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趨勢(ID:zgtrend) | 暴雨
這場醫療反腐風暴,有些好的迹象正在發生!
比如中山市一家醫院院長涉案近 3000 萬元被抓後,人均就醫成本下降了 1400 多元。
又比如某省會城市三甲醫院手術量大幅下降,可做可不做的手術都一律不做了。
雲南一縣城的醫藥腐敗整治,有 403 個人主動退還贓款、上交不當得利。
陝西的醫療腐敗整治,已經累計退還患者及家屬 " 紅包 "3470 個。
整個醫療生态,正在淨化當中。有人拍手稱快,但也有人拿起槍口指向了全體醫生。
随着醫療反腐風暴在互聯網上的發酵,醫療反腐的輿論風暴,正演變成對醫生群體的抹黑。
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爲,收紅包、拿回扣是慣例。
就像那句話說的—— " 當你看到地上有一隻蟑螂時,意味着家裏會有無數隻小蟑螂 "。
仿佛每一個白大褂後面,随便一查都可能是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大案子,都有肮髒的錢權交易。
有人将醫生群體放在了對立面,并将當下醫療矛盾轉移,認爲醫生在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上 " 有罪 "。
有人粗暴地給醫生貼上了 " 白骨精 " 的标簽,認爲 "(他們)敲骨吸髓,趁人之危,落井下石!" 并在社交媒體上對醫護群體喊打喊殺。
有的人,開始腦補了一出大國博弈的醫療大戲,認爲像癌症這些疾病,是外國醫藥公司的陰謀,目的就是讓中國家庭幾十年積蓄葬送在天價藥品和醫療器械上,而 " 醫院裏那些滿腦子隻有錢的掮客們,就像當年販賣鴉片的那群人一樣的幫兇 "。
還有人在上海發布了醫療反腐舉報獎勵辦法後說,醫藥人發财的機會來了," 越看同事越覺得長得像我房子的首付 ",背後的舉報之意,極其濃烈。
更有破罐子破摔的聲音,說 " 中國真的不需要醫生了 "" 就讓醫療系統崩潰吧,不破不立,反正普通老百姓也不一定能看上。"
這些非理智的聲音,絕對不是醫療反腐的本意。
不能因爲抓了很多腐敗、過度醫療的醫生,就上升爲醫護人員整體道德醫德淪喪,對整個醫療系統失去信心。
不要讓部分醫療蠹蟲,玷污了醫生這個群體的社會貢獻,他們曾救死扶傷,曾在疫情、洪災、地震中爲老百姓拼過命。
更不能因爲醫療反腐的輿論風暴,讓醫生群體徹底寒了心。
這輪醫療反腐大潮中,被查的主要是院長、書記等高層領導人,以及手握一定權力的,他們大多不是活躍在一線、活躍在診室手術台的人。
換句話說,如果按前浪、中浪、後浪區分的話,那腐敗的重災區在前浪。
極少數人,真的代表不了辛苦的醫生群體,我們相信大多數醫療從業人員都是兢兢業業在一線救死扶傷的單純打工人。
甚至,你絕對想不到,最堅定支持這場醫療反腐的,不是咱們普通老百姓,而恰恰是一線醫護群體,他們也苦醫療蠹蟲已久。
" 最近我們醫生群裏跟過年一樣,拍手稱快啊!" 一位醫生說," 此前心内科做介入,在支架 1W 一個的時候,新醫生是進不了導管室的,當支架 300 塊一個的時候,新醫生都可以去導管室了。隻有當器械、藥品的回扣都拿掉以後,病人看病反而會更容易,因爲上級和你沒有利益糾葛了,就不存在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情況,新醫生會獲得新一輪的技術成長。"
把醫療蠹蟲抓出來,不僅意味着醫療系統更風清氣正了,還能讓一些能力出衆卻被邊緣化的醫生,在公平的環境中有出頭和晉升的機會。
被一些網友一杆子打死的醫護人員,已經發出了懇求:
"你們在噴的時候,能不能加一句噴的主體?你不知道,真的有很多人在寒心!!!"," 希望不要傷害太多人,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患者不相信醫生,生病時難道自救嗎?"
