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食品内參,作者:景行 ,編審:橘子,原文标題:《拿了公司 50 萬賠償,轉身便入職新公司,這個快消老兵說:其實我們沒那麽差》,題圖來自:AI 生成
春節後,收到了一個前省區經理老楊的 " 好消息 " ——跟前東家糾纏半年的離職事宜終于落定,公司按 N+1 來賠償的,拿到了 50 多萬元。他感歎道,50 萬買斷了他的青春與回憶。如今,他已經入職了一家新公司,待遇比以前還要好。
離職再入職的這番折騰,老楊頗爲感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說,或許我們被公司 PUA 久了,才會自我懷疑吧;其實我們沒那麽差,工作也沒那麽難找。
需要強調一點,能給被裁員工 N+1 的公司,在快消行業一定是排名靠前的。80% 以上的快消行業裁員,會用上各種手段逼員工自己走,什麽冷暴力、異地調崗等等,套路很多的。但凡能在員工覺得自己适應不了現任領導的情況下,公司還跟該員工談離職談賠償的,這種公司在當下的快消行業是排得進 " 前五 " 的存在。
再者,這種拿離職賠償金式的分手,對公司亦或是員工來講,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誰對誰錯,更多的是 " 不合适 "。這個不合适,不一定是員工不适合公司,更多可能是你這個時間段遇到的領導,你們雙方不在一個管理頻道上。
這種不在一個管理頻道上的情況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新來的領導要拿一個老員工來立威;或者,你的崗位正好在新領導看來是可以讓出來,用來安排自己人的。當然,也有員工自身存在一些問題的,比如,在這個區域裏十多年了,存在定式思維,新來的領導有新的要求,他制定的策略員工就覺得是脫離區域情況、不了解市場的亂指揮,自己不想按新領導的要求去改進工作,這在新領導看來就是 " 我的命令傳達不下去 ",到你這裏就給攔截了,那肯定是要把你調離這個位置的。
說白了,每個領導的風格都不一樣。大家都有自己的舒适區,領導不會因爲下面反對的聲音多而改變自己的風格;同樣,很多員工也習慣待在舒适區,自己想改變也改變不來。
講個故事。某快消品公司針對上海大區做了一個特殊性方案,因爲上海的工資比較高,但是該快消品公司在上海的銷售業績比較差,公司又不想放棄上海大區。所以,爲了給員工特殊激勵,就打了個特别申請,給員工一份特别補助。這個補助原本的目的是方便招人以及穩定現在的團隊。原本,這個方案執行得很不錯,突然來了一個新領導,他覺得這個方案純粹是讓員工吃大鍋飯。本來是特殊補助,現在變成員工的常規補助了。所以,新領導制定方案是讓員工按 KPI 達成來領這份補助,你達成業績了拿這個補助,達成不了,就按完成的百分比來領補助。
我們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來看,這個新領導沒有任何問題,他要對區域業績負責,想讓員工動起來,于是,把這份特殊補助變爲員工得靠努力才能拿到的獎勵。但你如果是北京大區的員工,你會這麽想嗎?在多數員工眼裏,這就是變向降薪,這些本來是前任領導或者說公司給我們的特殊福利,到你這裏變成考核獎勵,這不就是拿我的工資開刀嗎 ?
