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日本北大倉
作者:真果少年糕
校稿:朝乾 / 編輯:鹹帶魚
提起北海道,人們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蒼茫靜谧的雪國。事實上,北海道不僅以雪景著稱,更是日本的大糧倉。
啥?俺居然是日本的大糧倉?
—— 2003 冬季的北海道及重要交通節點▼
北海道是日本重要的農墾區之一。自 1984 年以來,北海道的農業總産出一直保持在 1 萬億日元(約562.8 億人民币)以上,2018 年更是超過了 1.25 萬億日元(約703.6 億人民币),占到了全日本農業總産出的 13.8%。
話說回來,如此寒冷的日本"北大疆 "是如何變為"北大倉 "的?讓我們一探究竟。
冰雪,從來就不是這片土地惟一的主色調
——北國之春,圖:花 / 圖蟲▼
從 " 北大疆 " 到 " 北大倉 "
占日本約四分之一耕地面積的北海道,有高達204%的糧食自給率。近年來,小麥、水稻、馬鈴薯、牛肉和乳制品等産量也均居日本第一,是目前全日本不折不扣的産糧基地。
真的,有點羨慕——圖:壹圖網▼
不但可以牧牛,還可以牧熊
——圖:shutterstock ▼
此外,北海道的農産品也不斷輸出海外,如作為纖維生産原料的亞麻就出口到很多國家。不過,如今豐饒的物産背後,隐藏着一段拓荒往事。
北海道是日本除本州島以外最大的島嶼,占到國土總面積的 22%。但較高的緯度造成了光照不足、氣溫較低以及土壤情況不佳等劣勢,讓北海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被忽視的蠻荒凍土。
日本的一級行政單位分為:都、道、府、縣
北海道是其中面積最大的一個
也是日本曆史上最晚并入日本的大島嶼
——下圖标明各縣僅部分示例,并非全部
北海道,舊稱" 蝦夷地 "。阿伊努人 ( 阿伊努語:aynu ) 是這片島嶼上的原住民,而 " 蝦夷 " 一詞形容的是這個族群毛發長如蝦須的未開化狀态。
" 蝦夷 " 一詞,本質上是一種歧視性的稱謂
是自诩 " 文明開化 " 的大和王廷,對阿伊努人的蔑稱
——圖:壹圖網▼
如果你們的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
那我就讓你見識一下野蠻的驕傲……
——圖:《阿伊努之森》劇照▼
阿伊努人從亞洲北部的西伯利亞、堪察加半島和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等地而來。他們長期處在氏族社會,遷徙北海道後,依靠狩獵采集為生,農業水平不高,過着自給自足的日子。
在日本人看來,北海道已經很冷了
但在西伯利亞和俄國看來,北海道相當溫暖的土地
阿伊努人和更北方的親戚相比過得是很舒服的▼
江戶時期,來自本州的移民打破了阿伊努人的生活。為了墾殖北海道,德川幕府下令讓一部分日本人移民到北海道南部的松前地區(今松前町)生活。這群移民後來成為了北海道第一批開墾者。
幕府政體下的将軍官職全稱叫" 征夷大将軍 "
曆史上,蠶食阿伊努人的土地是日本的既定國策
——殺戮,圖:hokkaidokaitaku.club ▼
這批移民更傾向于傳統農耕和貿易買賣。他們會在自家附近種植水果蔬菜,也會通過海白菜的貿易往來獲得收入來源。
為了吃上大米飯,這些移民還從家鄉帶來了水稻種子。但北海道寒冷的氣候條件無法為水稻正常生長提供保障,所以在這一時期,水稻等作物并沒有在北海道進行大面積種植。
農業技術托突飛猛進,是很後來的事
在此之前,人類基本上拗不過大自然
—— 1900 年的日本農民,圖:wiki ▼
從明治年間到昭和年間,為了改變北海道地廣人稀的狀況,日本政府持續招徕移民到北海道開荒。從 1869 年到 1936 年,大約有300 萬人移民到北海道定居,其中有一半都是農民出身。
與此同時,北海道開發委員會還邀請美國農業專家為這片土地的發展出謀劃策。到 19 世紀末期,北海道的作物種植逐漸豐富了起來。在此之後,這片沉寂的土地迎來了大拓荒時代。
一半是農民,而另一半裡有不少是士兵
他們是被明治政府強行安置到北海道的
——屯田兵戶,圖:akarenga-h.jp ▼
這些大頭兵,有很多人是舊薩摩藩士
他們曾跟随西鄉隆盛推翻了德川幕府
——還供起來了,圖:kai-hokkaido.com ▼
二戰後,由于糧食短缺的問題,糧食生産中心和海外歸來者遷居地的北海道,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日本政府于 1950 年成立北海道振興廳,以期通過資源開采,農業種植等方式來盤活這片土地。
經過不懈努力,如今的北海道已能承擔起日本糧庫的重任。而成為的背後,是北海道因地制宜發展的良好農業生産模式。
