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 " 再見,再也不見 " 的祝願聲中,我們告别了 2022 年,迎來了 2023 年。确實對于多數人來說,2022 年的經曆并不如意,疫情的反複無論對于生産端,還是消費端,都帶來很大的影響。
對于汽車行業而言,2022 年雖然全面數據還沒有出爐,但是從 12 月份每周銷量數據來看,乘用車全年銷量超過去年已是定局,特别是批發銷量,相比去年增長明顯。那麼 2023 年,在多重利好和利空作用疊加下,中國乘用車市場預計會呈現哪些趨勢?
"
車市難有明顯起色?
對于 2023 年,最大的利好還是在于可以抛開 " 疫情反複 " 這個變量,因此汽車行業的生産和銷售,不會像之前出現大規模和大範圍的停滞。不過進入 2023 年,随着購置稅補貼和新能源補貼政策到期,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市場需求,因此在 2023 年前期乃至上半年,車市銷量走向可能并不會如餐飲、旅遊等行業迅速反彈。
實際上, 2022 年車市下半年走勢就顯得有些乏力。盡管有多項消費政策刺激,但還是出現自 2008 年以來首次 " 金九銀十銅十一 " 的環比下降特征,就已經看出中國車市在整體經濟和消費信心仍待恢複背景下,中國車市很難短時間迎來高點。在沒有新的政策刺激系啊,消費者持币待購或者延遲換車的想法,都會帶來更多市場觀望情緒。
混動車型更吃香?
在 2022 年,盡管中國車市整體平穩,但是新能源市場依舊 " 井噴 ",實現同比翻番增長,提前三年完成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到 20%" 的目标。如今新能源車型市場份額繼續提升,成為中國車市重要力量。可以明确,2023 年的中國乘用車市場,新能源車對于燃油車的替代将進一步加速。
不過随着新能源車型補貼的終止,盡管還有車企推出與補貼退出前的 " 保價 " 促銷政策,但是這些都并非長久之計,新能源車型整體還是呈現出漲價趨勢,這對于純電動車型影響更大,這直接導緻電動車減緩在 15 萬元以下基盤市場滲透速度,同時在遠程和節假日出行,純電車型出行效率偏低,這都會讓更多消費者,将目标轉向增程、插混等混動車型。
合資品牌經銷商淘汰加快?
2022 年盡管車市銷量看漲,但是經銷商整體盈利狀況不佳。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有 41.2% 的經銷商門店出現閉店現象,且多數閉店時間在兩周以上;超 73% 的經銷商無法完成銷量任務,其中 61.1% 的經銷商任務完成率不足 80%。
對于多數經銷商而言,目前處于兩難境地。不僅賣車利潤越來越低,而且維修保養到店率也在下滑,同時獲得銷售線索成本越來越高,汽車經銷商的利潤被瓜分的越來越薄。相比自主品牌經銷商,沒怎麼經曆過 " 苦日子 " 的合資品牌經銷商壓力更大。
合資品牌市場份額迅速下滑,新能源産品競争力弱,燃油車型保值率下滑,這讓很多合資品牌經銷商店面冷清," 僧多粥少 " 隻能通過提升收費,降低服務品質來 " 找平 ",這也引發流失更多消費者的惡性循環。
出口能力成為新變量?
中國國内市場早已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這就意味着國内市場從銷量很難有明顯提升,市場份額往往都是此消彼長。而借助中國車企在新能源方面的優勢,去拓展海外市場将成為帶動車企消費新變量。
2022 年前 11 個月,我國汽車出口 278.5 萬輛,預計全年出口将突破 300 萬輛,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而無論是自主車企還是合資車企,如果能及早布局海外市場,打通海外銷售渠道,顯然有更多突圍的機會。
結語:顯然從 2022 年車市表現來看,新格局下給車企帶來新的思路和打法,2023 年車市競争激烈程度和市場壓力隻多不少,同時消費者購車欲望卻亟待恢複。因此 2023 年車市仍存在相當大的變數,機會仍然是留給有準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