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605 年的春天,鄭靈公邀請大臣來宮裏品嘗美味,萬萬沒想到,卻釀成了巨大的悲劇。
說起來,這是一很簡單短小的故事,但是貫穿這個故事的核心思想卻始終流淌在我們國人的骨子裏,讀完相信你也會這麽認爲。
故事的起因是鄭靈公得到了一隻大鼈(《史記》:靈公元年春,楚獻鼋于靈公),鄭靈公安排廚子,把這隻鼈熬成了湯。
獨樂樂不如衆樂樂,鄭靈公發布通知,請大臣們都來宮裏,具體什麽事,并沒有明說。
子公聽說老闆召見,在半路上碰到子家後,對子家說:" 今天又有美味的東西吃了。"
子家聽了不太信,說:" 真的嗎?我不信!老闆召集咱們開會,難道隻是爲了吃的嗎?"
子公說:" 我這個手指,有個特異功能,快碰到美食的時候,它會自己動。"(《史記》:子家、子公将朝靈公,子公之食指動,謂子家曰:" 佗日指動,必食異物。")
子家看了一眼,很是不屑:" 這玩意兒誰不會啊,我的手指自己也能動。"
子公說:" 你那是自己控制的,我這是自己動的,你再看看。"
子家看了,連連稱奇。
進了王宮之後,他們看到宮女們一個個端着美味就上桌了,這才确信,果然是有美味的食物。
子公和子家兩個人說起來子公剛才的預言,哈哈大笑。(《史記》:及入,見靈公進鼋羹,子公笑曰:" 果然!")
鄭靈公好奇之下就問:" 子家,你們兩個在笑什麽呢?"
子家就趕忙告訴鄭靈公說:" 我們在進宮之前,子公就預言到君上要請我們吃美味,果然如此。子公對君上真是太了解了。"(《史記》:靈公問其笑故,具告靈公。)
鄭靈公表面上微微一笑,但是,心裏有些不樂意了。但是,鄭靈公什麽話也沒有說,并沒有繼續剛才的話題,而是說到了其他事情。
等到酒宴準備妥當之後,鄭靈公讓人把壓軸的鼈湯端出來,分給諸位大臣。
但是,恰恰有一個人沒有被分到鼈湯,這個人,就是子公。(《史記》:靈公召之,獨弗予羹。)
子公看到大家都有鼈湯喝,隻有自己沒有,心裏又怎麽可能舒服了呢?
鄭靈公這個老闆,這不是搞區别對待嘛!
所以,子公覺得自己受到了委屈,受到了不公待遇,于是,他走到煮湯的鼎前一看,裏邊居然還有好多。
這不是沒有了,也不是分配不均了,而是故意針對自己呀!
誰又能受得了這窩囊氣呢,大庭廣衆之下,這就是赤裸裸地打臉啊!
真是不能忍,叔叔可以忍,嬸嬸不能忍呀!
你不讓人給我喝,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于是,子公把手伸進鼎裏,咬了一口湯,喝了一口,說道:" 果然是美味,不過,可惜了!"(《史記》:子公怒,染其指,嘗之而出。)
說完,往鼎裏吐了一口痰,哈哈大笑,轉身離開。
鄭靈公一看,好端端的一鼎湯,這一下沒法喝了,誰還會喝别人的口水啊!
這是子公對剛才鄭靈公不給他湯喝的反擊,一樣是在大庭廣衆之下。
惱羞成怒的鄭老闆," 來人,來人,去把這個家夥給我殺了!我一定要殺了他!"(《史記》:公怒,欲殺子公。)
但是,大臣們把鄭靈公給勸住了,哪能因爲這麽點小事殺人呢!
但是,子公呢,聽說鄭靈公當時想要殺自己,正所謂 " 先下手爲強,後下手遭殃 ",子公就跟子家聯合起來謀劃鄭靈公,在這一年夏天,子公率先發動了動亂,沖進王宮,把鄭靈公給殺掉了。(《史記》:子公與子家謀先。夏,弑靈公。)
這是一碗鼈湯引發的事故,但是這個事故卻不是一件小事。
一碗鼈湯,喝不喝無所謂,但是,你讓人家丢了面子,這就是比天還大的大事!
關于面子的事情,在咱們國人看來,從來不是小事。
所以說,人可以吃虧,明虧、暗虧,人都可以吃,吃點虧,這沒什麽,不管明虧暗虧,吃就吃了,無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但是,你如果讓别人吃面子上的虧,那就真是忍無可忍了。
所以說,在跟人相處的時候,我們還是要照顧别人面子的,做事要考慮周全,不要傷了别人的面子,更不要因爲自己的不如意、不樂意,去傷及别人的面子。
其實 " 一碗憋湯 " 這個事情本身,子公也有問題,他一開始的預言,讓本來想神秘一把,讓本來想炫耀一把的鄭靈公先丢了面子,而鄭靈公呢,覺得你沒有給我留面子,我也不給你留面子了。于是就引發了面子帶來的動亂。
看到這段,有沒有想到楊修之死,把領導的心裏話公之于衆,讓領導沒了面子,沒有了炫耀的機會,取禍之道!
當然,誰的面子也是面子,可見,涉及到面子的事情,真的不能大意,一定要慎之又慎。
對我們來說,其實也是一樣,既要懂得照顧别人的面子,但是也不能太在乎自己的面子,避免我們失去自我,做出一些後悔莫及的事情。你覺得是這樣嗎?
關注我,每天爲你分享讀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