從幕末到戰後,北海道農業逐漸成熟
上世紀 50-60 年代,劄幌附近的水稻田
——美軍鏡頭下的田野,圖:國土地理院資料▼
如今劄幌附近的田野
——圖:google map ▼
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
北海道農戶的人均耕地面積是日本其他縣的13 倍。北海道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其中央是大雪山山脈的主峰旭嶽(2291 米),也是這片島嶼上的最高峰。
在衛星圖上比較北海道和關東平原
有種比較我國北大荒和江南水鄉的感覺
——上:北海道東北部,下:東京周邊▼
另外,北海道的沿岸也分布有較平整的石狩平原、勇拂平原和十勝平原等平坦地形。山地、平原、丘陵等多樣的地形條件,賦予了這裡多樣的農業種植模式。簡單來說,北海道的農業種植分為中部、南部、東部和北部四大片區。
雖然日本全國(包括北海道)都是山地衆多
但北海道相比其他幾個大島,平原的比例更大
——底圖:NASA ▼
北海道的中部地區以水稻種植業為主,零星片區也會種植蔬菜或是飼養牲畜。南部地區則以溫室大棚、園藝蔬果種植、旱地農場的集約種植為基礎。
而在北海道東部和北部地區,分布有兩種種植模式。一些地區利用廣闊的高山草甸或是草原進行奶牛和肉牛養殖,而另一些地區則以大規模的機械化農業為主,進行旱地作物的種植。
要是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穿越到如今
見此情景,估計又要有傳世名作誕生
——《北海道三十六景の拖拉機》,圖:圖蟲▼
《北海道三十六景の馬吃草》
——圖:Gold / 圖蟲▼
北海道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季風氣候,溫度相對較低。8 月份的平均氣溫隻有約 22 ℃,1 月的平均氣溫一般在 -12 ℃至 -4 ℃,年平均溫也僅有 11 ℃左右。
除了氣溫較低,北海道的降水量也不高。據統計,北海道的年降水量約 1100 毫米,低于全日本 1611 毫米的平均值。其中,位于北海道東部的北見市年降水量僅為 700 毫米,是日本降雨量最低的地區之一。
基于這樣的氣候條件,發展旱地農業對北海道來說更有優勢。北海道農業實驗站于 1920 年正式開始培育小麥,先後培育出多個能适應當地寒冷環境條件的高産抗逆小麥品種。
北國之香、夢之力、春之戀、北穗波
這些小麥名,承載着人們賦予的美好寓意
——沉甸甸,圖:shun-gate.com ▼
在北海道,小麥種植分為春冬兩季,每年 9 月至來年 8 月種植冬小麥,4 月至第二年 8 月種植春小麥。雖然地廣人稀,但憑借較高的機械化水平,北海道小麥種植的生産效率極高,成為世界上最北部的小麥種植區之一。
資料顯示,北海道地區的小麥谷殼産量可達到每公頃 5.7 噸,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每公頃 2.5 噸。
冬天,既象征萬物凋零,也意味萬物初始
這個季節裡,來年的希望已在土中悄然醞釀
——冬種後,圖:陳小羊 / 圖蟲▼
除了提升産量,研究人員也緻力于小麥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力求将其中直鍊澱粉和蛋白質含量調整至最佳值,增強食用口感。雖然小麥、土豆等旱地作物更适合北海道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但移民們還是更偏向于吃米。
嗯,稻食民族是這樣的,一天不吃想的慌
——幹飯要緊,圖:shutterstock ▼
在很久以前,為滿足自己味蕾的日本吃貨們,就想盡法子在這片土地上進行水稻種植。1873 年,移民 Kyuzou Nakayama 從日本東北部地區引種耐寒的 "Akage" 的水稻并推廣種植。1892 年,北海道金融部門負責人 Tuneaki Sako 繼續擴大水稻在北海道的種植,并為此提供财政支持。
之後,北海道農業實驗站的設立,大大加快了對水稻優良遺傳特性的選育。2017 年,北海道的水稻種植面積約 10.4 萬公頃,總産量達到 58.2 萬噸,占到了當年日本水稻産量的 7%。
稻田裡的哥斯拉——圖:shutterstock ▼
除了主要的糧食作物,園藝種植也在北海道發展得不錯。早期北海道地區的本土園藝植物不多且産量較低,從美國進口的一些樹苗是這裡園藝作物種植的開端。經過研究人員的努力,如今北海道西部的溫室大棚已能為日本全境提供草莓、葡萄等多樣蔬果。
水果,是大自然對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犒勞
北海道産的南瓜、葡萄,幾十年來享有盛譽
