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晚睡
20 年了,你還好嗎?
時間過得可真快,一轉眼,20 年過去了,這個世界鬥轉星移,滄海桑田,發生太多事情了。
以前每到這個日子,都會寫一些紀念張國榮的文字,中年有幾年被俗務纏身,沒有堅持住,很慚愧,但想他也不會介意。
很驕傲,即使他已經離開了 20 年,還能夠靠文字、影像不斷收複着新粉絲,依然還有很多年輕人願意去了解你,這是他的魔力,也是我們的幸運。
但正如木心先生所說," 知名度來自誤解 ",很多人對你的喜愛也摻雜着誤解,某些善意的誤解始終存在,甚至傳播得比惡意的誤解更爲廣泛。
更因爲他再也不能爲自己辯解,再也不能用新的作品和表态來澄清舊的印象,而讓這些誤解變得根深蒂固。
今天 PO 一篇本人的舊文,《被誤讀的張國榮》,作爲一個資深榮迷,希望盡自己的努力來還原那些傳播很廣的有關他的誤解。
一、張國榮是因爲童年陰影而導緻心理脆弱
在關于張國榮的文章中,很多人都提到過他出身于一個不夠圓滿的家庭,于是他們便下了個結論,認爲由于父母關系的冷淡和疏離導緻張國榮自小就有童年陰影,所以性格有缺陷,敏感憂郁,并認爲日後的抑郁症也是從此而來。
這種推理是片面的。
張國榮的确生活在像一部粵語舊片的家庭中,母親潘玉瑤很早就結了婚,生下了十個孩子,一生始終遵從丈夫的意志,即使他花心、再娶,對她不好,她都甘之若饴,抛下孩子與丈夫的事業同進退。
父母張活海是有名的洋服師傅," 頗中意女人 ",經常到尖沙咀的半島酒店租房約會,母親很不高興,找私家偵探調查他,同電影片段一模一樣。
可以想象一家人難有合照,這張是父親張活海的洋服店開張紀念日,一家上下盛裝出席,左下角那個最小隻的男孩子正是張國榮。
沒有人可以不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他一生都對婚姻始終抱着一種不信任的态度,就是父母那糟糕的婚姻給他留下的最大的陰影。
他是家裏最小的孩子,但也沒什麽特殊待遇,反而因爲和上面的哥哥們年紀差得太多,人家不喜歡帶他玩,而變得更加孤單。他有一個很寂寞的童年。
張國榮和哥哥
他和父母的關系很疏離,13 歲出國,頭也沒回的登機離去,不覺得家裏有什麽值得留戀的。成人後,除了大姐張綠萍,他同父母和家人的關系也始終處在一種親切又淡漠的狀态。
13 歲便跑去了英國
日後,他多次在訪談中談到過這段經曆,這是他一生的傷痛,什麽時候提起來,都是掩飾不住的遺憾。
但在家庭的不完整背後,他其實并不缺愛。他從小被傭人六姐帶大,六姐是自梳女,終生不嫁的,把一生都奉獻給了他。
六姐對他極其寵愛,他入行全家人都不贊成,報名費還是從六姐那裏借來,要 5 元,六姐給了 20 元。
因爲維護六姐,他還曾經和父親鬧翻過,謝絕父親的生活費,走到窘迫境地。他成名後一直和六姐同住,六姐表情嚴肅,來他家的朋友都很怕她,隻有他知道六姐有一顆多麽善良柔軟的心。
從英國念書回來的張國榮機緣之下參加了亞視前身 " 麗的電視 " 舉辦的 " 亞洲歌唱比賽 " 拿了第二,次日便有電視台的人找他簽合約。
六姐在他的生命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六姐以他中國傳統女性的善良和隐忍,讓他看到了一種美好的人性典範,他雖然從父母那裏沒有得到完整家庭的愛,但六姐的存在盡可能彌補了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的情感關懷。
他能成爲一個始終懂得感恩,懂得尊重女性,心懷大愛和大善的人,都與六姐對他的影響密不可分。
張國榮和他最愛的六姐,小時候是六姐摟着他,大了,他摟着六姐
好多藝術家都有一個慘綠的青春,和那些人相比,他的境遇根本不夠格說慘。
在情感上,他有很多一段時間處于 " 無父無母 " 的孤獨,這種沒有來處的漂泊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他對塑造悲劇人物的喜愛。
但這些東西從來沒有真正摧毀他,他一生都沒有自暴自棄過,他用最堅強的意志進行自我管理,他容貌,他的體态,始終如一的有一種少年氣質,這就是最好的見證。
即使在進入娛樂圈,在最難的日子裏,他也沒有一蹶不振,在最風光的歲月中,他也沒有自我膨脹。他不去燈紅酒綠的場所,不泡夜總會,喜歡待在家裏看書,看影碟,矜貴的對待自己,這哪裏像一個性格有缺陷的人的樣子?
