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産能過剩、内需不足正成爲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6 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爲 5.2%,其中 16-24 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爲 21.3%,7 月份 CPI 同比下降 0.3%。如果通縮和失業的預期上升,會進一步影響消費和投資的信心,加劇經濟的下行壓力。
房地産銷售持續大幅負增長,7 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分别同比 -23.8% 和 -24.1%,房企拿地和開工持續低迷。面對這種形勢下,是否應該通過發錢來刺激經濟,已成爲一個引起熱議乃至争議的話題。
首先亮明一個觀點——根據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财政赤字支出會有明顯的乘數效應,而且不會引發通脹擔憂。因此,用财政赤字發育兒補貼,将具有明顯的拉大經濟效應,還有利于長期經濟創新活力。而且,直接發錢或者發消費券比降低利率等其他刺激政策見效更快。
至于發錢的具體方案,有人主張直接每人發 1000 元。但是也有觀點認爲,考慮到 14 億的人口規模,即使每人發 1000 元,也需要 1.4 萬億之巨,擔心這個成本過于高昂。我們的主張與以上兩種意見都不一樣,建議按照孩子的數量針對家庭發錢。比如說第一個孩子發 1000 元,第二個孩子發 2000 元,第三個孩子發 3000 元。如果按照平均每個家庭的每個孩子每月發 1500 元來估算,支出總額可能也會達到 1-3 萬億左右的規模。
肯定會有人說,付出 1 萬億或者 1.4 萬億的代價實在太過巨大。但首先需要糾正的一個誤區是,并不應當把這筆萬億規模的支出視爲 " 代價 "。因爲這筆錢并不是被白白燒掉的,以财政赤字的方式來發放萬億資金,本質上隻是央行層面的數字變化。
當财政赤字跟萬億規模聯系到一起時,可能會引發不少人的擔心。但實際上,這筆萬億資金必須通過财政赤字而不是縮減其他财政開支的形式來發放。因爲如果隻是縮減開支,必須通過降低公務員工資的方式來省下萬億資金,然後再把這筆錢發放下去,很可能根本達不到拉動經濟的預期效果。道理很簡單,随着收入的降低,公務員的日常消費意願也會受到遏制,正好抵消了刺激需求的效果。
所以如果希望靠發錢刺激消費,必然通過财政赤字才會産生效果。對于有鑄币權的主權國家來說,财政赤字可以向央行借債 , 這樣的操作實質上隻是中央銀行資産負債表上的一個數字,這就是所謂量化寬松或者更直白的可以叫做 " 印錢 "。這樣的操作,對于政府的其他支出沒有直接影響,從這個角度可以說是沒有成本的。
當然,印錢又是一個會引發各種擔憂的詞語,似乎蘊藏着各種各樣的風險。的确,印錢往往會讓人聯想到通貨膨脹,如果每個人所擁有的财富都在瞬間增加 10 倍,那麽除了造成通貨膨脹之外,并不能真正解決任何問題。但如果是針對每個家庭發放 3000 元,和簡單地将全民财富擴大十倍并不是一回事。因爲如果隻是全民财富瞬間膨脹,所有價格也必定立刻上漲 10 倍,加錢的效果會被通脹抵消。但是如果給每個家庭發放 3000 元,則未必會導緻通脹,而是有可能起到刺激消費的巨大作用。
那麽,給每個家庭發 3000 元到底會不會引起通脹呢?這裏的前提條件,就是要看産能是否有餘力以及就業是否充分。現在中國恰好處于産能過剩、就業不充分的階段,所以通過刺激消費,可以把閑置的産能和勞動力利用起來。中國現在面臨的并非通脹而是物價負增長,正好需要赤字财政刺激。當然,赤字财政并不能成爲一種長期使用的方案,在通脹周期中可以适當回調。但在目前這個階段,也沒必要将赤字财政視爲洪水猛獸,而是要從經濟學角度來考慮其具體的可行性。
在經濟蕭條周期通過财政赤字來刺激經濟,實際上就是著名的凱恩斯理論,在二戰以後,凱恩斯理論已是得到普遍認可的經濟學理論和宏觀經濟調控手段。至于通過财政赤字來刺激經濟的适用條件,則是在通縮背景下存在需求和就業的不足,正好是中國目前面臨的局面。
以日本爲例,從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的 30 多年,日本一般政府總債務占 GDP 比重持續攀升。根據 IMF 數據,1990 年日本一般政府總債務占 GDP 比重僅有 69%,但 1996 年就突破 100%,2009 年突破 200%,2022 年則高達 261%。橫向來看,日本成爲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政府債務率最高的國家。日本在過去幾十年裏,通過大量财政赤字來維持就業和價格的穩定,成功維持了低失業率且基本沒有通脹。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美國大蕭條時期。一開始美國也沒有采取财政赤字來刺激經濟的政策(那時凱恩斯的理論還未得到廣泛認可),美國經濟遭受重創,失業率高企,資産價格暴跌,整個社會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後來随着美國參與二戰,戰争一開始,美國經濟就立刻走出了困境,因爲武器和戰争物資的巨大需求,一下子就把閑置的産能和勞動力利用起來。對于美國經濟來說,二戰實際上就是一個巨額的财政赤字刺激。