——圖:yoihana & 圖蟲創意▼
矮化品種的選育,溫室大棚的構建等,讓北海道逐漸形成了高效的産業鍊經營模式。這裡特有的 "Hacnine" 蘋果品種,93% 經過産業鍊分銷全國,剩下的 7% 也制作成果汁和果醬等遠銷海内外。
園藝植物的種植不僅豐富和優化了民衆的飲食結構,也為當地的旅遊業做出了貢獻。比如位于富良野的紫色薰衣草花海,每年都能吸引衆多遊人的目光,掀起鄉村旅遊的熱潮。
彩色的時間染上空白,是你流的淚暈開 ~ ♪♪
——橫屏觀賞最佳,圖:segawa7 / 圖蟲▼
畜牧業的發展
相比于荷蘭、澳大利亞等畜牧業較為發達的國家,日本這個島國并不占什麼優勢。雖然在北海道的可耕地面積中有 45% 都是草地,能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場地需求。但是較低的氣溫和并不充足的牧草飼料,都制約着畜牧業在這裡的發展。
為此,日本政府很早就聘請了國外畜牧業方面的專業人士,力求得到技術上的支持。
1873 年,美國農業學家埃德溫 · 鄧 ( Edwin Dun ) 漂洋過海來到日本。他在北海道傳播牛肉養殖和乳制品加工等技術,引進來自美國的高産奶牛和達勒姆肉牛,為北海道的畜牧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如今,被稱為 " 北海道乳業之父 " 的埃德溫 · 鄧的紀念館,仍矗立在劄幌市。
随他渡海而來的,還有近 200 隻品種牛羊
對日本畜牧業來說,這是一件跨時代的事
——埃德溫一家,圖:hokkaido-viewpoint ▼
他改變了日本乳業……
——紀念館,圖:kai-hokkaido.com ▼
二戰之後,日本對奶制品的需求日增。1956 年,在日本政府和世界銀行 ( WB ) 的共同支持下,北海道開始了試點農場項目,使用大型機械設備開發草原。
如今,北海道的草原總面積已超過 5000 平方千米,占北海道總面積的約 6%。草場面積的不斷擴大,引進艾爾郡奶牛、荷斯坦奶牛等高産品種,也進一步加快了日本商品性畜牧業的發展。
北海道的畜牧業能有今天,也得益于這所學校
明治年間,劄幌農學校從海外引進不少生産設備
——牛奶曲奇,吃過的來講講?圖:hw-frankie ▼
此外,2018 年北海道的肉牛産量位居日本國内第二,占全日本占有率的 13.7%。豬肉、雞肉等供給量也均居日本各地前列。
時光流轉,雖然全球化的浪潮不斷沖擊農牧業生産,降低成本已成為商家的必要選擇。但面對國際消費競争的持續加劇,北海道的畜牧養殖仍堅持以放牧和草飼為基礎的養殖方式,讓動物們能盡量按照自身情況快樂生長,實現土地 - 草 - 動物三者的可持續循環發展。
歸因于精心喂養,來自北海道的乳制品以營養豐富、脂肪含量高著稱,成為日本很多大型食品加工公司原材料的奶源地。
優雅不體現于外表,而在神情姿态
這奶牛的小日子,過得屬實滋潤
——徜徉草海,圖:hana / 圖蟲▼
今年五月,首家北海道牛奶軟糖店在美國西雅圖開業。據店鋪創始人小林圭佑介紹,他們店鋪使用的乳料就是來自家鄉北海道荷斯坦牛的牛奶,這些高品質牛乳是制作軟冰淇淋和奶糖的必需品,深受消費者喜愛。
有道是:菜分三六九等,肉分五花三層
雪糕也一樣,含牛乳量不達标充其量叫冰棍
——比戀愛還甜?圖:姐姐是隻貓 / 圖蟲▼
先保質再保量,不以犧牲自然為代價換取一時發展,是北海道人對一代代開荒者所做努力最大的尊敬,也是對這片不易開墾土地的最好回饋。
參考文獻:
1. Agriculture in Hokkaido ( Second edition 2009, v2 ) ,Printed by Laboratory of Crops Science, Research Faculty of Agriculture, Hokkaido University N9 W9 Kita-Ku, Sapporo 060-8589, Japan
2. Agriculture in Hokkaido Japan, June 2020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Hokkaido Government
3. https://www.king5.com/article/entertainment/television/programs/evening/americas-first-hokkaido-milk-soft-serve-shop-seattle/281-747e1fdb-87fe-47a4-a02b-525dc688c57d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壹圖網
END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