對于原生家庭給他帶來的那些心理創痛,他合理的使用了它們。作爲一個有傷、缺愛的人,選擇了表演和歌唱作爲自己的終生事業,其實是一件好事。
舞台絢麗迷人,他的所有才華盡情展示,觀衆鼓掌、歡呼、擁戴,種種賞識與認可能夠不斷激發他的自信,彌補了他對于愛的渴求。
他把自己所得不到的愛,變成了一種更強大的對别人付出的願望。他對人好,他在娛樂圈的好口碑,不是靠做人圓滑換來的,而是靠實實在在的行動得來的。
後期人人叫他 " 哥哥 ",都覺得這個名字特别襯他,徐克道出其中原委:" 因爲他很照顧人嘛!這是他的本性,他見到你笑便會很開心,見到你愁眉苦臉,他便會想辦法消除你的不快。"
他渴望愛,就付出愛。他希望被人理解,他就加倍的去理解别人。
最好的補償不是要,而是給。
缺失的,就永遠的缺失。你越是努力去彌補,越會陷入一種饑渴之中,一顆渴望補償的心,才是永不停止的自我折磨。
唯有正确面對失去,知道失去的不可能再回來,不去索要補償,而是讓自己做一個有能力付出的人,才能填補那曾經因爲得不到而痛苦和寂寞的心的空洞。
他一直做了一個施者,并在施的過程中體會到日複一日的強大。
特别是在他和唐先生相戀之後,他們倆在一起,唐先生滿足了他對安全感的渴望。因爲唐先生出身于一個幸福的大家庭,人格健全,性格開朗,懂得如何化解矛盾,有承擔,内心波瀾小。可以說,張國榮身上所不具備的那些性格特點,唐先生都有。
唐先生對他的影響巨大,讓他知道如何放松自己緊張的性格,變得越來越溫和、寬容,不再那麽苛求自己。
哥哥喝多了,唐先生牽着他過馬路,第二天牽手照見報,哥哥很無奈:" 這張很漂亮,像 poster。"
在他生命的後期,朋友們都說他越來越随和,他也覺得自己越來越懂得放下了,如果不是疾病突然造訪,我相信他會有一個更加美滿的後半生。
二、張國榮自殺是因爲不夠堅強
2003 年 4 月 1 日,張國榮自香港文華酒店 24 樓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輝煌瑰麗的一生,也爲人間帶來了至今難于痊愈的創痛。文化界人士形容他的離世是一樁 " 國家事件 "," 人們對他的悼念,不僅僅是對一位藝術家的懷念,也是對被摧毀的藝術品的無限遺憾追思。"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對他到底爲何選擇以如此戲劇性的方式離開人士的猜測,就沒有停止過。導演夢碎、情變、人戲不分、無法接受自己老去、心理脆弱、撞邪、中蠱,等等說法層出不窮,結論無非就是他性格憂郁,不夠堅強,遇到困難無法開解,以至于走上絕路。
偏偏還就是這種觀點傳播的最廣,包括很多讀者在我寫他的文章下留言:" 這麽好的人,怎麽就不願意活了呢?"