任何行業,凡有貪腐,都是人人得而誅之,白衣不是藏污納垢的理由。
我堅定地支持醫療反腐,也看到社交媒體上醫療 " 苦主 " 衆多,很多人都吃過 " 看病難、看病貴 " 的苦,很多人對醫療腐敗積怨已久。
每個人都有權利訴苦,包括醫護人員。隻是千萬别被帶偏了節奏,對醫生群體一杆子打死,不分青紅皂白就開始傾瀉仇恨。
因爲,醫生和患者是站在同一戰線對抗疾病的,仇視醫生最終承擔後果的隻會是我們自己。
作爲中國社會最精英的群體之一,醫生也是社會重要的稀缺資源。
大家可能很少留意到,目前中國醫生缺口本就大,具體數據更是駭人:全科醫生缺口 50 萬、兒科醫生缺口 20 萬、麻醉醫生缺口 30 萬 …… 背後,是培養一個醫生難上加難的事實。
" 勸人學醫,天打雷劈 "。與不少 " 鐵飯碗 " 動辄三代傳承不同,新華社曾報道,醫護人員的子女從醫的比例非常低,以蘭大二院爲例,醫護人員的孩子學醫比例不到 10%。
試想一下,如果是油水多的好職位,又怎麽沒有遍地開花的 " 三代醫生人 " 呢?
即使有人願意學醫,成醫之路也是所有專業中最爲漫長的。
目前,我國省級醫院基本學曆要求達到博士、碩士,地市級醫院至少也要求是碩士。對有志于進三甲醫院的學生而言,博士學曆幾乎是入門門檻。
我國醫生人才培養實行 "5+3+X" 制度,即 "5 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 +3 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2 至 4 年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 "。也就是說,即使醫學碩士畢業後直接工作,也需要 10-12 年才能成爲醫生。
這意味着,當選擇了 "hard 模式 " 的醫生好不容易能夠養活自己,就會發現同齡人早早就當上了管理層。
哪怕一路闖關打怪順利畢業,最終穿上白大褂的醫學生并不多。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培養 60 萬醫學生,但真正成爲醫生的隻有約 10 萬人。
截止 2021 年末,中國醫生數量也僅有 428.7 萬人。
(本科醫學教材丨圖片源自網絡)
醫生,也是中國最能吃苦的群體之一。在很多大醫院,醫生出診一天,看七八十個病人,不喝水、不吃飯、不上廁所,其勞動強度之大,世界罕見。
(安徽一手術室外,醫生累倒喝葡萄糖)
《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就顯示,52.72% 的醫師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在 40-60 小時,32.69% 的醫師在 60 小時以上。有人戲言,中國醫生隻要堅持 8 小時工作制,每周末休息,整個醫療體系就會癱瘓。
作爲精英群體,中國的醫生收入水平和薪資增長速度,都遠遠落後于美國。
總體來講,美國醫生的薪酬水平非常之高,且仍處于上升趨勢。2018 年的報告顯示,美國醫生的平均年收入爲 29.9 萬美元(折合 205 萬元人民币),而 2022 年醫生的平均年收入爲 35.2 萬美元(折合 241 萬元人民币)。五年之内,醫生平均年收入增加 5.3 萬美元,增幅達 17.7%。
丁香人才發布的《2021 年度中國醫院薪酬調研報告》顯示,2020 年中國醫院員工薪酬平均約 19.7 萬元,其中公立醫院整體薪酬水平較民營醫院高出約三成。
這是陽光下的收入水平。可以看到,中國醫生的收入雖不能說很低,但也确實沒有想象中的高。作爲中國最精英、最辛苦的群體,讓醫生陽光收入提升,付出與回報能成正比,醫生治病救人才能更積極純粹。
當然,苦和累不是腐敗的理由,我們更要從根源上去找原因、補漏洞。
最近,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權威醫改專家李玲,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涉及到了一些,供大家參考——
醫療腐敗其實是創收連在一起。 ( 回扣 ) 這個現象不是今天了,應該已經有很多年了。我覺得這個背後其實是體制機制的問題,是因爲我們現在給了醫院太大的自主權。
國家基本上是不管醫院的投入運行和分配的。所謂的公立醫院其實隻是名字上叫公立,但是事實上政府的投入大概 10% 都不到,也就是90% 以上的收入都要醫院自己去創收。
此外,醫院之間都是在競争的,如果你的工資獎金發的少,你的人可能就被别人挖走,所以刺激醫院必須要使勁地創收。
醫院 3000 多萬進一台 1000 多萬的醫療器械,黑一點的可能是院長拿,其實有時也許就是醫院拿了。但是我們對醫療服務的價格也是控制得比較嚴的,就是爲了讓老百姓能看得起病。所以醫院通過器械耗材、檢查的缺口裏面來創收,國家其實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一輪輪地管。
也就是說,醫療腐敗是跟醫院創收息息相關的,公辦學校不需要創收,但公立醫院卻是要自力更生的。醫生不僅要救死扶傷,還要完成創收 KPI。
爲什麽醫院動不動就讓你做 CT、電波、B 超檢查?
