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沒有想到,《我的人間煙火》這部劇不僅沒有爲楊洋帶來想象中的成功,反倒讓其經曆了一次出乎意料的塌房。
劇播出後,圍繞楊洋演技油膩、自戀、拙劣的批評正在越來越多,其中最爲諷刺的是,早幾年提他名字就自帶流量的現象,現在卻反過來了,罵楊洋成了最大的流量密碼,一些吐槽的視頻在各平台輕松收獲了幾百萬的播放量。
因爲演技被罵的流量演員,楊洋肯定不是第一個,但這一次的奇怪之處是,其規模和觀衆的憤怒程度前所未有。同時相對應的是,在大片的嘲諷聲中,粉絲對其維護的聲音反倒被觀衆壓倒,變得很小,這幾乎已經和之前幾個因爲 " 犯事 " 而塌房的男藝人所經曆的輿論差不多了。
前幾天甚至微博有博主在猜,楊洋會不會是内娛唯一一個因爲演技而塌房的頂流。
這一切都讓楊洋這一遭變得離奇了起來,就像我昨天看到微博上一位楊洋粉絲的不解,她說:沒有演技的人多了去了(爲什麽是楊洋?)
這個問題也可以直接成爲我們進入楊洋這個事件的切入:沒有演技的人多了去了,爲什麽是楊洋?
一
要回答爲什麽是楊洋,自然需要先找到楊洋相比當下其他藝人的特殊性。
楊洋成爲頂流的時間是在七年前,他因飾演《盜墓筆記》中的張起靈一角而大火,與同期誕生的另外三大流量吳亦凡、鹿晗和李易峰并稱四大頂流,而他們也開啓了内娛流量時代的篇章,成爲了當下所謂的 " 初代 "。
這裏答案其實已經出來了,楊洋是初代,而和他同爲初代的另外幾個人,鹿晗已經很少演戲了,另外兩個想演戲也沒得演了,最後隻剩下楊洋了。
這就是原因,他是目前還在演員隊列裏活躍的最早的男流量明星,同時也是沒有進步的男流量明星之一。
于是他成爲流量退潮現象的第一個所謂 " 受害者 ",自然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那什麽叫流量退潮?
這個我們之間有提到過很多次,就是當流量藝人到達了一個頂點,明星卻在之後沒有任何業務上的精進轉型,那麽逐漸失去粉絲,失去關注就是他唯一的結局,可以說,流量加身的過程本質也就是退潮的過程。
紅的越早,這一刻來得就會越早,楊洋隻是這一刻來了罷了。
這個退潮,其實從前幾年就開始了。
17 年,鹿晗主演的《擇天記》播出,就面臨着口碑和數據的雙下滑,次年楊洋主演的大 IP《武動乾坤》,播出後沒有掀起什麽水花不說,留給觀衆最深的印象還是那段眼神戲,那時候對他的評價用了和現在一樣的詞——油膩。
這時期的 " 流量 +IP" 成爲爛片爛劇的代名詞,再加上接連爆出的天價片酬事件和陰陽合同事件,每年幾乎都有明星因偷稅漏稅而塌房。鹿晗主演的《上海堡壘》一上映,就因其粗制濫造引發了大量的差評,最終隻能臨時下映,流量不再作爲票房的絕對保證。
流量這個名次逐漸被祛魅,初代頂流的光環也在消退,流量的退潮早有苗頭,同時有更多更新的流量在襲來,這本質上也證明了由新鮮感和好奇感主導的流量更叠之快。
那爲什麽在這一年,這一部劇,突然出現了這麽大規模的觀衆憤怒呢?
其實并不是這一年出現,憤怒一直都在,隻是這一年開始,在楊洋的粉絲規模上,已經無力遮蓋住這些憤怒的擴散了。
這種退潮的本質,就是粉絲和觀衆的力量的對抗,二者永遠在此消彼長。
鼎盛時期粉絲的力量足夠大,他們的聲量就會超過觀衆,但當觀衆的聲量反超之後,就會面臨楊洋今天的危機。
但,這真的隻是楊洋的危機嗎?
二
我翻遍了這幾年楊洋所有的采訪,發現楊洋身上的問題,某種意義上也是他們這一類演員的通病——
一個是他沒有搞清楚流量明星與粉絲之間的關系,粉絲爲流量提供數據和光環,流量爲粉絲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價值,但關系,是需要雙方進行維持的。
楊洋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這從他的采訪裏可以看出,有一段采訪曾問及他會不會吃自己某個角色的醋,他回答說不會,因爲自己隻要演一個新角色,她們(粉絲)就會有一個新老公。
這樣一種對個人魅力的全然自信讓他選擇無節制地擁抱流量并相信流量,他當年欣然接受自己被稱作 " 小鮮肉 ",直到現在,也依舊認同自己被稱爲流量的說辭。
小鮮肉是讓他 2015 年晉爲頂流的關鍵詞,但 " 鮮 " 這個詞本就是新鮮感的體現,它本就是有保質期的,當新鮮感消失之後,楊洋還能提供給粉絲什麽價值呢?