這都是不負責任的猜測。他性格中固然有憂郁、敏感、任性的一面,不過這都隻是底色的一種,事實上,他是一個非常堅強的人,具有強大的意志。
他不是他所扮演的那些憂郁少年,懦弱情郎,早年一點點的掙紮出頭,吃過的辛苦不足爲外人道,他終于把曾經噓聲四起的舞台變成了自己的王國。即使在最低谷的時候,他也高傲地說," 我就是明星 "。退出歌壇,也是自己的決定,在最巅峰的時刻告别,而決不允許被别人趕絕。
退出歌壇後張國榮和皇後飯店的東主合股,在銅鑼灣開了一家咖啡店,名字叫做 " 爲你鍾情 ",店面設計請的是張叔平,還承諾請看完自己 90 年告别演唱會持票尾的觀衆每人一杯咖啡。
他很有主見,身邊朋友的意見會聽,會分析,但做決定的始終是他自己,沒有人可以左右他。他覺得自己沒錯的事情,一次受挫,下次還不改,繼續我行我素,外界打壓的力量愈強,他反彈得越厲害。
《霸王别姬》中段小樓面對程蝶衣的癡狂與瘋魔,搖頭歎息:" 在這人世間,在這凡人堆裏,你可怎麽活呦。"
" 凡人 ",代表平凡,平淡、庸常,不計較,不剛烈,遇到牆就回頭,想着怎麽尋找第二條路,是順從,隐忍,接受命運的一切,熬到最後,終于雲淡風輕,水落石出。他卻一切都是反着來的,不屈服,不妥協,在這人世間,在這凡人堆裏,他是格外的顯眼。
這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敢、自信和自我才能辦到。但他辦到了,尤其是在重新複出歌壇之後,他完全甩開了自己偶像明星的包袱,大刀闊斧的走在更加坦誠的表達自己、忠于自己的路上。
他的死,是病。他是因抑郁症去世。就這麽簡單。
自殺并非他自己的意願,隻是帶來死亡的一種手段。因爲抑郁症是能要人命的病,10%-15% 的患者都會選擇自殺,抑郁症所帶來的死亡,和癌症患者最終被癌細胞掏空一樣,是病情惡化到不可抑制的結果。
隻是那時我們對抑郁症知之甚少,連他自己也是。在他人到中年的時候,其實很多當年看不開的都已經看開,他正處在生命最灑脫随意的階段,有很多錢,有想做的事,有愛自己的人,那麽完美,完美到恨不得叫人停下時間,再不往前走。
他與唐先生經常被拍到駕車到處遊玩,港媒曾經盤點過張國榮的家産,唱片、演唱會、電影、電視劇 ...... 再加上曾任銀行高管的男友幫忙理财,保守估計有三個億,生前住在加多利灣 13 萬月租的豪宅,兩人名下有四家公司,唐又幫哥哥投資了各種房地産,哥哥自己收了三部車子,當時分别價值 98 萬、80 萬和 25 萬。
但他的病來勢洶洶,是腦子中的化學激素分泌不平衡造成的,完全無關什麽性格的憂郁或者外界的打擊,他正好好的安排着自己的導演夢,突然," 砰 " 的一聲,就像弦斷了,鍾擺突然停擺,他人生的所有活力和鬥志都沒有了。
張國榮用盡了所有的力氣來對抗抑郁症,他不了解這個病,所以他不原諒自己,他努力完成手上的工作,和抑郁症帶來的情緒低落、躁狂、胃液反流、喉嚨紅腫、全身劇痛作鬥争。
開始的時候連醫生都不願意看,開了藥也不吃,直到病情迅速發展,他失掉了他最爲看重的自制力," 病發時完全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手啊,腳啊,都沒有辦法控制 ……"