爲什麽醫院動不動就給你開一個星期的一大袋藥,而民間診所一盒藥隻給你剪幾粒?
爲什麽醫療集采後," 靈魂砍價 " 的藥品雖中标,卻面臨 " 入院難 " 等困境,甚至刻意被醫生棄用?
當醫院淪爲企業,當院長淪爲老闆,當醫生淪爲替老闆打工的員工,當一個醫院的奮鬥目标赤裸裸指向 " 讓病人增加 ",醫院的公益性不知不覺中就偏離了。
而這些,都不是一線醫生們能夠改變的。
眼下, 大家最關心的兩個問題:
一是這場醫療反腐風暴将如何收場?
二是醫療反腐後,老百姓能享受到便宜、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嗎?
對于第一個問題,知乎有一個高贊回答,讓我們看到了當下醫療系統的衆生相:
" 部分前浪心存僥幸 …… 期待一切歸于平靜,自己好安然退休 "
" 部分前浪正在去自首的路上,希望能退回贓款,坦白從寬 "
" 中浪們是看過前浪們吃肉的,心有不甘 …… 有的開始簽約各種 MCN,拓展私域,打造人設 ……;有的已經和民營醫院眉來眼去,私相暧昧。如果公立醫院形勢趨嚴,一場踩踏式出逃已經在所難免;
" 後浪們各個在吃瓜,他們沒沒想到自己拿着微薄工資,天天在一線爲高速運轉的醫療體系賣命,而前浪們則各種吃香喝辣 …… 恨不能面請多部委加大反腐力度 "
……
(截圖自知乎)
這場醫療反腐還未結束,但大家對便宜、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是非常迫切的。
衆所周知,中國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公立、尤其是三甲醫院裏,但也伴随着好醫生挂号難、看病流程慢等問題,民營醫院雖然服務好,但好醫生不多,收費又貴,老百姓往往紮堆公立醫院。
耶魯大學教授 William Kissick(威廉 · 基西克)在其著作《醫療的困境:無限需求和有限資源》中就提出了著名的 " 醫療不可能三角 " 理論。
所有患者都期望時間效率高、醫療技術好、醫藥費用低的醫療服務。而 William Kissick 的模型認爲,在當前的醫療體系下,這三者不可兼得,否則會導緻系統崩潰。
優質醫療資源是稀缺的,醫保基金是有限的,但老齡化浪潮下的中國人就醫需求是急劇上升的。既然是 " 不可能三角 ",那社會更應該營造尊重醫學、尊重醫生的氛圍,讓更多人願意學醫,願意爲醫學事業貢獻終生。
在讨論醫療反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弄明白,找遍全世界沒有百分百完美的醫療體制,各個國家都在這 " 不可能三角 " 裏找最符合國情的路徑。
咱們羨慕的全民免費醫療國家,代表有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北歐等,他們雖然個人看病免費(全免或幾乎全免),由國家籌資并支付醫療費用,但有個重要前提——政府通過高稅收籌資醫保,然後再作爲社會福利向全民提供。中國目前顯然也還無法實現。
前兩天我去醫院,醫生都顯得有些 " 束手束腳 ",主動問 " 你想做檢查嗎?不想做可以不做 "" 你想吃幾天藥?想吃幾天給你開幾天 "" 你想吃什麽藥,想吃什麽給你開什麽?"
我都愣了,主導權怎麽回到了病人手裏。但我又害怕,醫生開始躺平了嗎?漸漸向朝九晚五的摸魚群體看齊了嗎?
未來會怎麽發展,還有待觀察。
但是目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支持一線醫生。陽光體面的收入如何暫時給不了,那至少輿論不要圍剿他們。不要逼得醫生心寒出走,或者澆滅了尋常學子 " 成爲一名醫生 " 的夢想。
畢竟,穿上白大褂他們是救死扶傷的聖者,脫下白大褂他們也隻是敏感善良的普通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