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4 日,《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 2023 年十大流行語,排在第九名的是 " 情緒價值 "。
《咬文嚼字》編輯部解釋道," 情緒價值 " 本爲營銷學術語,如今流行的 " 情緒價值 " 則是對人際關系的描述,指的是一個人影響他人情緒的能力。
這個概念,也是十大流行語裏影視從業者最熟悉的一個,從年初說到年末。今年的影視作品中,也有一部分滿足了觀衆的情緒價值。比如《狂飙》《去有風的地方》,又如《孤注一擲》《滿江紅》。
情緒價值很難量化,但能冠以此概念的作品,要麽是全民爆款,要麽受到圈層青睐,起碼要赢得一部分人的共鳴。
今年有哪些作品屬于此類,爲什麽是它們輸出了情緒價值?下文細說。
《狂飙》:對抗情緒和階層跨越
雖然是 Q1 播出的劇,但《狂飙》的影響力毫無意外地持續到了年末。
不久前,影視獨舌視頻号做了一期名爲《2023 電視劇收視前三名鎖定了》的視頻,《狂飙》排在第二位。近百條評論幾乎都是爲《狂飙》叫屈的。
不論是雲合數據給出的百億正片有效播放,還是豆瓣 88 萬人打出的 8.5 分,爆款意味着更高的關注,也意味着更多的挑剔。但從年初到年末,《狂飙》捍衛住了自己的尊嚴。
《狂飙》的成功,本質上是一種情緒代言的勝利。階層跨越的快感和爽感,爲觀衆帶來了難以言喻的樂趣。豆瓣高贊熱評裏," 做大做強 "" 一步步成爲大佬 " 等描述占了頗多筆墨。正義戰勝了邪惡,邪惡的根由發人深思。
劇中的高啓強(張頌文 飾)與安欣(張譯 飾),完成了一個雙向複仇。最初,賣魚仔高啓強被菜市場管理員欺淩,他借後者力量實現了一次轉身。而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向着上位者揮刀。先是徐江(賈冰 飾),再是程程(曲栅栅 飾)和泰叔(倪大紅 飾)。
安欣拿的不是複仇劇本,而是懲惡揚善。隻不過在與高啓強對抗的幾十年裏,他無形之中扮演了一個複仇者。不能說這種複仇是懷揣着私心的,但戰友的犧牲,愛人以及正常生活的遠離,讓他不由自主地建構起了一種對抗情緒。
如果說,《人世間》提供的是亞裏士多德《詩學》中所說的 " 悲憫 " 情緒;那麽,《狂飙》滿足的則是觀衆 " 不枉此生 " 的夢想追逐。在高啓強身上,大部分人投射的是一種 " 鏡像情感 ":他的所作所爲都是錯誤的,但他完成了我所做不到的事。
人們總是會将情感代入強者視角,掩蓋自己的卑微與渺小。
《去有風的地方》:世外桃源的精神撫慰
今年的國産劇中,《去有風的地方》是很特殊的一部。
這部劇播出之前," 慢 " 這個概念已經很久沒人提了。前些年的 " 慢綜藝 " 逐漸不成氣候,日韓已成 " 大風口 " 的返鄉劇也遲遲沒能本土化。但它愣是憑一己之力,将藍海燒得滾燙。
《去有風的地方》的故事發生在雲南大理,大理是網紅城市,設施一應俱全。城裏人喜歡田園牧歌,喜歡群山懷抱、牛羊遍地;但不喜歡下地幹活、孑孓亂飛。隻有像大理這種高度商業化、城市化的鄉野,放在熒屏上才足夠動人。
疫情三年,人們的情緒高度壓抑。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成了當代年輕人的主要訴求。即使暫時出不去,看着别人悠哉遊哉,也足以撫平生活的創痛。
跟着許紅豆(劉亦菲 飾),觀衆沉浸式遊覽了大理。鮮花滿牆、綠野馬場,普洱茶、鮮花餅等種種美味,波光粼粼的洱海與瀉滿陽光的麥田,以及應嗑盡嗑的帥哥美女 CP,一切都那麽美好,溫暖與明媚穿透熒屏而來。
但生活不能隻有田園牧歌。《去有風的地方》不隻在扮演 " 旅行青蛙 ",它更是借助大理這個遙遠的他鄉,讓觀衆重新審視生活本質與欲望溝壑的兩難抉擇。
是生活在競争更大、條件更好、衣食住行更方便的一線城市,還是回歸壓力更小、環境更舒适卻收入更少的家鄉?這個老生常談的議題,被讨論出了新花樣。
《滿江紅》:善惡有報的樸素價值
《滿江紅》以 45.44 億的成績,排在今年電影票房總榜的第一位。
這是一部很神奇的電影。這些年來,還沒有一部電影如它一般,在網上受到如此多嘲諷——關于導演的、關于主演的、關于拍攝方法的同時,還能成爲當年的票房冠軍。
一般來說,嘲笑、戲谑和票房、口碑,是完全相反的概念。
但《滿江紅》就是兼得了。票房勝利代表的是一種 " 沉默的大多數 " 的樸素情感。雖然影片整體走的是喜劇風格,但懸疑片類型下包裹的悲壯正劇的底色,仍然提供了一種情緒真實(曆史真實與戲劇真實之外的真實),一種 " 善惡有報 " 的樸素價值觀:
一群好人,爲了洗刷英雄的冤屈,甘願付出生命。