那麽,故事中的領導和員工,有嚴格意義上的誰對或錯嗎?沒有,就是立場不同。領導沒辦法與員工共情,領導也沒有站在員工的位置上去思考;同樣的,員工也沒辦法站在領導的位置上去考量。畢竟,你讓月薪 1 萬的去體諒年薪 100 萬的領導,那也不現實。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員工跟領導鬧情緒,領導讓員工去跟公司談賠償,你走人,公司再招新人。
事實上,能拿賠償離開公司的員工,大多在其所在公司有着一定的工作年限,也沒犯什麽大錯,但領導也确實不想在他們身上浪費太多時間,大家都是出來打工的,雖然不合作了,但好聚好散,也可能江湖再見。不然的話,那就是正常離職,你覺得委屈,就走法律程序,起訴公司或是仲裁,如此一來不僅需要耗費更多時間,也未必能拿到賠償金。
老楊能拿到賠償金走人,一來,公司 " 可以 ";二來,他雖跟領導相處不來,但别人也是沒想用那些亂七八糟的方法來爲難他。
至于老楊的未來,就像他前面所言," 我們沒有那麽差 "。其實,很多人是對換工作後的未知産生了迷茫,你在一個單位幹的時間越久,其實換工作的心理成本也就越高。
就目前快消行業來講,50 歲往上的,換工作基本上那就是要去各個公司做營銷總監這類的管理崗位。如果 50 歲還在省區經理這樣的崗位,通常是非常難找的,那些大公司基本不會有這樣的崗位,而新的網紅或者小公司也不會招 50 歲的省區經理。
在 40~50 歲這個年齡段,無論是省區經理還是大區經理,這個的範圍還是相當好找的,尤其是銷售。因爲有管理經銷,有團隊(直接挖以前的手下),有經銷商資源,對于那些新興的網紅品牌來講,這個年紀還能拼,還能吃些苦,可以請來進行傳幫帶。當然,他們身上的毛病也是有的,最主要的就是利益輸送,但對公司來講,這些正好是日後處理這幫人的 " 依據 "。比如,經濟犯罪,把你貪的吐出來,而你的經驗、資源什麽的也已經留下來了。
對在快消行業工作的員工來講,難過的還在心理這關。通常來講,在一個企業 10 年 ~20 年的想法就是我要在公司養老了,能忍就忍一下,我上年紀了,外面沒有好工作了。即便能遇到不錯的機會,可對于員工來講,也是不值當的,這些年多少新興品牌來了又倒了,招人的時候承諾太多,到最後可能就工作一年,公司就倒閉了。雖然,這一年工作的收入能抵你現在的 3 年,但大部分人考慮的是,一年後工作都沒了,還要重新找。這種慌恐是扼制大部分管理層員工找新工作的原因。
相反,如果是主任、業務人員,那工作基本就是你讓我不滿意,我明天就換,畢竟在你這拿五千到一萬,在其它公司也能拿到,行業标準基本都這樣,甚至我還有可能在新公司混得更好。
再有就是整體性裁員的公司。比如很多凍品公司在疫情期間業績上升,管理層工資翻了幾倍,疫情後,業績大幅下滑,企業想各種辦法降薪、縮編,這個時候真是成批成批地走,那你不想找工作也不行。但通常看下來,這樣成批走的員工也會在成批地找到工作,并且在新公司的待遇談的都還不錯。因爲,很多快消品公司自己跨界找業績突破,上什麽預制菜、方便食品等。
還有一類就是在原單位貪腐,被公司查到後開除的。這類人在新公司的就業情況也是很不錯的。快消行業的背調沒那麽嚴謹,所以在新公司也沒人知道你過去幹的事。通常能搞些錢的人,也都是在應對領導、應付工作上有一定手段的,在新公司往往還會更上一層樓,讓那些新公司的人見識下什麽叫傳統企業的 " 人情事故 "。
當然,還有選擇大于努力的。比如,我認識的一個前同事老馬,那是讓各個部門都覺得煩,最後公司業績下滑,他被首當其沖地幹掉了,結果他轉身去了東鵬飲料,拿到了原始獎勵,最後,東鵬上市後他套現 500 多萬,反倒實現财富自由了。
通過這些年的觀察不難發現,老單位的好處就是穩定、熟悉。江湖水很深,新工作是江湖的水、也是浪打浪,不穩定,不熟悉,得靠本事吃飯。但怎麽講呢,如果你在老單位混不下去了,那就跳出來看一看,其實外面的機會也是有的,離職的人不少,也沒被餓死。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食品内參,作者:景行 ,編審: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