朋友林建明說他患的是抑郁加狂躁症," 一時情緒高漲到頂點,一時又會降落到谷底,很辛苦,不受控制,自己也不知何時病發,是抑郁症中最慘的一類。"
肥姐沈殿霞離他家最近,經常安慰他," 你看你什麽都有,開心一點啦。" 但安慰有時候也是壓力,開解也是壓力,那種簡單的 " 你隻要開朗點就沒事了 " 的意識,對抑郁症患者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譴責," 抑郁症患者的孤獨與絕望,經常來自于外界的誤解或輕視。"
2002 年下半年他已經自殺過一次,吞了安眠藥,結果被家人救起。一直爲他的病四處奔走,始終陪伴在他身邊,甚至連吃藥都要先嘗一下的唐先生崩潰了,一向沉穩淡定的他也終于失态,吼出了一句," 要死大家一起死 "。
爲何後來他選擇跳樓,是因爲那樣最徹底、最狠毒、最不能翻轉頭,他不希望再浪費親人的傷心,不希望唐先生爲了他走極端。
哥哥逝世後,唐先生奔前赴後幫其料理後事,滿眼疲倦。
《生命力》雜志在他去世後這樣寫:" 抑郁症可以侵襲任何人,張國榮也沒有幸免的特權。他積極地勇于面對病症,卻仍不幸未能根治,更在病發之時跳樓身亡。若病人因病逝世也要被批評,未免太荒謬了吧?誰都有不喜歡張國榮的權利,卻請不要用他的逝世方式來誣蔑他。"
這些年逐漸曝光的資料說明,張國榮用了他最大的努力來抵禦無常,他是個戰士,但疾病無情,他也無法幸免。
他是因病去世。真希望世人能記住,不要再在他的死亡上添加一點非議。死亡固然是終局,但比終局更長久的是人的聲譽,他們存在過的真相。這不僅是對他的安慰,更關乎我們以何種方式來回報他賦予世界的美。
三、張國榮人戲不分
知道張國榮去世的消息後,陳凱歌歎息," 這不就是程蝶衣嗎?"
他把程蝶衣最後在舞台上的自刎和張國榮的縱身一跳聯系在一起,認同爲他們都是爲了追求完美,而用生命來标注極緻的藝術家。
作爲《霸王别姬》的導演,陳凱歌從來都不諱言張國榮對于成就程蝶衣這個角色的重要性,沒有張國榮就沒有程蝶衣,但他說錯了這句話:張國榮就是程蝶衣。
世人也太多這樣的誤解。以爲他在電影裏的陰柔之美就是他本人的寫照,尤其是程蝶衣悲劇性的結局,與他真實的人生産生了不謀而合的交集,更是被看作是命運冥冥中深不可測的安排。
張國榮不是程蝶衣,在采訪中他說過:" 我不是程蝶衣,我是說我不想做他,我比他幸福太多。"然後是憨憨的一笑。
他和程蝶衣之間的相同點隻是舞台上的癡迷和自戀,而回到生活中,張國榮從來都沒有人戲不分過。
對他所獲得的成就,一直有着不公平的評價,而他早就已經體會到了藝術創作上受困于難以擺脫的男權印記。" 爲什麽一個女人扮演男人,即使不像,也會獲得贊揚,但男人扮女人,就會遭到特别苛刻的評論。"
他演活了一個花旦,于是就落下了性格陰柔的評論,或者非要扯到他的性取向上去,非要證明他愛的是同性,所以更能揣摩女性心态。
他憑借《春光乍洩》入選金像獎和金馬獎最佳男主角評選,卻最終顆粒無從,更叫人難堪的是居然一票都沒有,評委們所執的正是 " 同性戀演同性戀沒有挑戰性,體現不出來演技 " 的荒謬理由。
《春光乍洩》
且不說同性戀本身也是什麽性格都有,誰說張國榮生活中就是 " 何寶榮 ",就算他是——他淡淡反駁:" 那我以前演過那麽多和女演員的感情戲,怎麽沒見給我獎?"
