理由反對我嗎?"
國君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但是,公子良并沒有害怕,而是不慌不忙地說:" 諸侯國之間,必然有強有弱,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事實。作為弱者,可以在心裡藐視強者,但是,在行動上,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如今這局勢,晉國和楚國都是強國,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咱們鄭國躲都躲不過來呢,怎麼還能去跟兩者争鋒呢?就算是咱們多麼不願意,也要去讨好晉國和楚國,不然惹惱了他們,吃虧的一定是咱們。"
鄭襄公被自己的弟弟當衆這麼打臉,心裡很生氣,狠狠地訓斥了公子良一頓,帶着怒氣轉身離開。
但是,公子良的一番良言卻沒有叫醒鄭襄公,朝中的大臣們雖然心裡給公子良點 100 個贊,但是,卻沒有人敢站出來支持公子良的說法,他們都害怕鄭襄公,沒有人敢說真話。
于是,鄭莊公最終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通過了決議。鄭國先是跟楚國結盟,接着又跟楚國鬧掰了,又跑來跟晉國拉關系,作為晉國的小弟來公開挑戰楚國。
楚國堂堂一個大國,怎麼能讓鄭國這個 " 小不點 " 上蹿下跳呢?
于是,公元前 598 年的時候,楚莊王親自帶領大軍來讨伐鄭國,鄭國不得不迎戰,然而,之前躊躇滿志的鄭襄公卻被打得節節敗退。
這個時候,鄭襄公慌了,不能做亡國之君啊,趕忙找來群臣,問大家:" 現在我鄭國形勢危急,各位有什麼良策退敵嗎?隻要能夠保住鄭國一口氣,大家盡管說,隻要能做到的,我一定去做。"
有大臣就說了:" 之前公子良反對主公的想法,但是主公卻不聽他的。我們現在雖然也很着急,但是,實在是想不出來辦法呀,主公不如把公子良請來問一問。"
公子良很快就來到了大殿,鄭襄公見到公子良之後,馬上先公子良道歉說:" 還是賢弟有先見之明,之前是為兄錯過賢弟了,請賢弟不要放在心上。不管是為了國還是為了家,請賢弟一定要幫助為兄度過難關。"
公子良沒有想到鄭襄公這麼幹脆地認錯,心中很是感動,他動容地說:" 主公知錯能改,這是我鄭國之幸!當下最緊急的事情就是先讓楚國退兵,就算是讓主公丢面子,主公也不要覺得羞愧,一定要接受啊!"
鄭襄公一聽,還得受辱,心裡有些不願意,硬着頭皮說:" 退敵如果傷害了國家尊嚴,那就不如痛痛快快跟楚國拼死一戰了。"
公子良聽了之後,搖搖頭說:" 話雖然是這麼說,但是,楚國太強大了,咱們鄭國又這麼弱小,那不是靠勇氣硬拼就行的。我們既然無法改變敵強我弱的這種狀況,隻能想盡辦法跟敵人周旋了。但是,有一點,咱們首先要認清,咱們跟楚國在武力方面是沒法比的,就不要有這樣的想法了。如果咱們跟楚國認個錯,表示願意追随楚國,楚王沒有了再攻打咱們的理由,也就退兵了。這樣做雖然讓主公你面子上不好看,但是,對鄭國來說,卻可以得以繼續存活下去。對主公來說,這算是有一點小損失,但是收獲卻很多,主公應該馬上采取行動。"
盡管鄭襄公對公子良的提議很贊同,沒辦法,楚國是真打不過呀!但是,這個面子問題不好處理,所以,心裡一再猶豫。
公子良看鄭襄公不說話,知道他是被說動了,但是,過不了心裡的那道坎,隻好趁熱打鐵開導他說:" 主公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對強者保持尊重和敬意,這是弱者的生存之道。為了鄭國百年基業和無數百姓的性命,請主公向楚國低個頭認個錯吧!"
鄭襄公最終還是決定,馬上派人去跟楚王認錯求和,希望楚王放鄭國一馬,以後一定唯楚國馬首是瞻。
楚王一看,鄭襄公服軟了,又收了一個小弟,覺得也不好再攻打鄭國了,帶兵退回了楚國。
這一年夏天,楚國跟陳國在辰陵會盟,鄭襄公親自趕過去,為楚王搖旗呐喊,極力擁戴楚國的盟主地位。
當然了,鄭襄公也沒有跟晉國翻臉,畢竟,晉國也惹不起啊!
沒辦法,這就是鄭國的生存策略,隻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這才能保留一線生機。
【子霄讀史感悟】
向強者低頭,雖然說起來沒有面子,但是,這也是弱者的生存智慧。
對弱者來說,高估自己,跟強者叫闆,隻會帶來禍患;懂得适時進退,保存實力,量力而行,才會有轉機。
沒有永恒的強者和弱者,但卻有永恒的安身之道。于弱者來說,不挑釁強者,是最基本的生存策略。
你覺得是這樣嗎?
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讀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