當然戰争和簡單印錢還是很不一樣,戰争是真的需要付出代價,不僅僅是生命的損失代價,而且生産出來的武器因其不斷被消耗而形成真的成本和代價。而發錢消費則完全不同,這些錢被用來消費或者養育孩子,并沒有形成浪費,所以從這個角度,也不能被視爲所謂的代價或者成本。
我們建議給有孩家庭每月 1000 元到 6000 元(可以一孩補貼 1000 元,二孩家庭補貼 3000 元,三孩家庭補貼 6000 元)的補貼額度。按照上述補貼方案,即一孩家庭補貼 1000 元,二孩家庭平均每孩補貼 1500 元,三孩家庭平均每孩補貼 2000 元。按照平均每孩每月補貼 1500 元計算,即是平均每孩每年補貼 1.8 萬元。發放的範圍可以是有某個年齡段的孩子的所有家庭,根據年齡段的長短,大約是 1-3 萬億左右的額外補貼。
當然,要刺激經濟,僅靠發錢是不夠的,還要增強人們對中國未來的信心。增強信心的渠道除了法治建設、内外寬松的環境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對中國人口的信心。如果每年出生人口不斷減少,那麽人們對創新和投資的信心會大打折扣,中國經濟和企業的活力也會受到影響。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的經濟困境,首先就要提升現在過低的生育率。
中國的低生育率幾乎是世界上最嚴重的。從 2017 至 2022 年,中國出生人口已經連續六年下降,2022 年出生人口降至 956 萬,隻有 2016 年出生人口數 1883 萬的一半左右。從 1991 年以來,中國的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經超過 30 年。
長期低生育率和人口萎縮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和經濟問題,首先就是人口迅速老齡化,勞動力數量相對于需要撫養的老人數量迅速減少,将導緻整個社會的養老成本和稅收增加,這将嚴重拖累國家财政和經濟活力。
長期低生育率和人口萎縮還會削弱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人口規模是創新的基礎優勢,中國的創新過去幾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就是得益于其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和人才規模。尤其是 AI 和機器人系統,更需要大規模的科研的投入和大量的用戶數據,這就會更加依賴中國的人口規模優勢。長遠來說,中國人口不斷萎縮,年輕人迅速減少,就會嚴重削弱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
低生育率的根源是生育成本過高,根據育娲人口發布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 2022》,中國的育兒成本幾乎是全球最高的。
要提升生育率,就要切實降低育齡家庭的生育成本,發放育兒補貼則是降低生育成本的一種有效措施。相比其他補貼方式,育兒補貼更加精準和立竿見影。因爲這部分家庭正好最需要花錢消費。根據育娲人口研究的測算,0-5 歲孩子的平均養育成本每年約需 2.7 萬元,對于一般家庭來說可謂沉重負擔。如果一個家庭有兩三個孩子,可能需要一個全職媽媽(或者爸爸),每個月幾千塊正好相當于給全職媽媽(或者爸爸)發工資。對于這些家庭來說,是非常有效且有必要的防止返貧措施,從公平角度來說,這些孩子是未來的創新者、建設者、奮鬥者和納稅者,所以這些家庭其實是在爲國家的未來而辛苦地撫養孩子。給與這些家庭足夠的補貼,不僅公平,而且必要。
結論:
在需求和就業不足的情況下,通過财政赤字來提升需求,不會引起通脹,而是可以提振需求和促進就業,所以不是代價。
目前中國需要大量發放育兒補貼來提升生育率和擴大消費。發放育兒補貼是一舉兩得,鼓勵生育所增加的孩子短期有助于擴大内需、穩增長、穩就業,長期有助于提升人力資源、人力資本、經濟社會活力,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