他是懂得如何将藝術與生活分離的人。
舞台上他可以性感、深情、狂野,完全不遵從任何世俗的标準,衣着大膽,行爲出位,敞開睡袍穿着緊身短褲開唱,唱的還是《偷情》這樣暧昧的歌,他輕輕對着戒指呵一口氣,眼波如絲,簡直性感的叫人噴鼻血。
電影中他偏愛塑造那些破碎的,邊緣人格的悲劇性人物,比如英俊、頹廢的旭仔,像刀鋒,雪亮、矚目、危險,也像刀鋒一樣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他會輕而易舉地調動起女人對他的欲念,然後又毫不顧惜地去斬斷這樣的關系。
再比如《槍王》中的變态殺手,是個扭曲的反社會人格者,目光堅定,冷峻,對獵物總是一槍爆頭,充滿了在變态的世界中極爲正常的那種狀态,叫人膽戰心驚。
下得台來,他穿着最合襯最有品位的衣服,斯文有禮,專情如一。發現自己的寫真被女服務生看到居然會臉紅,這時候人們才能發現他并不隻是巨星,其實他也有腼腆的一面。
他的生活很簡單,對品質要求很高,喜愛藝術品,但從不追求戲劇化。他非常看重個人的隐私,自己家裏不是親人和朋友都是不能去的。
他覺得自己在舞台上全心全力的奉獻了自己,并且在藝人的身份之内一直保持着專業精神,那麽自己一定要保留一點私隐的空間不受打擾。他親手裝修的房子被家居雜志登了照片,他索性将房子賣掉。
劉思銘說他這樣的人實屬罕見," 在鎂光燈在風湧的人潮中,他燃燒著空氣釋放光。在獨處時,他低調的安靜。"
人們喜歡在他飾演的那些角色身上來定位真正的他,但這些角色沒有一個人真正屬于他自己。也從來都沒有什麽本色演出,都是演技,他隻是有攤開人物的靈魂讓觀衆走進,去接近,去觸摸的能力,然後觀衆才能賦予人物以悲憫或同情。
這就是偉大演員的說服力,無論是扮演怎樣的一個人,無論是看起來多麽荒謬的故事,都能讓你有更深的理解去體諒,而不是簡單的批判。
高志森認爲他的演技已經是無憾的,在香港演員中能夠被列入前幾名,而最令高志森欽佩和贊歎的,是他的專業精神。
" 拍《霸王别姬》時,他的形态便活像花旦,到《藍江傳》時,約了他喝茶,看見他留了須根,聲線語氣十足一個江湖濫仔,他整個人的形态都是跟着角色走。" 然後戲演完了,他馬上就會恢複到自己的樣子。
他把自己的感情熔鑄進電影中,在一個個不同的角色中,活了一生又一生。
他在所有的角色中都融入了張國榮的元素,他既超乎意料地挖掘了人物的靈魂,又沒有失去自我。
他從不忸怩作态,更沒有一點所謂娘娘腔的感覺。他就是一個最典型的男人," 我隻是一個普通男人,有一點天分,比一般人特别點 ",如果要說不同,那就是他這個男人,比絕大部分男人更漂亮,也比絕大部分男人更能理解美,展現美。
張國榮走了,留給世界一個如夢境一般绮麗的背景,對他的解讀,可能還會延續很多年,還有很多人,要把他記上很多年。
這是他該得的,無論他在生的時候得到過多少贊美,又經曆過多少诋毀,今日,一切都在逐漸的塵埃落定。他非凡人,一個活着的時候,就已經把變成傳奇的人,是人間的奇迹。
他很愛唱林夕寫給自己的那首《側面》," 你清楚我嗎 / 你懂得我嗎 / 你有否窺看思想的背面 ",這正是他内心的真實想法,他覺得每個人都很難被别人真正的了解,大多數人看到的,都是一個又一個側面,是不同階段、不同時期、不同需要下的表現。
尤其是作爲一個藝人,走上舞台,給所有觀衆看的,是美、藝術、職業的化身," 張國榮 " 不完全是 " 張國榮 ",這隻是一個品牌而已,真正的張國榮是什麽樣子的,隻有他自己知道,隻有他深愛的人了解。
即使永遠讀不懂,也沒關系,張學友說過:" 可能我真的不知道他在想什麽。大家有沒有想過天上如果沒有星星,這個世界會是怎樣的一個世界?我想會是很黯淡、很寂寞的。"
皎潔的月亮背後是什麽,誰都不知道。它把那一面藏起來,不給人間。
隻記得被溫柔的照過,晚歸的路人,異鄉的旅人,都被它溫暖,這思念的火,一頭在天上,一頭在心上。
★ 咨詢郵箱,歡迎講述你的故事:
- END -
本文文字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介紹:晚睡,作家、情感咨詢師,一枚斜杠中年碼字工,喜好解讀複雜情感迷局,關注女性獨立與成長,已出版《晚睡談心》、《幫你看清已婚男人》、《你配得起更好》、《你的愛怎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