嶽飛的追随者們,對秦桧完成的是一場 " 誅心運動 "。《滿江紅》以一種國仇家恨式的演繹,将複仇内核與主流意識形态平滑地對接起來。比起誅殺秦桧這種刺客行徑,讓他承認自己行爲的罪惡性,或許更契合當前 " 訴諸于名 " 的時代性。
中國曆史上,有兩個人是大衆記憶裏永恒的傷痛。一是諸葛亮,另一個則是嶽飛。" 給諸葛亮一萬個 XXX, 能不能北伐成功?"" 如果 XXX 穿越成趙構,嶽飛北伐能不能成功?" 是知乎上讨論度最長盛不衰的兩個曆史問題。觀衆就是喜歡看秦桧向嶽飛認罪,就是喜歡看萬人齊誦《滿江紅》,這是群衆的呼聲。
基于此,影片本身蘊含的酷刑、恥辱、創傷等 " 邪典 " 屬性被消解了,最終表征爲一種大衆能輕松接受,甚至爲之精神一振的泛主旋律作品。
《孤注一擲》:群體憤怒的現代遠征
回過頭來看,《孤注一擲》仍然可以被視爲一個票房奇迹。
點映 3 日票房破 5 億,總票房 38.4 億。電影的陣容不算豪華,巨星、大導一個沒有;投資也僅僅隻有八千萬,部分場景肉眼可見的簡陋。但它就能攬得觀衆的青睐,順便還阻擊了《封神第一部》。
爲什麽?因爲它是今年國産電影裏情緒價值做得最好的一部。
其他的影片,頂多抓住一個圈層或者一個群體的情緒,而《孤注一擲》則把國民情緒這個概念推向了極緻,它開辟了一個情緒價值新賽道:群體憤怒。
這是比群體悲憫、群體自豪更高級的存在,是從 " 戰争國仇 " 到 " 詐騙家恨 " 的轉移。現代社會能跳脫出性别、階層、種族,讓全民産生憤怒的題材,并不多。這部電影抓住了。
憤怒是一種力量。或者說,它是最有力量的情緒。這股力量,貫穿在東亞國民的記憶深處。日本的 " 菊與刀 ",韓國的 " 恨文化 ",以及我們的曆史傷痕。
這兩年,國家對電信詐騙抓得很緊。即使你的手機上沒下過反詐 APP,肯定也聽過、見過類似的宣傳視頻。不可否認,《孤注一擲》占了題材的風口,但它又不僅僅是題材的勝利。
它将宣傳語境後置,讓視覺奇觀先行。它先寫出騙子的猖狂,對罪惡的習以爲常,再寫了騙子爲了實施詐騙的不擇手段與狠毒心腸,又寫了受騙者,寫他們的不幸遭遇,寫他們在騙子的 " 操縱之下 " 家破人亡。最後才淺嘗辄止地說:若是不貪,沒有人能騙得了你。
年輕人是抱着看奇觀的心态走進電影院的,看完後又會揣着提醒長輩的小心思,拉着爸媽一起去看。基于此,《孤注一擲》就完成了一種 " 現代遠征 "。
《消失的她》:婚戀恐懼的時代哀傷
今年的國産片中,《消失的她》" 網紅 " 屬性給得最足。
影片上映前,短視頻平台就把概念給足了。又是 " 看《消失的她》,拯救戀愛腦 ",又是 " 看完《消失的她》,情侶都分手了 "。不管信邪的還是不信邪的,都得去貢獻一張票錢。
《消失的她》顯然是一個概念先行的産物。" 話題劇 " 的說法前幾年很流行,指部分創作者照本宣科依托熱搜拍劇。這部電影可以算得上是一部話題片:殺妻、騙保、鳳凰男、戀愛腦、親密關系、泰國旅遊、女性互助 …… 随便拎一個出來,都能在微博激起破億的讨論量。
集合在一部電影裏,話題性拉滿了。
《消失的她》滿足的,是當代青年尤其是女性青年對婚戀的恐懼。或許大家仍然相信愛情,但對婚姻不抱信心。網上亂七八糟的熱點,無時無刻不在訴說着婚姻圍城的不幸。更不用說,爲了吃兩性矛盾流量不斷推波助瀾的無良媒體了。
爲了強化這種恐懼,《消失的她》用了互文的手法。男主爲了騙保,殺害了自己的結發妻子;而她的閨蜜,爲了調查真相,不遠萬裏來到異國他鄉,設下了一個請君入甕的迷局。
一個害你性命,一個還你尊嚴。這種 " 愛情靠不住,友誼常青樹 " 的寫法,與如今網絡輿情中倡導的風向不謀而合。
《九義人》:即時爽感的女性互助
不可否認,比起前幾部作品,《九義人》不論是量級還是流量都小了很多。但它能以腰部劇的成本成爲圈層爆款,根本原因也是情緒價值的勝利。
從豆瓣熱評來看,《九義人》有不少瑕疵:濾鏡不好看、演員演技扁平、二十五集拖得太長、節奏感不足、大結局稍顯草率 ……
但這些并不能遮蓋它的鋒芒。
《九義人》的故事的确是簡單的,甚至可以用簡陋來形容。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計劃,沒有跳脫出慣常的生活思維;主角的隐姓埋名,也有點兒戲。然而這一切在情緒輸出面前,都不重要了。《九義人》提供的是一種即時爽感。
比起傳統的線性叙事,《九義人》用雙線叙事的結構,将 " 爲友報仇 " 這個概念變得張力十足。七年前遭受苦楚時有多委屈,七年後以牙還牙就有多酣暢。不用等到大結局再抽仇人臉,下一集就給你抽爛,何其酣暢、何其快意。
這比女頻重生複仇文 / 劇的 " 重活一世 " 更進一步,不算高級,但很爽。
它還踩中了當前 "girls help girls" 的主流輿情。誠如網友所說," 原著是寫給林奕含的一首挽歌,電視劇更進一步,變成了一首女性主義的贊歌 "。