在這次關于楊洋演技 " 油膩 " 的讨論中,有一波小範圍的争吵,有人将他比作黃曉明,結果馬上有人曬出了楊洋與黃曉明的實績圖對比。
這張對比圖列滿了黃曉明作爲演員獲得的各項榮譽和獎項,但楊洋的作品成績,幾乎爲零,反倒隻有一個金掃帚獎的提名。
這個對比很好地展示了新鮮褪去後流量的價值危機,因爲如果偶像不能爲粉絲提供價值,那他的存在就失去了其必要性。實績圖是一種價值,它帶來的是認同感和虛榮心,所以我們才能看到這些年粉絲之間的争吵開始橫向對比,而獎項和成就就是關鍵一環,這也是易烊千玺、王一博和朱一龍等人都在努力轉型,并嘗試各種影視題材的原因。
高顔值的臉自然也是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它提供了性幻想或者對于美感的追求,但是當如今他的臉與觀衆厭惡的 " 油 " 劃上等号時,這種價值也不複存在。
觀衆審美的變化就涉及到我們要說的第二個問題,很簡單,那就是時代變了。
圍繞着讨論場中的這部劇和楊洋自身,時代變了這一現象得到了極大的體現。
首先觀衆對劇中楊洋所飾演的這類形象的喜好就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但楊洋及其團隊對劇本的選擇卻依舊停留在傳統的喜好上。
《煙火》裏這種窮小子與富家女的戀愛、富家女爲了愛情不惜與家人決裂的愛情觀放在十年前或許可以被作爲自由戀愛的一種模式,以其先進性成爲反門當戶對的宣言。
但當下的愛情觀所要抵抗的早已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一段感情關系中二人地位的不平衡與這段關系帶給男女雙方價值的不對等。
B 站上有人針對這部劇做了一個剪輯,大意是當許沁與宋焰結婚之後,二人會困囿于不同的價值觀和消費觀,愛情逐漸被祛魅,他們必然會爲了所謂的柴米油鹽産生數不盡的争吵,會因爲原生家庭的問題無法互相理解最後分崩離析,這條視頻有百萬的播放量,它被無數人稱贊爲《煙火》在現實中的真實結局。
更不用說大家對孟宴臣的追捧與對宋焰的排斥這樣一組典型的對照,宋焰的身份雖然是窮小子,但對他的呈現和他這個角色性格的參照無疑是古早被追捧但當下遭抨擊的霸總形象:油膩、自戀、自以爲是的大男子主義。這與孟宴臣的謙遜、克制、尊重構成了兩個時代的代表。
其次就是楊洋個人的問題,他在這部劇裏被吐槽的問題與五年前的《武動乾坤》裏是一樣的," 眼睛裏沒有對方,隻有對方眼睛裏的自己 "" 油膩自戀 " 這些類似的評價我們也不是第一次聽到。
這種停滞不前與我們前面所說的他對流量的無限制擁抱是一脈相承的,正是他對個人魅力的極度自信導緻了他全然沒有身爲流量的危機感,他提供給粉絲的價值還是七年前能提供的價值,這必然會導緻粉絲的出走。
當更多的粉絲流失,當矛盾被袒露在媒體上,此時争端的雙方就不再是粉絲與粉絲的争執或者粉絲與路人的争執,而變成了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普通人與才不配位的高收入明星們的對峙。
天價片酬的現象将普通人與流量明星經濟處境的對比擺在台前,而偷稅漏稅的事件以及他們毫無演技的行爲又讓普通人在明星身上體驗到了相對剝奪感,這是一種當人們把自己的處境與某種标準相比較而言發現自己處于劣勢時所産生的感受,它帶來的結果是普通人的憤怒與不滿,以及當粉絲散去後流量的快速垮台。
在這場對峙裏,楊洋占據着演員的位置,占據着那麽好的資源,但出現的結果卻是自身演技的停滞與對這個職業基本的不尊重," 流量 " 隻會成爲明星本人沉重的負累,成爲普通大衆的公敵。
最後回答一個問題,楊洋會不會逆風翻盤,像黃曉明一樣在下次出現時去油成功并重新被人誇贊與肯定?我覺得很難。
拿一個對比來看,同樣是面對批評,鳳凰網采訪黃曉明問他如何看待網絡上對他 " 霸道總裁、油膩 " 等類似開玩笑的評價時,黃曉明的态度是 "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評價,這是很認真的評價,所以我現在把自己的心态放的特别低 "。
但楊洋在接受《環球時報》的采訪時他回應的态度是 " 網絡上的事情看看就好,不要去在意,踏實走自己的路,問心無愧 "。
但這早已不是他去演一部新戲粉絲就換一個新老公的時代了,而是在不同的好看的戲裏粉絲可以選擇不同老公的時代,流量的更叠換代如此之快,誰也不知道當大浪淘沙時,自己是會被淘走,還是會留下。
粉絲是浪,他們裹挾着流量,可以作爲保護殼駛在内娛這片緻命海,但這不是流量們放松警惕安然享受的理由,因爲現實是永遠在潮起潮落,永遠有人被抛下有人被裹挾,在内娛這片海域,楊洋不會是第一個,同樣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隻有當潮水退去時,我們才能看到那些被袒露出來的人,究竟是衣冠齊整還是一絲不挂,而這隻與他自己有關。
配圖 / 網絡、《我的人間煙火》《武動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